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社交媒體在改變未來戰事?一場腥風血雨的YouTube大戰

這是一場有點魔幻的網絡戰事。

一方是YouTube之光,盤踞YouTube粉絲榜5年之久的遊戲博主PewDiePie,一方是近幾年印度的專業音樂娛樂公司T-Series,雙方要就“誰的粉絲最多”爭個高下。

從去年8月開始,T-Series的粉絲有些要超過PewDiePie的態勢,對於PewDiePie來說,這是捍衛自己的霸主地位,對於他的粉絲而言,這甚至是一場守住YouTube UGC文化的關鍵之戰。

戰事持續半年,粉絲貢獻不少離奇操作,線上屠版,線下應援。如今,二者的粉絲已經接近9000萬,它已經不只是一場粉圈battle。社交媒體滲透率越來越高的當下,網絡戰或許會有更多現實意義,未來戰事也許會因此而改變。

“撕X必漲粉”——這是社交網絡上亙古不變的真理。更何況,交戰粉絲數達7000萬,不如表現得像一個成年博主一樣,親自下場battle吧。

這大概就是兩個王俊凱在battle的戰鬥力,放在粉圈必然是腥風血雨,但在這裡,雙方(主要是PewDiePie)調動了所有資源,只是要在粉絲數上比個大小。

沒錯,成年人的好勝心就是這麽莫名其妙。

這件事其實不算新聞,從去年8月開始,戰鬥已經打響,但就在今年3月,PewDiePie被T-Series超過了3次,事件熱度又回來了。

還是先回顧事件。

PewDiePie,瑞典人,遊戲博主,從2010年開始在YouTube上發遊戲視頻,2013年成為YouTube粉絲榜冠軍,從此蟬聯5年之久。

T-Series,印度音樂公司,從2011年開始在YouTube上發印度流行音樂視頻,2017年視頻的總播放量超過PewDiePie。

正式宣戰是從去年10月開始的,雙方粉絲都已達到7000萬,T-Series隱隱有趕超趨勢。

PewDiePie發了一條diss視頻《Bitch Lasagna》,第一句話就是:T-Series,我不喜歡你。

這首歌成了粉絲的非官方應援曲,也因此打開battle之門。粉絲們不斷貢獻新的內容,刺激社區群體感,還給battle增添了幾分神話意味。以至於越搞越激進,參與者竟然都真情實感地興奮起來。

粉絲的騷操作一個接一個,先是T-Series的視頻不斷接到舉報和差評,下面是各種複製粘貼的評論“關注PewDiePie”,甚至全網都被刷屏。其他up主們也來湊熱鬧,把自家粉絲向PewDiePie導流。再後來,網上不斷出現一些高質量的粉絲作品,一切為了PewDiePie。

事情變得非常之魔幻,只是引流就算了,還有人給這場活動賦予了更嚴肅的意義,從哲學和道德層面去解讀,帶上幾分悲壯色彩,比如這幅埃隆馬斯克抱著PewDiePie的插畫。

除了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上也都是“關注PewDiePie”的話題,不關注的人也處於一種“被圍觀”的狀態,隨時“被教育”。PewDiePie所代表的話語和意識形態開始遭受詬病。

線下操作也不帶輕鬆的。

up主Justin Roberts給愛豆在時代廣場投放廣告,MR. Beast在北卡羅琳娜的老家為愛豆做全城應援。還有,埃隆馬斯克和PewDiePie一起出席節目,刺激了這位up主的排名提升,各大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Vox、Mashable對事件的報導也在持續給曝光加碼,包括印度在內的全球應援也走到台前。

再接著就是無數台印表機被黑,印滿了“關注PewDiePie”的標語。

有人做了一枚加入NFC芯片的戒指,讓附近的手機自動關注PewDiePie,取關T-Series.

更奇葩的,是把T-Series的網站搞了宕機,還黑進《華爾街日報》發了一篇支持PewDiePie的文章。

極端的粉絲跑去T-Series總部放應援曲,在二戰紀念碑上寫口號。(雖然愛豆本人非常不支持這樣的做法,但是一粉頂十黑已經實錘了)

總之,粉絲們的狂歡已經不只是線上,而這一切都不是PewDiePie本人砸錢砸精力砸出來的,如果有公司要發起這種活動,耗資得上億。

截至目前,PewDiePie還是守住了YouTube之光的位置,雖然這場battle持續時間長達半年(甚至更長),對手的粉絲增長了2000多萬,但每次差距縮小,粉絲們就會開始一輪瘋狂應援,和偶像一起,一次又一次打敗對手。

這場battle雖然不像線下的足球、籃球比賽刺激,但吃瓜總要有地方吧,於是生意來了。

坐收漁翁之利的第三方

說來好笑,這場battle中,最大的贏家居然是個實時轉播戰況的第三方Flare TV。打開就會播放應援曲Bitch Lasagna,除了實時滾動的數字,沒有更多信息量,比如解說和吐槽。

右邊是網友的彈幕,刷的速度非常快,多數謾罵都可以用“你傻X”來總結,罵得有料的實在不多,甚至都很少看到對噴。

就這麽一個沒有半點內容的視頻,粉絲還能如此興致勃勃,可以說,當代網友真的很閑。

做粉絲數直播的頻道很多,包括專業的行銷數據機構SocialBlade,但Flare TV最早發現這種直播的潛力,在相關搜索中,他們排到了最前面。從粉絲數來看,2018年大戰開始時,Flare TV只有6000多粉絲,現在的粉絲數已經超過了170萬。

當然了,隻賺流量不賺錢那都是耍流氓,Flare TV發了周邊商品——T恤、馬克杯、連帽衫等等,巔峰在線人數達到7.4萬人,平均觀看時長4分鐘,總觀看超過2億次,這些數字都意味著實際的廣告收入。

而這場線上戰更實際的意義,或許應該是YouTube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社區文化,以及擁有巨大粉絲的KOL能夠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力。

網絡罵戰實體化

去年10月出版的一本社會學大作《社交媒體的武器化(LikeWar: The Weaponization of Social Media)》,作者Emerson T. Brooking和P.W. Singer認為,未來的戰爭武力值,不只局限於物理上的力量或高科技裝備,還要有對注意力的掌控力,思想操控能力和推動網民行動的能力。

過去的槍炮戰爭中,小傳單用來激勵士兵踏上戰場,奪回家園。如今則替換成了互聯網的大眾傳播工具,小傳單照發,攻城略地照舊,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宣發渠道只有一塊螢幕。

除了LikeWar這本“小黃書”,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大佬John Arquilla、David和史丹佛大學教授Jeff Giesea都表達了類似觀點:21世紀,網絡戰可能是社會衝突的主導模式。

抬杠、噴、打分、差評、互聯網罵戰、表情包……每個網民都參與到這場網絡化戰爭中。單個行為產生的影響或許微乎其微,一旦被大規模使用,或許就會產生非常實際的影響。

聯想近些年的大事件,2016年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干擾美國大選,4chan和Anonymous在2008年對科學教會掀起的線上線下攻擊行為,在LikeWar一書裡,作者給這些行為總結了五大關鍵要素:

1. 強大的群體性

2. 真正的忠實度

3. 情緒煽動能力,尤其是對憤怒情緒的煽動

4. 簡單但連貫的敘事

5. 有核心內容的線上社區的泛濫

YouTube話語權之爭

最近幾年,涉及到變現和版權政策,YouTube和媒體的關係日漸親密,這也刺激YouTube的個人博主興起。事實上,從2005年創立開始,YouTube就是一個主打UGC的平台,甚至於2006年的《時代》雜誌年度人物就是“you”:每一個為社區貢獻內容的個體。

所以,當T-Series的粉絲量一路追趕PewDiePie時,似乎宣告著UGC時代的結束,這幾年的YouTube上也越來越多專業公司的作品,電視電影片段,音樂、預告片等等。而YouTube的2018年度回顧中甚至出現了影星威爾史密斯,當時引起了用戶的強烈不滿。

所以呢,T-Series可不是典型的youtuber的樣子,這大概是激怒YouTube用戶的一根導火索,網民很憤怒,後果有一點點嚴重。

吃瓜新姿勢

可能有的網絡battle你得等等才能看到結果,但這場battle不一樣:甚至有實況轉播——粉絲數變化。要麽去Twitter上關注相關話題,要麽訂閱看看PewDiePie粉絲做的視頻,再或者,你也可以通過其它KOL們下場支持圍觀票數變化,甚至於,你也可以買一件周邊,上面寫著“關注PewDiePie”來拉一波三次元好友的關注。

雙方的目標都是先達到1億粉絲,這幾乎算得上是YouTube的終極里程碑吧。

粉絲們的遷怒是這樣的,YouTube年度回顧視頻,點讚250萬,差評1500萬,PewDiePie粉絲出了大力,因為他們對官方評選不帶愛豆感到憤怒。官方也很無奈,愛豆發表了種族歧視言論,不封他封誰。

那麽問題來了,這場battle擺明了是一場粉絲戰,既比拚粉絲數也比拚粉絲的戰鬥力,典型的群眾外包戰役。於是YouTube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時刻監測雙方粉絲情況,一旦水軍入場便要迅速清除。

為了避免被官方移除,最好還是自己先關注,然後說服其他人也一起關注,或者開幾個小號,減少被移除的風險。

劃重點了,LikeWar一書再次明確,“戰爭眾包”,這就是社交媒體改變的戰爭形態。

結果其實也不太有懸念。T-Series是一個公司,每天可以傳三四個視頻,PewDiePie已經算高產,每天也只能做一個。再加上T-Series面向的是新興市場印度,意味著多少新增用戶啊。

說起來,仿佛是PewDiePie在以一人之力對抗千軍萬馬,但這場拉鋸戰,他到底能抵抗多久呢?

YouTube之光和他的九年團

PewDiePie大概火了快10年,他要求粉絲絕對忠誠,不可以爬牆(粉其他KOL)。作為一個遊戲領域的先鋒式人物,他率先做起了同屏遊戲錄播的視頻,之後才慢慢擴展涉及的領域,分享他的生活。

對於粉絲而言,PewDiePie作為個人走過的這九年,是其他up主和媒體無法經歷的。2013年當上YouTube之光的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對小眾領域如遊戲的固有認知——小眾也能獲得成功。除了遊戲視頻,他也錄一些自己的書評,以及對爭議事件的評論,做表情包測評。

他的粉絲名字叫the Bro(兄弟團),如今也叫Nine Year Old Army(九年團),可不是因為他們追隨了他九年,而是因為他出道時的目標用戶就是九歲小孩。這些人和他一起長大,對他非常信任。

所以,即便是受到了《華爾街日報》、Vice、Vox等媒體的批評,也因此丟掉了在YouTube Red紅人節的王者位置,他的粉絲也一如既往支持著他。

PewDiePie對爭議的回應視頻瀏覽量遠超過媒體報導的傳播量,網紅們手裡掌握著媒體們逐漸下滑的公信力,粉絲對他們百般信任。

PewDiePie的的粉絲社區鑄就了他的成功,也為後來和T-Series的battle埋下了伏筆。

他現在常常發一些對粉絲私信的回應,通常都是他的表情包或是媒體報導。這種視頻的難度不高,事實上,除了YouTube,社區Reddit還有一個專門的r/pewdiepiesubmissions在支持他,粉絲們在這裡集結起來,像個大工廠一樣,產出大量粉絲周邊和表情包來支持他。

簡單說來,就是這個人手握幾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忠誠追隨者群體,這些人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群體規模和網絡滲透度。而幫PewDiePie打敗T-Series也就意味著加入這個群體。

真實世界的控制力

這場線上粉絲battle意味著什麽呢?

只要意識形態、敘事技巧和情緒得當,任何人都能變成網絡激進帳子,而未來的關鍵就在於,誰有能力調動他們。能熟練運用意識形態和情緒,掌控粉絲可靠度、群體性和猛烈性,任何人都能毀掉對手。

對於YouTube以及其它有著龐大用戶量的社區而言,它們和網紅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係,但它們依然需要時刻警醒,這些網紅,以及他們背後的巨大影響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