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中國二線城市的逆襲之年

■ 熊志?自由撰稿人,公眾號“西部城事”所有者

2018正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節點,站在大歷史的角度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陸地文明向海洋文明轉軌的過程中,中國的城市競爭潮起潮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大洗牌。

東北沒落,三省省會一蹶不振;縣域經濟崛起造就蘇錫常現象;曾經的資源型城市鞍山、大慶等,從全國經濟二十強城市榜單消失不見;經濟重心南移,2017年二十強城市北方只剩北京、天津、青島、鄭州四個席位……

城市競爭波譎雲詭,逢“8”大年的說法,其實也適用於區域經濟,如果跳出大歷史的框架來看,哪怕將視線聚焦在2018這一年,值得書寫的變局同樣也很多。

直轄市的難關

2018年,中國經濟環境面臨著內外雙重挑戰。內部,產能過剩和生態壓力下,投資拉動式的經濟模型,面臨著轉型更新的壓力;外部,貿易環境氣候變化,進出口遇冷,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部分地區的製造業迎來寒冬。

長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業停工,與此同時,新浪、美團、知乎等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傳出裁員風波。不僅互聯網公司的日子不好過,國人的消費,也進入了一定的瓶頸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前十月中國汽車銷量出現負增長,下滑0.1%,這是28年來首次下跌。

放眼全國,GDP增速的預期在2017年6.9%的基礎上進一步調低,前三季度為6.7%。其中那些過去領漲全國的中西部省份,經濟增速大多都比去年要低。

以西部12省市為例,前三季度GDP增速,較去年不降乃至反升的,只有陝西,四川,新疆三地。典型如貴州,大數據產業的耀眼明星,連續幾年增速冠軍,前三季度被雲南反超,全年大概率丟掉增速冠軍寶座。

和貴州一樣,西部的重慶,靠著海量的固投和基建,過去一直維持著全國領先的漲幅。不過今年開始進入失速狀態,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只有6.3%,在去年9.3%的基礎上直降三個百分點,跌落到全國中下遊。

重慶歷來都是中西部的製造業高地,全球每三台筆電就有一台是重慶造,它所遇到的經濟難關,是投資拉動型經濟不可持續的典型例子。以工業為例,前十個月,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只有1.2%。

同樣是直轄市,天津的日子也不好過,水分還在繼續擠,經濟增速去年3.6%全國墊底,今年上半年是3.4%,三季度3.5%。

另外兩座直轄市,也是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整體經濟一如既往的穩健。不過三次產業佔比中逐漸降權的工業,同樣面臨著一定的低迷。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的數據顯示,11月北京的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同比下降3.6%,上海同比下降3.7%。

四大一線城市中的廣深,在2018年的分化也更加明顯。深圳繼續向好,甚至被經濟學者評為2018年最耀眼的五座城市之一;而作為重要外貿城市的廣州,前三季度商品進出口總值延續負增長,下降4.7%,其中出口下降10.8%。

二線城市的逆襲

在直轄市遭遇難關的同時,人口外流、增速走低的東北,一如既往地沒有存在感。值得一提的是,全國31省市中,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負增長的,除了北上津渝,以及西部的廣西和甘肅外,還一個是吉林,同比下降5.5%。

當然在這一輪區域經濟的競爭中,也有不少笑到最後的贏家。

往東看,最大的贏家莫過於上海。雖然工業降速,但它的戰略地位卻被進一步強化。除了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外,進博會也落戶上海,在對外開放和外貿上,上海有了與擁有廣交會的廣州競爭的更大優勢。此外,科創板設立,上海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強化。

活在上海耀眼光芒異塵餘生下的杭州,表現也相當不俗。這座移動支付之城,因為阿里巴巴而成為了全國新經濟的高地,數字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超過50%。不出意外,明年的常住人口將突破千萬。

往東南看,深圳依舊耀眼。前三季度GDP增量位居全國第一,增速領跑一線城市,成為經濟轉型期最具韌性的地帶。

往中部看,原本低調的中部城市,顯示出黑馬的氣質。前三季度全國經濟二十強城市的GDP增速前三名,被中部的長沙(8.5%)、武漢(8.3%)、鄭州(8.2%)包攬。

其中鐵路樞紐的重鎮鄭州,在《關於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乾措施的通知》中被點名,喜提“第五航權”,交通樞紐地位再上一級。而且,今年的常住人口總量即將步入千萬行列,年GDP將邁入“兆俱樂部”。

長沙更不用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速,在全國可以排到第四名。在《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排名較上一年提升11個名次,躋身全國十強,位列中部之首。

至於武漢,前三季度增速,是近幾年的季度新高,而且小米總部也將回遷。值得一提的還有南昌,舉行了世界VR產業大會。

往西部看,最亮眼的莫屬西安。這一年它和鄭州一起收獲“第五航權”;互聯網城市行銷賺足了眼球,成為當之不愧的網紅城市;搶人大戰如火如荼,2018年年初到12月11日,落戶75萬人,人數是前一年的三倍,一掃秦嶺別墅事件的陰霾。當然更具戰略意義的是,繼成都、武漢、鄭州之後,成功入圍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這座消費型城市,延續了過去幾年的勢頭,它和西安一起成為城市行銷的網紅。與此同時,還拿到了2021年世界大運會的主辦權。

往南看,這一年的海口,也成為大贏家。海南建省、建特區20周年之際,國家再送禮包——將海南全島建設成為自貿區,並建設自由港,省會海口將設立江東新區。

區域一體化加速

所謂人隨產業走,人口的流動趨勢,是經濟形勢最直觀的參照,而2018年愈演愈烈的人口爭奪戰,是城市競爭白熱化的縮影。

在持續多年的虹吸之後,京滬常住人口近二十年來首次出現了同步的負增長,以至於有論者斷言“逃回北上廣結束”。

當然,京滬人口負增長,更多是疏解城市功能行政調控的結果,但就整體大勢來看,中西部的人口繼續回流,已經是大勢所趨。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安,2017年四川、安徽、廣西的常住人口增長都超過40萬,2018年勢頭依舊。

最直接的後果是,二三線城市樓市領漲全國。中西部的二三線城市,吸引力正在逐漸增強。

這是因為,一方面從沿海向內陸的產業遷移浪潮還在持續,另一方面中西部的頭部城市,尤其是省會,在普遍的強省會戰略下,發展勢頭得到了加持。

比如“城市戰爭”曾梳理提到,在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中,濟南、青島、廈門、南京、沈陽以及大連等多個城市,被點名“省會作用不夠”、“中心城市作用不夠”等等。

未來中西部的省會城市將越做越大,對周邊地市的虹吸作用越來越強,但換個角度來看,它的影響不只是城市吸血。對那些外出務工的省際流動人口來說,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意味著可以從長三角、珠三角回遷本地,在經濟差距更小但距離故鄉更近的省會城市就業。

重點省會城市也在持續進行城市生活品質的更新,最直接的體現是地鐵建設。

自52號文提高地鐵建設的審批門檻後,多個城市的地鐵項目一度停滯。不過今年下半年後,長春和蘇州拿到正式許可證後,地鐵審批逐漸重啟。臨近年底,諸多二三線城市,要麽規劃獲批,要麽開始招標。論開工條數,武漢有12條,成都有10條,重慶有9條,西安有7條。

大手筆搶人,發力行銷,完善基建,城市間不再只是比拚經濟體量。不過並不是所有時候它們都是對手,隨著城市化向都市圈體系進化,城市群內部的協作分工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一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繼續更新,造價千億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廣深港高鐵正式運行,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掛牌……

而在《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十二座城市被點名,被賦予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

一方面,集中資源做強省會;另一方面,強省會要帶動與區發展,不要拋下周邊落後的兄弟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邏輯,又回到了改革開放之初那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經典論述的原點。

四十年的首尾呼應,區域經濟裡的競爭與分和,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簡略縮影。

功夫財經為大魚號內容獨家合作簽約作者

大魚號 -- 阿里大娛樂旗下內容創作平台,讓內容更有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