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法國史研究四十年,現在變成了什麽樣?

原文 :《中國法國史研究四十年:日益專門化》

作者 |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會長 沈堅

圖片 |網絡

研究者形成自我意識

法國史是中國人相對比較重視的國別史,在1978年以前,中國世界史學界關注的熱門題目與法國關係密切,如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空想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但嚴格意義上沒有法國史,也沒有人自稱為法國史專家。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開始撥亂反正。學術氣氛開始好轉,商務出版社開始組織人員編寫通俗性的國別簡史。杭州大學在沈煉之先生的領導下首先於1978年10月出版了《法國簡史》的小冊子,有意識轉向於更加專門的國別史研究。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世界歷史研究進一步發展,法國史引起高度重視。

曾經對法國歷史問題感興趣的中國學者有了建立自己學會的願望。1978年春天,沈煉之教授倡議籌建中國法國史研究會,並於當年10月在上海舉行了法國史研究會籌備會議。1979年8月,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會如期在哈爾濱舉行,全國20個部門42位學者與會。會議選出了由13位學者組成的理事會。在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張芝聯當選為研究會會長,沈煉之為研究會名譽會長。研究會秘書處設在杭州大學。1984年起秘書處遷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0年,陳崇武接任研究會會長。2003年,學會領導完成了老一輩歷史學家向中生代法國史研究者的過渡,中國社會科學院端木美研究員任會長。2015年,浙江大學沈堅接任會長一職。

法國史研究逐漸專業化

1978年後,隨著研究的深入,法國史研究越來越專門化,學術規範進一步完善,法語成為必要的工作語言。首先是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成果。在通史著作方面,出版了大陸學者自己編寫的法國通史著作,其中有沈煉之主編的《法國通史簡編》、張芝聯主編的《法國通史》、呂一民編寫的《法國通史》、陳文海編寫的《法國史》。在法國近現代史方面,寫出了各個政體的斷代史,其中有王令愉的《法國大革命史》、孫嫻的《第二共和國史》、郭華榕的《第二帝國史》、沈煉之和樓均信主編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興衰史》、沈堅的《當代法國》。其余各種專門史和論文不勝枚舉。

其次,在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上,有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在法國大革命的研究方面,在改革開放以前,論述的問題局限在法國大革命分期問題和某些人物的評價上,觀點上基本採用一些前蘇聯的提法和定論。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學者在法國大革命研究方面興趣逐漸轉移,開始重視法國大革命政治文化的研究,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趙躍兵《共和二年的非基督教化運動》、馬勝利《關於法國革命中的節日》等論文也反映了我國的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的創新精神。同時,大革命的研究也逐漸向前和向後延伸,向前更注重大革命以前舊制度的研究,向後則關注大革命帶來的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變化與爭論。如:黃豔紅對法國舊制度末年稅收制度的探討;龐冠群關注法國大革命前的司法改革;周立紅注意法國舊制度時期實行穀物管制的問題;張弛進行18世紀法國舊制度行政區劃研究等。

再比如,改革開放以後,各國現代化道路的研究成為熱點問題,在法國現代化道路的研究上,中國學者探討了法國現代化道路的特徵以及法國農業、工業、金融業等方面的發展,其中有1984年尤天然《試論法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1993年洪波《法國政治制度變遷》,1985年陳崇武、金曉常《關於法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特徵問題》等,沈堅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著重研究了法國近代的工業化,出版專著《近代法國工業化新論》,並發表《關於法國近代經濟發展若乾問題的再思考》《論近代法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論法國近代工業化的市場特徵》等文章。進入21世紀後,大批有關現代化的專著問世,例如馬生祥《法國現代化》,端木美、周以光、張麗《法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許平《法國農村社會轉型研究:19世紀至20世紀初》等。近年,法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研究也逐漸轉向社會和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其中有沈堅《“世俗化”與法國天主教的現代定位》、王加豐《1800-1870年間法國社會思潮的衝突與整合》等。

同時,中國法國史的研究題目更加廣泛,幾乎涵蓋了法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而且從全國性的問題也轉為一些地區的問題,如呂一民對法國知識分子,陳文海對法國封建社會的督察官,李宏圖對法國民族主義思潮,許平對法國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王加豐對胡格諾教派,端木美、周以光、張麗、王家寶對法國社會變遷,樂啟良和孫一萍對法國政治制度和概念,顧杭對第三共和國文化教育,龐冠群對法國濟貧制度,徐前進對法國教育問題和文化相關問題,洪慶明對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法國文化以及近年的法國城市化,朱明對法國城市,熊芳芳對法國早期鄉村社團,詹娜對法國中央高原地區中世紀貴族,唐運冠對法國遊戲史,江晟和王首貞等對早期法國宗教信仰問題的研究,等等,林林總總,掛一漏萬。

中國法國史研究與外界的交流

中國的法國史研究注重與法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學術交流。中國法國史研究會與全國科研機構和高校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待了阿爾貝·索布爾、弗朗索瓦·孚雷、勒戈夫、勒魯瓦拉杜裡、米歇爾·沃維爾、弗朗索瓦·貝達裡達、莫裡斯·埃瑪爾等著名法國學者。2004年10月在前會長端木美和法國方面一些專家學者的推動下,法國史研究會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法歷史文化研討班,隨後每年舉辦,至今已經舉辦了14屆(2016年停辦)。研討班學者的論文結集,同時在中國和法國分別出版發行《時空契闊》的中文版和法文版。

除了各部門舉辦的國際研討會,還舉辦全國範圍中法大型國際交流會。非常有影響的討論會有1989年3月在上海舉行“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國際研討會”,1999年11月在廣州舉行“1789年迄今的法國政治體制研討會”,2002年在廣州舉行“中法關係史國際研討會”,2007年4月在廣州舉行“亞歐對話:區域一體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紀念《羅馬條約》簽訂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專家雲集。

學會還組織學術團體走出去。2003年10月中國法國史研究會端木美、高毅、李宏圖、王令愉、樓均信、沈堅六人首次集體出訪。2010年2月12日至14日,又組團在巴黎舉行中國學者的報告會,並參加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的書展。2013年2月4日至15日,組建學術團體赴瑞士弗裡堡大學和巴黎一大展開學術交流。

法國史研究依然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國史研究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然而,總體上與國際學術界差距依然較大。

一是,中國的法國史研究在理論觀點上的創新依然不多見。許多是在吸收了國際研究先進成果的基礎上,作出部分修正和重新解讀,難以引起法國同行和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二是,中國法國史研究影響力不大,也與缺乏活躍的學術批評有關。缺少對共同關注問題的爭鳴,缺少對學術成果正反兩方面的批評,就不會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三是,中國法國史研究的隊伍和人數依然不足。真正從事法國史研究的專業人員的人數還比不上法國巴黎一大的教師數,研究上存在許多空白點和短板:如古代中世紀、七月王朝和複辟王朝、第四共和國等。

四是,中國法國史研究現實關懷依然不夠,還不能完全滿足了解法國歷史和現實的需求,法國史研究的工作者在媒體和公眾領域的曝光度還不夠,在智庫建設上也應該下大力氣。

總之,中國的法國史研究依然任重道遠,相信中國法國史研究在已有的基礎上,必定會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6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