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醫十年,我還不是醫生

播放GIF

前兩天,我的朋友圈又被一條消息刷屏了。

不在醫療圈的你,也許根本就沒看到這條消息吧。也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樣的一條隻對一小撮醫學博士有點影響的政策性消息,絲毫不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產生一點影響。

但這條消息,意味著我,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還要規培3年。

我默默嘆了一口氣,扔掉了手機,回想起了自己十年的學醫生涯。

「坑爹」測試

高中的時候,學業非常繁重,一模、二模、三模接踵而至,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了解將來可能學習的專業。

就像很多一般家庭父母期待孩子乾醫生、老師、公務員老三樣,我的爸媽天天告訴我去學醫。

也是,對於一個計程車司機和一個普通售貨員而言,他們眼中最穩定、收入最高的職業就是醫生了吧。

「我偏不」,青春期的孩子天生逆反,說不上什麼理由,就打心眼裡覺得學醫是因循守舊,是他們老古董的思維。但真要問自己想學什麼,卻怎麼也答不上來,畢竟自己的桌子上除了教輔書和試卷之外,最多也就兩本《意林》和《讀者》這種雞湯雜誌了。

那一天,學校大禮堂來了一個宣講團,告訴我們他們開發了一種職業測試,講者在台上吹噓這個測試多麼專業,從什麼哈佛大學心理學測試發展過來的,巴拉巴拉巴拉。只要兩百塊,就能準確測出你最適合的專業。

「我想試試。」 我對爸媽說,並把這次測試當成抗拒學醫的最好機會。

「你會救助流落街頭的流浪貓、流浪狗麽?」——「不會」;

「你喜歡養花養草麽?」——「不喜歡」;

...

在接近200道德測試題中,凡是我覺得和醫學有點關係的,我都會選擇冷漠、沒興趣的選項。

一周後,報告出來了,經過嚴謹測試,您最適合的專業排名如下:

1. 臨床醫學

2. 地球物理學

3. 警察

我能怎麼辦呢?看著爸媽得意的眼神,我也很絕望啊,那就學醫吧。

本科五年

高中成績尚可,一次模擬甚至上了學校紅榜。Dream school是北大醫學部,外人看來對我並不難。

難就難在自己的心理素質沒過關,高考考場上理綜幾道奇怪的選擇題讓我慌了陣腳,最終成績跟真實水準差了三十分。Dream school是去不了了,一流的醫學院(華西,上交,復旦)感覺也難。

誒,一籌莫展的時候,家人不小心翻到了填報志願書中的某軍醫大學。免費、補貼、分配等字眼吸引了我們,於是我就來到了這裡。問了問周圍的同學,十個裡有九個是不知道這個學校的,都是失誤了家人讓填報的。

還是要感謝本科時候的自己,帶著從高三過來的自律、高考失誤憋著的那股勁,考試成績基本沒跌過前三。

大五那年,本該在臨床實習的我,缺席了一個又一個科室,躲在教室拚命複習。還好結局還算圓滿,獲得了繼續學習的機會,220個人只有20個人能夠繼續讀研。

分配的時候,「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的橫幅掛在我們的宿舍樓上。聽從命令,服從指揮,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分到基層部隊。基層需要人,但往往意味著沒什麼鍛煉的機會,很多人也荒廢了專業,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醫生。

類似的橫幅掛滿了宿舍樓

碩士兩年

像其他專業一樣,醫學也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在我讀研之前,學術型碩士給人感覺是高大上的,分數比專業型碩士也高,學術型碩士做實驗,專業型碩士混臨床,一切也說的過去。

後來,規培來了,徹底洗牌。規培,全稱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在規培基地(通常是三甲大醫院)輪轉培訓,合格後獲得規培證。

當所有的醫院招聘都要求規培證的時候,規培就成了剛需。

現在,專業型碩士和規培已經並軌,在讀專業型碩士的同時可以獲得規培證,大大節省了學醫就業的年限,也使得專業型碩士成為了香餑餑。

那學術型碩士呢?抱歉,你畢業了還要規培三年。

我就是學術型碩士。但碩士兩年,我全部待在胸心外科工作。為什麼?因為科室缺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學術型碩博要在臨床工作,而沒有去他們應該待的實驗室。

不過,我很感激那兩年的時光,臨床很累、臨床很忙,作為一個研究生甚至沒獎金、沒工資,但你每一天都在成長,你每一天都在幫助別人。穿梭在病房走廊裡,認真地為患者換藥,判斷患者術後併發症,在手術室獲得關胸、縫皮的機會,我終於感覺到自己是一個醫生了。

我申請了碩博連讀,一年以後,我的同學們都畢業了,除了軍人還有很多地方研究生。少數人繼續深造讀博,大部分人繼續規培,還有一少部分拿到規培證的同學開始了求職之路。

博士三年

學醫頭容易涼,讀博頭也容易涼,那要是讀醫學博士呢?禿頭,妥妥的。

當你找不到合適的實驗平台,當你的實驗結果又不符合預期,當你隻拿到微薄的博士補貼,當你看到你的同學已經買房買車、娶妻生子,而你還要面對冷冰冰的實驗台和偶爾咬你一口的小老鼠,你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這些文字遠遠不足以描述讀博的辛苦和孤獨,壓力和痛苦。

輾轉於復旦大學和愛荷華大學,從一個Wesetern blot都不會做的菜鳥,到英文文獻隨便讀,qPCR、WB、電生理也能做的熟練工,實驗室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終於在兩星期前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博士畢業,有人繼續做科研,去高校應聘,或者去國外當博士後;也有人去公司工作,拿到不菲的收入;還有一部分人,不願意放棄醫學專業,選擇繼續規培3年,忍受低收入和高強度的勞動。

學醫十年,我仍站在醫生的門檻邊。

再過三年,我才拿到醫院的入場券。

成為一個醫生需要幾年

與美國單一的培養模式不同(四年任意專業的本科+四年醫學院博士MD+一定年限的住培),中國醫生的培養體制估計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醫學生培養體系了。

中國醫學學製目前至少包括三年製(專科),五年製(本科),六年製(留學生本科),七年製(本碩連讀),八年製(本碩博連讀);臨床型碩士,四證合一臨床型碩士,科研型碩士,臨床型博士,科研型博士。醫學生畢業後還要進行規培,成為一名專科醫生還要專培。

想當一名醫生,按照目前的培養體系和政策,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

  1. 臨床醫學5年製+規培3年=8年,獲得本科學位及規培證,只有本科學歷恐怕只能進入社區衛生院、二級醫院、縣醫院一級;

  2. 臨床醫學5年製+專碩3年=8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規培證,這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可以進入二三線城市部分三甲醫院;

  3. 臨床醫學5年製+學碩3年+規培3年=11年,獲得學術碩士學位、規培證,跟上一種方式相比,多了3年規培,但在學術上有一定優勢,在目前各級醫院都重視科研的大背景下,在就業上有相對優勢,但時間成本太高;

  4. 臨床醫學5年製+專碩3年+學博3年=11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學術博士學位、規培證,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同時時間最短,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隨著博士推薦製的流行,就讀博士越來越難,如果能在同一醫學院、同一導師名下繼續就讀,倒不失為最好的方式,強烈推薦;

  5. 臨床醫學5年製+專碩3年+專博3年=11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專業博士學位、規培證,同樣非常優秀,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可能在實驗室時間較短,不一定能發表高分文章,與上一種相比存在一定劣勢;

  6. 臨床醫學5年製+學碩3年+學博3年(或碩博連讀5年)+規培3年=13年或14年,獲得學術碩士學位、學術博士學位、規培證,學術上會有非常大的優勢,更有可能在學術上有一定結果,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時間成本太高,有可能33歲還在做住院醫師,慎重考慮;

  7. 臨床醫學8年製+規培3年=11年,獲得專業博士學位、規培證,8年製曾經是天之驕子,高考分數線極高,但近年來有人認為8年製畢業生很多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臨床、科研能力都不令人滿意。從性價比上來看,11年獲得博士學位和規培證,同樣不錯,但建議就讀頂尖醫學院8年製。

以上均為理想情況下的年限,考慮到有可能的畢業延期、沒找到規培基地等情況,培養周期隻長不短。

美國並沒有醫學本科學位,只有在本科畢業後考取醫學院才會拿到醫學博士學位(MD),這個學位等同於中國臨床醫學學士學位,而中國的醫學生本科畢業就可以考取美國執醫,更有美國人來中國就讀醫學院再回美國當醫生,因為這樣可以省4年的本科學習時間。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這麼長學製的醫學生培養模式真的合適麽?作為一名自認為還算優秀,考研、考博每次都不掉隊的醫學生,但卻要花13年才能成為一名醫生,我在想這個模式是否可以如此改進:

在規培大面積鋪開的情況下,實習變成了大部分人考研、少部分人貼化驗單的存在。我的建議是可以取消臨床實習,這樣4年就可以獲得臨床醫學學位(MD)。然後所有人通過Match系統申請全國住培基地,規培3年完成後獲得規培證並可以行醫,一共僅需7年(培訓一個合格的醫生綽綽有餘)。另外取消專碩、學碩、專博,隻保留直博5年(PhD)。對於科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規培期間就申請讀博,這樣最少9年,最多12年就可以獲得雙學位,同時規培完成,在科研上獲得巨大優勢。

中國醫生的短缺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兒科、急診等重災區,其它專業同樣不容樂觀。

一個行業,要想吸引足夠的人才,提高待遇、降低門檻是根本,這兩年醫生的待遇已經得到了提高,但這麼長的時間成本恐怕不利於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從醫。

我的孩子想學醫

總有讀者在我的後台留言「情歌,我的孩子想學醫,你的建議呢?」

我沒有回答他,我現在想講一下我的想法。

醫療圈的人吐槽醫生辛苦、風險大、收入低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而且到處都是「勸人學醫,天大雷劈」的話。

我的朋友圈也經常被一些負面的信息刷屏,這些消息基本都是醫療圈的人在轉發,圈外的人也不關心。時間久了,連轉發的慾望都沒有了。有時候也問問自己,後悔學醫麽。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大內科老師突然問我們,「你們將來都想學哪個科啊?」

下面齊刷刷地喊道,「骨科!」

「為什麼」老師臉色有些不好看,繼續問道。

「賺錢」另一些人喊了出來。

「想賺錢就不要學醫!」老師臉色一沉,把書扔在了講台上。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覺得老師是對的,至少一部分是對的。「只想賺錢」、「想賺大錢」就不要學醫,因為你有更多更好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當了醫生想賺錢也無可厚非,畢竟需要養家糊口,但要留住底線,靠合理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

有人說,每一個行業都有三種人,把工作當成差事(job)、職業(career)以及天職(calling)。醫生也不例外。

Job醫生:醫生只是一個工作,病人只是工作的對象,上一天班、賺一天的工資,手術只是為了賺錢,很少學習、很少提高自己。不喜歡上班,到點就想早點離開醫院。這樣的人一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Career醫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規劃,不厭惡工作,內心希望得到升遷、提拔,因此仍然會不斷學習、進步。這樣的人能得到升遷和進步,但不會有很高的成就和貢獻。

Calling醫生:把從醫、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的使命,熱愛工作,真誠對待病人,致力於解決臨床難題。這樣的人要不就是口碑很好的好醫生,要不就是對醫學貢獻極大的行業大牛。

現在我可以回答這些家長的疑問了,我甚至將來也會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

「如果你熱愛醫學,樂於幫助他人,那麼,不管環境如何、待遇如何,學醫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關注公眾號「健康界」回復關鍵詞「宣傳競賽」

完整get【宣傳我最強】案例上傳技巧!

近期熱點

版權聲明

註:轉載僅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健康界。

文章轉載,請關注「健康界」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健康界客戶端,認證贏好禮!

騷年,你在看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