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乎的城寨漸興

文 | 闌夕

在第六年,知乎去掉了「鹽Club」的特稱,將年度活動變成了工整的「新知青年大會」,似乎標誌著這家問答社區從村落變為城鎮的工程宣告開始。

在線村落的特點是雞犬相聞,從黑話體系到身份認同,構成了所謂的外鄉人難以染指和理解的世外桃源。而數字城鎮則是兼收並蓄的,它天然排斥裙帶與山頭,一視同仁的幫助那些試圖赤手空拳的年輕人改變命運。

知乎的CEO周源在演講裡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問答社區讓我們走到一起,而當我們走到一起,任何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時至今日,知乎已經比它所效仿的對象、這類產品的開山鼻祖Quora有著更高的估值,這在移動互聯網代際是相當常見的畫面,來自中國的產品不必尋求一個遠在美國的對標,而是可以書寫一個獨立篇章的史詩。

就像美團也早已不再願意和山河日下的GroupOn扯上半點關係,今日頭條和抖音更是在全球都根本找不到和它們對應的先行樣本,這是屬於洗牌時代的市場紅利。

善於供應問題的知乎,當然深知自身的問題出在哪裡,從「上知乎分享你剛編好的故事」,到「知乎精英」成了互聯網鄙視鏈裡的生動一環,這是所有社區類產品劫數難逃的宿命:被標簽化。

所以知乎強化了新知青年的概括表達,以圖用這種大眾化的族群標誌,來籠絡它所瞄準的年輕用戶,而「任何問題都不再是問題」的成立,則取決於知乎如何走入嶄新的運營階段。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曾在2007年提出「斜杠青年」(Slash)的概念,意指那些在自我介紹裡會用斜杠(/)表明多重身份的人,「當社會進步終於使得人類能夠擺脫工業革命帶來的限制和約束,多元化的專業能力則成為釋放天性的最佳證明。」

知乎是典型的「斜杠青年」的活動地盤,活躍在其社區內的明星用戶,與其他內容平台熱衷於支持的自媒體人不同,大多並非依靠網絡寫作為生,他們擁有穩定的職業,過著與普通人無異的生活,只是在遇到了所屬領域的提問時,願意敲字回答、貢獻自身專長。

所以知乎出來的大V和其他地方的大V迥然不同的是,前者的跨平台能力相對偏弱,影響力是內生性、專業性以及獨佔性的,不似後者那樣「一處水源供全球」,側重於社交媒體的發展路線。

這同樣是社區類產品的通病,無論是知乎的意見領袖,還是B站的熱門UP主,或是虎撲的人氣作者,他們在社區邊境的裡面和外面,待遇差別巨大,只有少數的——比如張佳瑋、采銅——可以打破那層次元壁,能夠在全網樹立人設。

過去兩年,在產品拓展方面有著「插柳成蔭」力量的今日頭條一度認為有機可趁,於是策動了轟轟烈烈的「知乎大V出走事件」,這在知乎近年以來的競爭環境裡已經成為常態化的事故,面對部分急於追求回報的內容創作者,知乎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買账。

最後,具有象徵意味的結果是,今日頭條傾力打造的悟空問答,成為在它的進擊史裡少有的折戟沉沙的案例,半年前,悟空問答被並入微頭條,戰略性的放棄獨立運營,體面退出正面戰場。

事實證明,所謂的知乎大V,似乎並不適應內容平台自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補貼方案,悟空問答開出的價碼,往往是要求知乎大V每個月保底回答多少個問題、每個問題不低於多少字、然後按條數結算費用,這種會讓做號黨們喜出望外的策略,卻得不到習慣了知乎那邊玩法的作者認同。

比如一名律師就在湊了出走的熱鬧之後,發現自己很難嚴格按照要求完成回答任務——「就像是在給別人打工一樣,我沒有必要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再背上一份新的KPI,又不差這點錢」——最終還是回到知乎,把去考核化的自由表達當作了舒適區。

來自外部的挑戰雖有壓力,但也不能說是完全的壞事,它替社區說出了不便直說的實話,那就是只有認同遊戲規則的人,在這裡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比如,經濟利益。

顯然,無論是從投入還是團隊意願出發,知乎都不屬於「補貼流派」,它提供的變現工具,還是集中在內容本身的價值上面,從搭建付費課程欄目的知乎Live,到出版發行電子書和實體書的知乎書店,讓內容得以商品化並交給市場銷售,是知乎鼓勵的經濟回報路徑。

於是知乎的管理職責,就在於如何保障社區的活性與秩序,這裡鮮有中立性的發揮空間——事實上,知乎與第三方行銷公司的暗戰從未停火——只要搭建足夠豐富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預先開發的商業中心自會繁榮起來。

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美國社會學家R.E.帕克寫過一本名為「城市社會學」的冊子,他在裡面寫道:「一個社區不僅僅是人的匯集,也是組織制度(institutions)的匯集,而城市規劃的目的,就是旨在促進新陳代謝的系統運行,讓社會的脈搏——也就是流動性——跳動不息。」

眾所周知,內容產業從來都是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成熟平台既欣慰於頭部账號的生產能力,又擔憂他們過於擠佔腰部乃至長尾帳號的上升空間,這在操作層面存在些許矛盾之處。

像是微信這樣的龐然大物,儘管建立了以關注為核心的內容分發體系,但它仍然需要通過看一看、搜一搜等功能,給予優質內容新的曝光入口。

而如今日頭條這種嘗到算法分發甜頭的產品,則牢牢鉗住流量分配的權力在手,讓機器和數據識別內容的優劣,然後配置不同規模的到達資源。

至於知乎,它可能是對流動性最為友好的平台——這倒和它的主觀態度沒有直接關聯——因為投票機制的本質,是民主程序,一條答案是否得到最高的讚同,和回答者是誰、他是什麽身份、他又有多少關注者的關係不大,是一人一票的市場選擇,投出了內容呈現的排序。

所以周源才有底氣在演講裡說,知乎是可以幫助內容創作者擴大收益的,因為這種不可能被改變的票選制度,才是打破階級固化的最佳工具,一個沒有任何粉絲、也不認識大佬幫轉朋友圈的普通人,只要他在回答提問時的專業見解足夠高明,那個點讚按鈕就會使他擁有山呼海嘯般的影響力。

我很喜歡周源對商業的直率看法,他說就像一座城市裡不能沒有超市、餐館和商場那樣,一個合格的社區產品,也應當吸引那些可信賴的商業活動,而這同樣需要經受公民自治的檢驗:是失望還是振奮,是排斥還是擁抱,是離群索居還是安營扎寨。

無論如何,知乎都在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每一天都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