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盜版電影的時代過去了,我很想感謝它

那些年的盜版碟和盜版電影資源,確實培養了一代扎扎實實的電影觀眾,而這一批人恰恰是今日中國影院的主力消費人群。

我反對盜版,但也真心感謝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盜版。

這個三月,或許你也發現,從前我們下載過電影的資源網站,已經慢慢從互聯網上消失了。

我並不意外,所有“資源網站”,從誕生之日起就難逃關閉的命運,這是合乎法理的結果。隨著知識產權的完善和互聯網視頻網站的發展,這個趨勢還會加快。

憑良心講,沒有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會以看盜版為榮。影迷們心中的遺憾,來自於他們對盜版的複雜情感。

《綠皮書》在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三項大獎,是中國影視公司國際化之路上等待已久的成功案例,他們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觀眾已經具備多元化的口味和接受能力。

可是,中國電影觀眾口味的變化,離不開“盜火者”的存在。正如電影學者戴錦華所言,“盜版資源餵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文化品味”。可以這麽說,很多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也是一部盜版資源迭代史。

在這個意義上,我反對盜版,但也真心感謝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盜版。

錄像廳一代

香港電影帶來了舊聞和新知

去年,賈樟柯的最新影片《江湖兒女》票房成功突破七千萬,成為賈樟柯執導作品中最賣座的一部。

二十年來,賈氏土味文藝片備受國際電影節青睞,但國內票房一直不溫不火,叫好不叫座。但中國觀眾其實並沒有冷落他,看他電影的大有人在,只不過很多觀眾是通過盜版渠道認識他的。

《江湖兒女》也遭盜版,賈樟柯發微博說:好漢們,放一下手吧。

在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拍攝的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中,賈樟柯說過這樣一句話:“盜版就像走丟的孩子,你在別人家找到了,那種感覺是很微妙的。

其實,對於賈樟柯來說,盜版不僅是“走丟的孩子”,而且是“精神的奶媽”。

熟悉賈氏電影的朋友,都能輕易在他的電影創作中看到黃金時代的港片痕跡,光是葉倩文的一首《淺醉一生》,便在《小武》《二十四城》《江湖兒女》中反覆出現。

《淺醉一生》最初是電影《喋血雙雄》的主題曲,而現在這首歌聽起來“很賈樟柯”。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各地的錄像廳事業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連鄉鎮一級的地方也不例外。上大學之前的汾陽小子賈樟柯,就把泡錄像廳當成了重要的課外活動。

錄像廳裡放的港片算是盜版,在充斥了汗味與腳臭味的空間裡。

賈樟柯觀看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警察故事》《醉拳》《俠女》《龍門客棧》等無數經典港片,身體裡的能量無處釋放。

“出了錄像廳就找碴打架”——橫衝直撞的少年歲月,後來都記錄在了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中。

錄像廳的盜版時光,是香港電影最後的癲狂,也是一代中國觀眾開眼看世界的初代萬花筒。用賈樟柯自己的話說,是錄像廳裡的香港電影帶給了他“舊聞與新知”。

淘碟的一代

在盜版中培養起來的扎實觀眾

時間走過十數年,錄像廳式微。VCD和DVD相繼引進中國之後,電視頻道不再是家庭影像的唯一,中國觀眾可以通過碟片市場獲得更多的選擇。

總體而言,正版影像的監管狀態已經比院線放映相對寬鬆,但不少影片仍然難以在正式發行的渠道上與中國觀眾見面。

那時,80後一代正值思想茁壯成長的青春期,面對寡淡的院線電影和選擇有限的正規發行影碟,他們喜歡更為“地下”的觀影方式。

校服都來不及換,也要趕緊去越富廣場“淘寶”。

越富廣場是新世紀初廣州年輕人的潮流集散地,集中了一切青年亞文化小玩意兒,當然少不了大量的“老翻”(盜版)生意。

高中時常去越富淘碟,大約是2002年前後,大大小小的檔口擺滿了盜版碟的封面冊子,一張張翻閱,看中了就告訴店家,店家會到附近倉庫取貨——這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

大學生則喜歡崗頂石牌東一帶,電腦城見證了偉大的打口碟時代,那是廣州的另一個淘碟天堂。零星碟檔開得隱秘,但勝在品種齊全。

在電影《北京樂與路》中,吳彥祖是一位賣打口碟的香港樂手。可惜,你當年碰到的小販都沒有這麽帥。

不過,數年之後,幾經撲滅,崗頂和越富的老翻們就不見了蹤影,檔主們打起了遊擊戰,把陣地轉移到菜市場或居民樓,上門淘碟還得在QQ上先接個頭。

臨近大學畢業,曾到黃埔大道西一座商住樓的二十樓兩居室買過碟,進門前要念一句對白,具體是什麽對白已經忘了,但諜戰片一般的緊張感還記憶猶新。

那是最後的淘碟歲月,字幕組和資源網站的流行,很快取代了滿屋的DVD。但不可否認,看碟,確實培養了一代扎扎實實的電影觀眾,而這一批人,正是今日中國影院的主力消費人群。

硬碟新一代

資源網站供養起來的迷影兒

前年,馮小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言充滿火力,把垃圾電影多的原因,歸結於“垃圾觀眾多”。私以為,這句話不僅不尊重觀眾,而且低估了中國影迷的口味。

聽懂了,馮導的意思是都別去支持“垃圾電影”。

社會的文化訴求越來越多元,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得到提高,消費熱情高漲,尤其是年輕人的期待視野與文化訴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出愈發個性化和自主化的特徵。

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人民群眾的電影消費量是巨大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能夠看到的電影產品和我們的需求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期待落差。

字幕組和資源網站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樣的供需矛盾。而帶有文化精英傾向的選片和薦片,客觀上也影響了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和鑒賞素養。

迷影人群日益壯大,資源網站和移動硬碟解放了他們的電影眼光和觀看需求,同時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文化品味。

他們當然深刻地意識到,這些不求盈利的資源網站並不等於不是盜版,但依然為它們的倒掉感到惋惜——畢竟,那是他們精神食糧的來源。

去香港看電影,會成為影迷的新風尚麽?/ 全景網

講真,誰不想做一個正大光明的影迷?

他們從來不介意付費,問題就在於,有時候他們拿錢也找不到可以看電影的所謂正規渠道。

去年11月,《綠皮書》在北美公映,一位影迷朋友一直等待國內引進,但遲遲沒有等到消息,到了今年1月,還是特地跑去香港看了。

另一位朋友,沒有時間跑香港,只好到資源網站上下載。到了《綠皮書》終於敲定內地引進之後,這位朋友便默默刪除了下載的資源,並打算把欠下的電影票二刷補上。

儘管離北美首映已經過去三個多月,但只要有可能看到正版內容,其實我們都願意當個體面的影迷。

作者 | 阿柒

圖編 | 麻醬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