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或鬱鬱而終,或終歸故裡,細數漢朝那些遠嫁和親的公主們

和親緣由

西漢初年,大漢王朝初立,百廢待興。在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爭霸之後,此時的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貧苦,國庫空虛。國內戰亂平息,然而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不斷發兵襲擾邊郡,邊境百姓民不聊生。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卻反被40萬匈奴圍困於白登,險些被俘,依靠陳平之計才化險為夷。"白登之圍 "後,劉邦意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並不可取,因此,漢高祖劉邦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在之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大漢開始與匈奴聯姻,揭開了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其實,兩漢和親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很多不是真正的皇室嫡親血脈,多為從諸侯王室或民間選來的女子。自漢高祖至漢武帝的前後近200年間,先後幾十位弱質女子帶著和平的使命遠嫁匈奴。這些和親“公主”中,史書有記載的僅十幾位,但也只是寥寥幾筆,連姓名都沒有,而其余更是淹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不為人知。

三位公主,不同命運

No.1 細君:憂愁思鄉,鬱鬱而終

漢武帝勵精圖治,不滿於漢朝借和親和物資結好匈奴的現狀,想與匈奴一戰,一洗前代冤罪殺機。一方面,他派衛青、霍去病厲兵秣馬,打擊匈奴;另一方面,他派張騫出使西域,遠交近攻,聯合西域大月氏等國夾擊匈奴。在此背景下,勢力強大的烏孫國,成了漢朝主要的爭取對象。

烏孫國原居住在祁連山附近,後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與匈奴一向是世仇。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製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細君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喜出望外,封她為右夫人。但同時,匈奴單於也在極力拉攏烏孫,昆莫迫於壓力,又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為左夫人。

長在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並不適應塞外粗獷的生活方式。匈奴公主挽弓射雕,馳騁草原。細君公主則度日如年,化滿腔愁思為悲歌,日日彈琵琶訴說思鄉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時局多變,兩年後,昆莫一病不起,由於他的兒子已死,由其孫子岑陬繼承王位。按照當地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這種習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為顧全兩國合作大局,答覆說:“在其國,從其俗,我欲與烏孫共滅匈奴,只有委屈你了。”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哀思能斷人腸,3年後,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心緒難平,不久後便憂傷而死。

No.2 解憂:興國安邦,功在千秋

細君死後,岑陬再次向漢廷求婚。太初年間(約公元前104年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仍舊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岑陬。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不僅知書達理,還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之如親姊妹,將她嫁給位高權重的烏孫右將軍。解憂與馮嫽在王庭內外連成犄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軍事民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在漢和匈奴之間尋求平衡,岑陬也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幾年之後,解憂沒有生育,匈奴公主卻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後來岑陬暴斃,因為泥靡還小,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歸靡繼承,此人身材肥胖,烏孫人稱其為“肥王”。

按照習俗,肥王娶了解憂和匈奴公主。由於性情相投,解憂與肥王恩愛異常,並生下了元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肥王對解憂關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拉近了漢廷與烏孫國的密切關係,雙方信使往還,不絕於途。

解憂積極參與政事,致力於興國安邦的事業。她經常不辭辛勞地到各個部落中視察民情、訪貧問苦;每逢國中發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線,與各族牧民並肩戰鬥抗洪救災;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和發展農業的活動;她還積極支持賢臣的建議,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們,開通了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和塔裡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

烏孫開始漸漸偏向漢室,這激怒了匈奴單於,此時又恰逢漢昭帝末年,昭帝年輕多病,漢朝的國力也不能和漢武帝時期同日而語,匈奴又開始張狂起來。多年來,積壓在匈奴貴族心裡的怨憤終於找到了發泄的時機,匈奴壺衍鞮單於借此機會,吞並大片烏孫國土,大肆擄掠民眾和畜產;並且派出特使到烏孫國,威逼烏孫王背叛漢朝,交出解憂公主方能罷兵。

烏孫此時前方的戰事已然十分吃緊,面臨亡國的威脅。王廷內部的親匈奴派也大肆活動,煽風點火,蠱惑人心,主張滿足匈奴單於的要求,趕快把解憂公主交出去,否則烏孫的命運如同危巢之卵,時刻都有傾亡覆滅的危險。王廷內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戰,有人主降,烏孫王一時也左右為難。是戰是和,是生是死,是妥協還是抗拒,俱在烏孫一念之間。

面對如此困境,解憂公主臨危不懼,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政治膽識,說服了烏孫王翁歸靡,先由解憂公主上書,奏明烏孫國的危難情勢,向漢朝請求支援。然而從漢昭帝病危到駕崩,漢朝廷忙於立君,救援烏孫的奏議拖了又拖,三四年都沒有決議。

內憂外患下,解憂公主沒有放棄,反而心志更堅。她團結烏孫,調動一切力量備戰,抵抗匈奴人的入侵。既要擔憂故國,又要穩住自己在烏孫的地位,解憂公主一介弱質女子扛起一國軍事,顧及兩國政交穩定,其內種種艱辛,難以想象。

直到漢宣帝即位兩年後,宣帝在百事待興、日理萬機之下毅然決定出兵支援烏孫,於是命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又派出解憂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為特使監軍,到烏孫指導、監督出戰,聯合反擊匈奴,大敗匈奴,凱旋而歸。自此,解憂公主的威望高漲無比,漢朝和匈奴的對侍局面也由此乾坤倒轉。漢朝是中興之時,匈奴則是日薄西山。

又到後來,解憂長子元貴靡和幼子相繼病死,烏孫國人都歸附烏就屠,解憂的處境也不複當年。解憂公主從漢武帝太初年間遠嫁烏孫,到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在遠隔千里的異域經歷了四朝三嫁後,她上書宣帝表示“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憂終於回到她想念大半生的故裡--長安。

No.3:昭君:落雁明妃,和平使者

王昭君名嬙,她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元帝選秀入京。新秀女入宮後,要由畫師作畫像以呈給皇上挑選。據說,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些破綻,使昭君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聖。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

公元前36年,漢滅郅支單於,匈奴中與漢敵對的勢力和呼韓邪單於的政敵便被消滅了。呼韓邪單於願與漢室修複關係,於公元前33年,親自入漢,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欣然應允,並召后宮妃嬪議親。就在宮裡一眾美人紛紛畏懼推辭時,王昭君挺身而出,自願和親。

呼韓邪臨走時,元帝讓昭君參加了送別大會。她的美貌令皇帝震驚,想將她留在宮廷,但可惜已無法收回成命,便賜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裡。為紀念這次和親,漢元帝改元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

昭君出長安後,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昭君必須按匈奴習俗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於。

王昭君亦不能接受這種習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後來,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年僅3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杜甫

昭君出塞的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邊疆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至今呼和浩特仍不斷有人去昭君墓前拜祭。

結語

漢朝公主和親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漢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戰爭與和親是處理對外關係最重要的兩種手段。這些女子忍辱負重遠嫁西域,經歷了種種苦難,為緩解中原王朝的統治危機和漢朝發展做出很大犧牲,不僅促進了偏遠民族的發展,也為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主和親,荒荒牧野,幾多佳話,幾多悲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