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媒:女性「紅利」推動中國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官方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有700萬名25歲到34歲的城市單身女性,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中國經濟發展奇蹟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美國《富比士》雜誌報導稱,在中國,女性對GDP的貢獻約為41%,這一比例高於包括北美在內的大多數地區。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女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更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剩女」等性別歧視仍然存在於她們的生活中。

中國女性對GDP的貢獻約為41%,這一比例超過美國

劉安琪(音)是中國新一代女性的縮影。她告訴英國《金融時報》,自己曾就讀於聲譽卓著的浙江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國有銀行工作,薪水比她的公務員丈夫高不少。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對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的各大城市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3%的中國內地女性與丈夫共同養家,高於41%的平均比例,而在美國,這個數字為56%。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73%,居世界首位,高於義大利和希臘等發達國家男性勞動力參與率。就業領域的活躍態勢,使中國女性對家庭收入的貢獻比例從1980年的20%,躍升到了2015年的50%。

據美國「石英」網站報導,自2006年以來,大學註冊人數中女性超過了男性,且這一差距還在擴大,儘管中國男性的人口基數更大。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近一半的中國女性接受過高等教育,而男性只有不到40%。

專家發現,女孩比男孩發育更快,更自律,在學業上表現更好,上大學的機會也更多。此外,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大學擴招過程中,高校開設了一些被認為對女性有利的新課程,如國際貿易、市場行銷、外語等。

更重要的是,這種女性「紅利」在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經濟論壇官方網站刊文稱,據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開平(音)估算,在上海浦東或北京中心商務區的跨國公司裡,約70%的本土員工是中國年輕女性。

中國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就業也在快速增長。世界經濟論壇官方網站刊文稱,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的中層和高層女性技術人員達到660萬人,佔中國技術人員總數的44%,比2000年增加了9個百分點。女性在中國新成立的互聯網公司中佔55%,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家是女性。這個數字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高。

近年來,女性創業的趨勢非常明顯。阿里巴巴集團的一份報告指出,在該集團旗下的淘寶、天貓和聚劃算的8500萬家網店中,有50.1%由女性開設。她們不僅經營服裝和美容產品,還進入傳統上由男性把持的領域,比如電子產品和家具行業。

追蹤中國最富有人群的《胡潤百富榜》報告顯示,全球共有88位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其中包括56位中國女企業家,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女性企業家的地方。

總體而言,在中國,女性對GDP的貢獻約為41%,這一比例高於包括北美在內的大多數地區。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文稱,她們代表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正在推動中國實現新的增長。

女性成為中國消費增長的「秘密武器」

花10萬元買一輛新車,35歲的吳巧雲(音)幾乎沒怎麼猶豫就作出了決定,也無需徵求丈夫的同意。

作為一個4個月女嬰的母親,這位生活在雲南的女性相信汽車可以提升她的生活品質。吳巧雲是一家國有企業的會計,她靠每月3500元的收入付了這筆錢,因為丈夫的錢被套在了股市裡。

香港《南華早報》稱,在中國,吳巧雲的情況不是特例。在中國,女性在家庭消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據該報估計,中國有4.8億女性消費者,其中有2.9億人年齡在25歲至45歲之間,女性作出近75%的家庭消費決策,也承擔了相當比例的家庭財務責任。

波士頓顧問集團和阿里研究院發現,中國的消費市場處於轉型中,這將帶來巨大的機遇。三股強大的力量——富裕程度的提高,新一代消費者的出現及電子商務的興起,正在引領這種轉變。去年,第12屆中國女性消費論壇發布了關於女性消費習慣的最新報告,強調女性在個人和家庭消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英國《衛報》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女性每年在國內的消費高達3兆美元。53%中國女性擁有自己的銀行卡,76%的女性擁有自己的銀行帳戶,消費能力增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家庭中,女性掌管錢袋是普遍現象。她們是奢侈品牌、旅行社和美容院的重要客戶,也是股票、房地產甚至比特幣的忠實買家,她們強大的集體購買力成為中國經濟的「秘密武器」。

去年的「雙11」購物活動中,阿里巴巴的平台在24小時內的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1780萬美元,女性將「光棍節」變成了零售商眼中最有價值的一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2017年全球女性與創業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女性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方」,並希望在下輩子成為一名女性。

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女性消費者對護膚品和美容的需求不斷更新,希望實現「凍齡」和「逆生長」的終極目標。67%的女性傾向於使用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高度專業化的護膚品,家庭月收入在兩萬元以上的女性中有80%持這種觀點。四分之一的女性能夠接受2000元以上的護膚單品,56%的人對奢侈品牌的護膚產品更有信心。

據德國《世界報》報導,2014年,中國整容手術行業價值4000億元,且這個市場還在以30%的年增長率迅速擴張,預計在2019年將達到8000億元。此外,在二孩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母嬰市場目前規模約為46億美元,並很可能保持每年15%的增長率。

然而,正如《富比士》雜誌所說,中國女性在經濟層面的成就和貢獻,無法阻擋「剩女」一詞不斷蔓延帶來的焦慮和偏見。

「在傳統文化中,女性應該是謙遜溫柔的,擅長相夫教子」

在鎮江大學裡,段鳳燕(音)一邊接受會計專業培訓,一邊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符合傳統文化要求的「聰明、陽光、完美」的女性。師生們一致認為,年輕女性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以保持競爭力。

「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二,別坐滿整張椅子。」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經驗,「收腹,放鬆肩膀,挺直後背,兩腿併攏。」此外,她們還要學習化妝、茶道和禮儀等課程。

「在傳統文化中,女性應該是謙遜溫柔的,擅長相夫教子。」21歲的段狄(音)在茶道課前告訴《華盛頓郵報》,「我想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李子怡(音)是一名19歲的早教專業學生。多年前就有人說女生光學習好是不夠的。老師告訴她,高考是她人生中最後一次公平的考試,因為它「不看臉」。她的同班同學、18歲的護理專業學生王彩蝶(音)表示,女護士應該化淡妝,讓自己看上去更專業,對男同學則沒有這方面要求。

美國《富比士》雜誌網站寫道,「中國確實需要女性參與勞動,推動經濟發展。中國也需要女性結婚生子,因為老齡化將迅速衝擊這個國家」。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文所言,中國社會對女性的文化期望仍然沒有改變。接受良好教育並找到一份收入中上的工作固然不錯,但一旦到了25周歲,她們就被期望走進婚姻。《華盛頓郵報》稱,中國社會擔心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不結婚、不生孩子。美國「商業內參」網站報導稱,中國各地陸續推出激勵措施,鼓勵更多年輕女性生育,但在消除就業歧視之前,這些措施的影響是有限的。

去年,一家「傳統文化學校」要求女性「少說話,多做家務,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還要向丈夫鞠躬。「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了對女性的限制和壓迫。」中國女權主義者陸品(音)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能讓女性回歸傳統角色嗎?」

30歲的戴璿(音)是上海一家奢侈品雜誌社的編輯,掙的錢足夠養活自己。因此,她不急於結婚。

「並不是成功女性不想結婚,而是賺到的錢讓我們更挑剔。」她告訴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

45歲的博達大橋廣告公司駐上海首席執行官約瑟芬·潘則表示,在中國這樣的傳統社會中,男人很容易被約會對象的頭銜嚇一跳。「他們不希望找個女CEO做妻子,也許認為這會是個巨大的威脅。」她說,「雖然我不是個傲慢的人,很低調,也從來不炫耀自己的頭銜。」

更多女性擁有自己的事業,她們不想在二三十歲時結婚生子,打算晚點進入婚姻,或乾脆不結婚。

26歲的袁瑞玉(音)表示,她和朋友們都面臨來自父母的催婚壓力,但這反而讓她們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結婚。她說,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出國留學、找到喜歡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獨立。「婚姻是一個人最私人的決定,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她告訴NPR。

對有志於發展事業的中國女性而言,結婚生子的確是人生路上的「攔路虎」。30歲那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劉安琪生活中的一切都改變了。銀行裡很少有女性擔任高級職位,因此她辭職成為家庭主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訴《金融時報》,她在北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工作。去年,她被要求籤署一份承諾未來5年不生孩子的協定,她因拒絕失去了這份高薪工作。北京一家健身房和咖啡館的聯合創始人雪莉·蘇則表示,為了更好地管理員工,她特意穿著比較中性化的衣服,讓自己的表達方式甚至步態更男性化。

據《金融時報》報導,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性別差距指數顯示,中國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00位,低於塞內加爾和柬埔寨,但高於印度和韓國。該報告稱,要想縮小全球性別差距,至少需要100年。

雖然在現實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中國女性仍然保持樂觀,因為她們相信自己正在走向更大的平等。「我們正在努力改變別人的想法。」一家非營利女性主義組織的協調員李勇(音)告訴《金融時報》,「這需要時間。」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8月9日A12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