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主百病,灸為用

艾灸法,就是藉助艾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紅外線溫熱刺激,來熏灼特定的穴位,以達到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古人雲「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說的就是使用艾灸進行自我調治。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為宜。《孟子》中曾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說過「無病自灸」的話,可見艾灸這種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存在了。

《宋史》裡還記載著一則故事:宋太宗趙光義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來看望並親自為其艾灸,可見艾灸在當時已經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宋代的一幅「艾灸圖」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 01 ——

艾灸治病機制

艾葉具有強烈的芳香藥味,辛溫走竄,入十二經絡,能通達諸經,舒經通絡;野生植物艾葉作為一種中藥,能調和人體陰陽,又能通理氣血,行氣驅穢,是藥效廣泛的一種中藥。艾灸在美容保健方面推廣使用,具有無損、便捷、有效之特點。

—— 02 ——

艾灸的保健功效


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扁鵲心書》

實踐證明,人們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加人體抗病能力,以抵製病邪的侵襲。由於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經絡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醫認為其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補氣益血,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陽氣衰退,應宜施艾灸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鵲心書》雲:「年四十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陽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醫學入門》

灸法,是借艾火的純陽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目的,是我國傳統醫療外治方法中的一種。


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名醫別錄》

施灸的原料,以艾葉為主。艾,為純陽之性,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去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用於防病保健已有數千年歷史。它比針法的前奏——砭石要早得多。

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我國古代早已有之。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記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的預防保健灸法。至唐代艾灸保健之法更加盛行,唐代的高壽之人也比較多。孫思邈是唐代享有盛名的醫生,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宦遊吳蜀,體上常引三兩處灸瘡,則瘴癧溫瘧不能著人」。

灸法應用範圍廣泛,病症無論寒熱、虛實、陰陽、表裡均可施灸,治療效果較好,易學易用,經濟節約,安全速效,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灸處感覺溫暖舒服,十分輕鬆,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種綠色養生。

—— 03 ——

美體灸

肥胖症除部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主要是飲食過多,攝入高蛋白,高脂肪及高糖類食物,並缺乏運動而引起體內熱能的攝入與消耗不平衡,形成脂肪堆積而發胖。部分肥胖者可出現肺泡換氣受限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女性可伴月經不調,閉經和不孕等併發症。

中醫認為:過食甘肥厚膩,貪圖安逸或情緒不暢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產生水濕,痰濁內停,流溢肌膚,蓄積於皮裡膜外而肥胖。

艾灸取穴:主穴取三焦俞,陽池;配穴取大椎、命門、三陰交、地機。

用法:艾柱隔薑片灸,每次每穴灸5-6壯,每天1次,15-20分鐘/次,30次1個療程。

方義:三焦俞、陽池有疏利三焦的作用,合三陰交、地機健脾利濕,大椎為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益氣補虛;命門滋陽補腎,諸穴合用健脾補腎、化痰利濕以達減肥健身之目的。

加減配穴:腹部塑型——關元、大腸俞、中脘;腰部減肥——天樞、太乙、帶脈、腎俞。

—— 04 ——

艾灸豐胸

乳房體現的是女性美的重要標誌,女性在13歲左右,由於卵巢的發育逐漸成熟,乳房漸漸也增大豐滿,但乳腺並不發達,這時的乳房只有堅韌的感覺,隨著月經的來潮及卵巢雌激素的分泌,乳腺組織,乳液間結締組織和細胞增多,乳房也會漸漸發育成熟,並且豐滿、挺拔。

而乳房下垂則成了女性衰老的重要標記,不但影響形態曲線美,也會給女性帶來很多生活上的不適。西醫認為乳房太小或下垂是由於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降低而造成,中醫認為是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或脾胃陽虛,膚失濡養造成。

豐胸取穴:關元、肝俞、膺窗。

用法:使用艾灸儀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時間:15-20分鐘/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5次為一療程。

方義:關元培補元氣,肝俞補益肝腎,膺窗為足陽明胃經穴位,臨近取穴可以健脾益胃豐胸。

—— 05 ——

美容灸

「面部皮膚皺紋」

人到中年,肌膚膠原蛋白和荷爾蒙分泌開始減少,肌膚逐漸會變得粗糙和失去彈性。雖然女性的年齡漸增會更嫵媚,但皮膚的鬆弛更會讓人失色不少,此時如果不加以保養,皺紋便會加深,臉頰下半部也會慢慢鬆弛。

引起面部皺紋增多主要的原因,與多種慢性疾病,內分泌功能障礙及皮膚血液循環障礙有關。皮膚張力彈性纖維減少,皮脂腺減弱,皮下脂肪減少,局部組織缺氧均能產生、加重皺紋。

中醫認為:「陰血不足、膚失濡養、瘀血阻絡,肌膚失容」。皺紋發生是與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勞神過度導致的營養不足,精血衰少,皮膚失於濡養,促使皮表產生皺紋。灸療可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疏通經絡、濡肌除皺。

艾灸取穴:百會、陽白、印堂、額修、下關、黔風、扶突、膈俞、腎俞、神闕、阿是穴。

配穴:肺俞、脾俞、三陰交、曲池、合谷。

用法:使用艾條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每次選5-6穴,15-20分鐘/次,每天或隔天1次,30次1個療程。

方義:阿是穴及鄰近穴位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除皺紋;百會益氣昇陽;膈俞養血活血化瘀;腎俞補益精化血;神闕補益脾胃,培元固本。

「黃褐斑」

黃褐斑主要原因是內分泌失調,機體性激素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其他如某些藥物和疾病,以及日曬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發生或加重。

中醫認為:大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而決非僅是面部皮膚局部的病變引起。腎氣不足、肝鬱氣滯,血瘀;脾氣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潤澤顏面,以及虛火溫濁熏蒸顏面均能致生褐斑。因此,只有內外結合、標本兼顧,才能使氣血充盛、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協調,黃褐斑才會隨之消失。

艾灸取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氣海、足三裡、三陰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使用艾條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每次選5-6穴,15-20分鐘/次,每天1次,15次1個療程。

艾炷無瘢痕灸:在褐斑區灸 3-7壯,以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皮膚紅暈為度,隔日1 次,7次1療程。

方義:褐斑局部及臨近穴位有疏通氣血,活血化瘀及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鬱,理氣化滯; 脾俞、腎俞調補脾腎,清熱除濕;氣海益氣補腎,調理沖任;足三裡健脾益氣生血;三陰交調補三陰經,行氣活血;太溪滋腎清虛火調沖任。

「雀斑」

雀斑除遺傳因素外,是一種光損傷性 皮膚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腎水不足,不能榮華於面,或虛火上炎、日曬熱毒內鬱蘊結為斑,或腠理不密,外衛不固,風邪外搏,肌膚失於榮潤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陰交。

用法: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方義:在斑局部疏通經絡氣血,祛風散熱除斑;大椎、曲池、疏風清熱,行氣活血;三陰交補肝脾胃,涼血活血。雀斑、黧黑斑等常由風邪引起,此方曲池、大椎是防止風邪外襲和祛除風邪的效果較好的穴位。三陰交是足太陰經、足少陰、足厥陰、三陰經交叉的穴位,經常施灸,可以調節三陰經陰血,使陰陽平衡。本組穴位既能祛風以保護面部,又可以調節陰血滋養面部,是標本兼顧的美容灸方。

「艾灸清除黃氣」

我們中國人是黃種人,正常的面色應該是弱黃色中帶紅、微白黃紅隱隱、白皙明潤而含蓄。這表明其陰陽平和,氣血充盛,精氣內在而容光煥發。但地處我國南方特別是廣東、廣西、福建的一些女性,則面如土黃,有的則表現為灰黃色或黃褐色,當地人稱之「黃氣」,亦有笑稱「黃臉婆」的。有黃氣的女性,一般多不是病態,更和肝炎等疾病無關,但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美貌。

取穴:神闕穴、足三裡。

配穴:如關元、中脘、中極、命門、大椎。

功效:培補腎元、溫運血行、健運脾胃,血行則淤化,清除積存已久的瘀滯。

用法:用鮮薑切片,直徑2-3cm,厚約0.2-0.3cm,中間刺孔,吸去薑汁,再將其置於灸頭處,放在神厥穴及雙側足三裡,灸後皮膚溫熱。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時間:15-20分鐘。10次為1療程。

治療1個療程,面色明顯改善,退黃顯紅,2個療程後,面部光澤猶如換了一個人,大部分膚色紅潤,面上黃褐色祛除,身體問題大為改善,特別精神飽滿,倦意消失,繼第3療程後痊癒,為鞏固效果,每周1次,效果穩定。

「艾灸驅走暗瘡」

中醫認為過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或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血熱蘊結,均能釀成痤瘡。

取穴:曲池、合谷。

功效: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抗炎症的作用。

操作:使用艾條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15-20分鐘/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眼部保養」

眼袋是女人的公敵,一旦形成便會永不離棄,而黑眼圈給女人的困擾,更是無法擺脫。眼睛周圍黑黑的一圈,讓人看起來疲倦,無精打采、感覺睡眠不足,精神不濟。

艾灸除眼袋

眼瞼是全身皮膚中最薄、最脆弱的部位,只有0.06mm的厚度,加上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少、持續不斷的眨眼動作及長期曝露在輻射及陽光下,使它成為最容易鬆弛下墜,造成眼袋。眼周血管迴流不暢,造成淋巴代謝減緩,也會使得多餘的水分及血液積聚在眼睛下方,形成腫脹,出現眼袋。

治療:健脾利濕、補中益氣,運化水液,濡養肌膚。

眼袋取穴:脾俞、足三裡、三陰交。

用法:艾條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次為最宜。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消除黑眼圈

眼眶四周的皮膚不但特別薄弱,皮下組織也特別少,聚集在此的血管又多,皮膚下血流的顏色容易呈現在眼皮上。肌膚的功能需要由血管運送氧氣和營養來帶動,但由於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當血液流經此處的大靜脈時,接近皮膚表層下方就會出現藍黑色的眼暈——黑眼圈。

中醫認為:脾失健運、水濕瀦留、濕滯胞瞼、肌膚浮腫。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房事過度或產後失調,都會導致黑眼圈的形成。而滋陰補腎、清降虛火、補虛潤膚、化瘀通絡,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

除黑眼圈的取穴:水分、脾俞、三陰交、腎俞。

功效:增強肌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使新陳代謝的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的加快和造血機能的提高。

操作:用艾條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療程。

—— 06——

美容灸

灸法在我國古代就用於延壽健身,被稱為長壽健身術,《靈樞經》記載:「灸則強食生肉」,指有增進食慾,促進人體正常發育之功。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幼時多病,及至中年開始 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還能精力充沛,著書立說。

艾灸養生,對於30歲以上的人尤為重要。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不然會出現氣短、兩眼昏花等現象。常年堅持,必獲殊益。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相關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能夠增加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和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中醫理論認為,利用純陽艾火長期溫灸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調合陰陽、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長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夠達到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灸法安全可靠,宜於長期使用。經常施灸能對人體產生良性影響,使人青春常駐,延年益壽。下面是灸療最常用的強身、保健和穴位施灸法:

養生保健灸穴位:關元、命門、足三裡、中脘,是人體四大養生要穴。常用配穴:氣海、膏肓俞、神闕。

足三裡

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這是成年人的保健名穴,一般認為青少年不宜灸,須年過三十方可選用。灸足三裡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如《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記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

具體方法是:經常用艾炷或艾條灸兩側小腿的足三裡,每次艾柱灸3-5壯,或艾條灸15-20分鐘。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氣象候炎熱,人體的陽氣易於調動,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陽逢陽長」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弱,陽氣偏衰的人更為適宜,能預防疾病,強筋壯骨。

關元、氣海

氣海位於臍下1.5寸,關元位於臍下3寸。二穴對泌尿、生殖系統以及人體免疫機能有重要的調整作用。關元穴又名丹田,內系元陽,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為女子維繫胞宮,男子儲藏精氣之所。因此,常灸二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十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扁鵲心經》

灸氣海、關元二穴的方法: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壯,或艾條灸15-20分鐘左右,每周灸兩次即可。

神闕

位於腹部臍中,具有調理脾胃、溫腎壯陽,回陽固脫,延年益壽和強壯之功。用於醫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癲癇,腹痛繞臍,腹瀉,久病,小便失禁,婦女不孕男子不育,形憊體乏,年老體弱等一切體虛之證。同時,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壽之功效。為中老年保健要穴。

此穴多用隔物灸。《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具體方法是:以葯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3-5壯,葯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此穴對於網狀內皮系統、呼吸及心血管系統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陰扶陽之功。《千金方》說:「膏肓俞無不治,主羸瘦虛損」。說明灸膏肓俞對於無病者可起到強身健骨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氣、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採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壯,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命門穴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2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症。

操作:艾條灸:每穴15-20分鐘,3日1次,10次1療程。

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 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噁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症等一切胃腸病症,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症侯。

操作:艾條灸:每穴15-20分鐘,3日4次,10次1療程。

—— 07——

行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行灸時須注意病人保持舒適體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動時,艾灰脫落或艾柱傾倒而發生燙傷或燒壞衣被。

使用艾條灸,一定要注意燃點的距離。太近則易燙傷,太遠則療效不佳;應隨時詢問病人溫熱感,並觀察局部潮紅程度。行艾柱灸更應認真守護和觀察,以免發生燙傷。

灸後如起小水泡,一般無需處理,任其自愈;如遇有較大水泡,應先消毒後用無菌針頭刺破,放掉水液,塗上龍膽紫或京萬紅軟膏即可。

艾條灸畢,應將剩餘的艾條套入玻璃試管或將其浸入水中徹底熄滅,這樣能防止再燃。

艾灸畢應為病人蓋好衣被,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凡顏面、五官區域、大血管、粘膜處及熱症等不要施灸;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症,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咳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疔癤並有發熱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

瘢痕灸後,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乾淨,灸後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

灸後如發覺身體不適,如身熱感、頭昏、煩躁等,可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按摩合谷、後溪等穴位,癥狀能迅速緩解。

實踐證明,灸法對於我們的養生保健是簡便而又切實可行的,實為促進人們健康長壽的一種良方。

——END——

本微信公眾號已開通了人工在線客服功能。

每周四、周五下午1:00~5:00客服在線,您可以向我們顧問健康等相關問題,屆時會有專業的執業醫師為您提供一對一的健康顧問服務。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