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柔宇兩敗俱傷!手機圈2019年第一場口水戰誰更傷?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軒窗

離2019年春節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手機市場的競爭在2019年伊始毫無減弱,一場開年的口水大戰 ,將柔宇和小米推向了風口浪尖。

雖然今天柔宇就此事發布了官方聲明,稱自己無意進行任何無謂的碰瓷、炒作和爭論。但目前來看,在這場爭鬥中,柔宇和小米雙方並未獲得任何好處,最終以兩敗俱傷收場。柔宇被人點出了不能量產的死穴,而小米則被人指責沒有核心技術卻在唱高調。

然而,在折疊屏成為2019年新的競爭熱點的現實下,柔宇和小米的表現和遭遇,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智能手機產業行業與經濟雙雙遇冷、競爭日益激烈和殘酷的現實。

一、手機廠商2019決戰折疊屏

2018年,全面屏是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主旋律之一,在不可阻擋的歷史的浪潮下,眾手機廠商已被“全面屏”方案逼瘋,不惜劍走偏鋒,甚至掏出了早年間滑蓋手機的設計圖,智東西此前也曾發文探討過(

腦袋開花的全面屏,被逼瘋的手機公司

)。

隨著智能手機像著全面屏進化,2018年折疊屏的呼聲甚囂塵上,也成為追求極致全面屏的一種折中方案,出現在了各家手機廠商的產品規劃表中。

不過,誰也不曾想到,2019年折疊屏三個字在圈內第一次引發關注熱度,竟是從一場雲上口水大戰開始的。

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和朋友圈曬出了小米雙折疊屏工程機的影片,並打出了“全球第一款雙折疊手機”的旗號。同時,他在配文中提到小米雙折疊手機攻克了柔性折疊屏技術、四驅折疊轉軸技術、柔性蓋板技術、以及MIUI適配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並稱“小米做出了第一台折疊屏手機,應該也是全球第一台雙折疊手機”。

一天后雷軍以個人公眾號名義對外發表了《雙折疊屏手機公布,小米為什麽能夠不斷創新》一文,以小米發布雙折疊屏手機為例,對小米創新能力、尊重用戶進行品牌宣傳。

次日,柔宇科技副總裁樊俊超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長文開懟小米,稱小米高管“公然造假”,價值觀有問題,並稱“全球首款真正的折疊柔性屏手機柔派在2018年10月發布。在柔宇官網銷售以後,發布各種類似概念手機的公司越來越多,但除了三星LG,都是買別人還無法量產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整機就更差十萬八千里才能上市銷售。”

柔宇科技CEO劉自鴻也在微博、朋友圈上隔空喊話,“When they go low, we go hard.”、 “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1月25日,小米發表官方澄清聲明稱:“小米雙折疊工程概念機的螢幕供應商並非傳言所說的LG,所謂“供應鏈拿來的機器刷MIUI”的無稽之談純屬謠言。小米雙折疊手機是小米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這款手機的柔性折疊屏本身是小米和供應鏈合作夥伴聯合開發的成果。折疊手機小米不是第一家,但能夠做到雙折疊小米的確是行業首家。”

小米回應稱,這是“罔顧常識,悍然碰瓷、誤導公眾”,小米的柔性折疊屏是和合作夥伴聯合開發的成果,目前能夠做到雙折疊小米的確是行業首家,小米雙折疊工程概念機的螢幕供應商也並非傳言所說的LG,所謂“供應鏈拿來的機器刷MIU”的無稽之談純屬謠言。

而就在兩家互撕正歡之際,另一位智能手機巨頭也公布了自己在折疊屏領域的進展。

1月24日,在華為5G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稱將在MWC上發布全球首款5G折疊屏智能機,搶佔“5G+折疊屏”兩個熱點概念。然而,據了解,在余承東原本準備的演講稿上,並沒有提及“折疊屏”,這一資訊是余承東後臨場加上去的。

早在去年10月,在華為Mate 20系列國內發布會上,余承東曾說過,華為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會是5G手機,但當時沒有說會在MWC 2019上發布。去年11月,余承東在接受CNBC採訪時還曾隔空嗆聲三星,表示華為將在2019年將上市可折疊智能設備,而且“至少一年後,即2020年我們也許有機會成為第一。”

三星憑借在OLED螢幕上的產能優勢坐擁全球手機OLED屏老大地位。2018年三星移動部門CEO高東真曾信誓旦旦的表示將在2018年發布首款可折疊智能手機,而在2018年10月他又放言稱“如果它的用戶體驗不符合我的標準,我不會想推出這類產品。”至今,三星的折疊屏手機也尚未亮相。

不過,折疊屏技術的布局其實早在三年前就已開始。2016年就有蘋果、三星、華為以及小米等一眾智能手機玩家開啟了在可折疊設備的專利布局,希望以時間以及技術優勢在下半場的戰役中搶佔高地。

市場調研機構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計,可折疊手機2019年出貨量有望達到70萬台,預計2021年以及2023年將分別達到3040萬台及5010萬台的規模。不過,70萬台的年出貨量,在全球14億-15億的大盤當中不到0.05%的佔比。可見,折疊屏手機雖然工程機易見,但距量產仍遠。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發布折疊屏手機柔派,算是首個對外發布的折疊屏手機。不過,這款手機到目前為止仍處於預售狀態。

三星、華為、OPPO、vivo、LG等品牌也都在開發折疊手機。業界傳出雖然有折疊屏專利,但蘋果不會在2019年推出折疊手機,主要是折疊手機形態仍需要持續調整,外觀過於厚重、零組件供應與相關技術尚未到位,甚至是價格定位等都是問題。

此外,當前折疊屏市場面臨的情況是在螢幕供應鏈環節,日本企業在上遊材料設備領域的一枝獨秀,LG、京東方在中遊的產能突圍。折疊屏每一環節的變動,都將給2019年的折疊屏大戰帶去諸多的不穩定因素。(折疊屏供應鏈調查,請參見:全面屏後最大手機技術革命!折疊屏背後的產業大戰)

二、柔宇不屑的小米,到底有沒有技術?

如果提柔宇,大部分圈外人士可能不知道,但要提小米,國內則很少有人不知道了。小米為什麽會被知名度遠不如自己的柔宇diss呢?

在這場罵戰中,科技副總裁樊俊超的那段朋友圈長文則頗值得人玩味,但究其內核,其實就是在指責小米不具備折疊屏技術研發能力。在25日的官方聲明中,小米提到了這款手機的柔性折疊屏是由小米和供應鏈合作夥伴聯合開發的成果。

而在本月初,小米又戰略入股組織架構調整後的TCL集團(剛剛,TCL宣布小米入股!雷軍搶佔屏廠資源)。與此同時,TCL集團上市公司也變為了華星光電融資平台,而華星光電的電視面板2018年前三季度銷量全球排名第五,也具備小尺寸面板(手機、平板等產品)製造能力。

就在業內紛紛猜測,小米的折疊屏是不是來自華星光電時,隱藏在小米雙折疊屏手機下的供應鏈企業也終於在這場罵戰中浮出水面。據Digitimes報導稱,小米這款號稱是全球第一台雙折疊手機採用的是國內面板廠商維信諾的柔性OLED面板。在正式從幕後走向台前後,維信諾的股價開始大幅度上漲,25日還迎來了一年以來的首度漲停。

2018年第一代網紅,跨界創業者羅永浩老羅曾在某直播會上表示,在手機黑科技方面,華為的GPU加速技術有技術沉澱。對於其他手機黑科技,他則直言說到:“我真的不是說哪一家不行,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供應商你在那裝什麽孫子,我們都是方案整合商。”

老羅這句話道出一手機圈的一個現實,世界上大多數的手機廠商本質上都是“貼牌廠商”,各種技術還高度依賴供應鏈提供方案。不過,智能手機產業鏈本就是一個大生態,與產業鏈一同創新也無可厚非。但在技術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手機廠商正在技術上起著代頭作用,而真正擁有技術的企業才更受業內尊敬。

從2018年整個手機行業發展形勢來看,頭部的幾家手機廠商都在紛紛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華為一項重視技術研發,2017年研發費用達897億元,在國際企業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一向對研發噤若寒蟬的OPPO,也在2018年年末高調地宣布將研發資金投入從40億元提升至100億元,vivo也緊隨其後,稱2019年在研發的投入不低於100億元。

而小米呢?2017年小米的研發費用為32億,2018年的財報尚未公布,但據小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2018年前九個月小米研發投入40億人民幣,那麽預計全年小米的研發費用將在60億左右,還不夠華為的零頭。而在打出名頭的技術上,華為已經拿出了自己過硬的麒麟芯片,然而小米的松果澎湃S2,卻始終隻聞其聲不見實際量產。

本月初,有媒體報導,網友發現,雷軍知乎账號添加了一個問題(目前已被刪除),“同是國產手機,為什麽華為是族品牌,而小米卻不是民族驕傲”。

對於這個問題,有雪球網友給出了神評論,問問雷總:為什麽名畫蒙拉麗莎的微笑可以賣幾個億,而它的複印件卻隻值一毛錢呢?言下之意則是,小米如果能做出技術突破,國人自然會引以為豪。用價格戰來贏得市場,並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有業內人士在分析了小米起家模式後認為,小米之所以快速起家依靠的是資本發起的“補貼”,剛開始外延成本低,補貼1個用戶就可以使用戶量翻十倍,但隨著用戶的增長,大規模的補貼將造成巨大的虧損。

2018年以來,資本市場環境惡化,像小米這樣,沒有工廠,沒有工藝,靠代工生存的互聯網品牌,在資本退潮後,市場競爭力還會留存幾分?

也許,雷軍早已預料到了一起,才會在2018年急匆匆帶領小米上市,還打出“年輕人的第一支股票”的旗號,也難怪在每一次發布會後,小米的股價都要“先跌為敬”。

三、柔宇一家供應鏈企業為何而急?

我們再來看這場口水戰的另一方,柔宇這邊。

在一般印象中,柔宇科技並不是小米主流的競爭對手,華米Ov才應該是在一個賽道上搏命的人。柔宇雖然推出了折疊屏產品,但本質上還是供應鏈上遊企業,與小米手機廠商的定位不同,但為何連柔宇創始人劉自鴻都跟著急了呢?

柔宇之所以杠上小米,最關鍵的爭論點在於“折疊屏”手機。林斌在微博上對小米雙折疊手機的描述有些歧義,尤其是“我們做出了第一台折疊屏手機”一句,給人一種小米自己攻克折疊屏技術之嫌,同時也暗指自家在折疊屏研發上有著先發優勢,秒殺行業其他玩家。

而柔宇的反應之激烈也令人意外。在柔宇看來,自家才是第一個做出折疊屏手機的人,柔性顯示技術一直以來也是柔宇引以為傲和標榜的資本。柔宇和小米爭的就是“折疊屏手機第一生產商”之位。

去年10月,柔宇發布了號稱業內首款折疊屏手機的柔派,搭載高通855(當時高通855尚未發布,柔宇給出的說法是高通第5代旗艦芯片),售價8999元起。雖然這款手機早在10月就已發布,但當時劉自鴻也表示產品會在12月開始發售(畢竟高通855 12月才正式發布)。不過,目前柔宇官網柔派銷售鏈接,仍必須以“定金+尾款”的方式購買,並且顯示的是在預售狀態。

柔宇早在2012年就成立,目前已進行了9次融資,估值超過50億美元,融資方中有不少“國家隊”,但國內手機企業並未對其進行投資。鋅財經的一篇起底柔宇的文章中提到,柔宇的柔性屏目前已經投產,但是還未能達到量產的階段,原因是良率很低,工藝很難突破。所以,距離柔宇科技的手機大量上市還很遠。

從目前入局折疊屏手機的各方來看,除了柔宇科技,均為全球智能機出貨量位列前十的手機廠商。無論折疊屏手機近期能否起量,都不會影響這些企業的基本盤。

但對柔宇來說,柔性產業是它押注的主要方向,目前折疊屏也是放在面前最近的一個盤子。而若是準備上市,折疊手機的前景則是柔宇吸引資本注意力的一個核心亮點。

從柔宇與小米的此番互懟,可以看到小米是為了搶佔了雙折疊智能機的先發概念,而柔宇則有些焦慮。

結語:口水戰後,小米柔宇兩敗俱傷

2019開年的這場口水戰最終以兩敗俱傷落下帷幕,柔宇被人點出了不能量產的死穴,而小米則被人指責沒有核心技術卻在唱高調。

今年年初,隨著紅米品牌與小米品牌的剝離,小米正向著高端智能機定位邁開腳步。品牌定位更新本就是難事,小米本想借著2019年的折疊屏大戰,提升小米品牌的形象。誰曾想,卻被一家供應鏈企業撕去了底褲。而柔宇,本想維護自己在折疊屏產業中作為先行者的形象,卻被人戳出量產難的困境。

不過,這場口水戰也反映出了,智能手機產業在行業和經濟雙雙趨冷、產業進入激烈競爭期的境遇下,手機廠商以及供應鏈企業內心都在不安與焦慮的沉重現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