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了這個,我終於知道太極拳和太極操區別在哪裡了!

轉自:太極的秘密

1

老譜說的好:勿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練時要松靜安舒,外觀似小河流水連綿不絕,延綿不息。

內裡之一氣貫穿則如冰下流水,潛移而行;外能圓活順遂,松靜沉穩,內則沉著而氣漸漸入骨。

2

一動之時,先要分清腳下的虛實,然後始能輕拿輕放,收放由心。而後才松腰轉動,通過腰的摺疊將實腿松沉的反作用力放到手的梢節上去。

式子的摺疊往複必須要在手,腳,腰三者之間形成有機聯繫。手是手,腳是腳,腰是腰,或者顧此失彼這就是散。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手、腳、腰總須一氣貫穿,要一抬腳,一動手,就內裡好似有物一般的互相關聯著,而非一肢一體之淺薄運動感受也!能如此,則漸漸感知元和內運之妙!其中妙效,身體很多部位的開發與參與能力極為關鍵。

3

太極拳就是形意拳,是形和意的拳,是身和心的拳,是外和內的拳。偏重哪方面都是不符合這種拳的要求的。其實,很多人都極有天賦,但卻不出太極的功夫!原因就在於兩點:第一個,是外形好但意的作用不夠的人。第二個,是意氣認識有餘,外形上做不好的人。

《笑傲江湖》裡的氣宗和劍宗的情況也說的是這麼個意思!可以肯定的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首先要形上對了,然後意附著於其上,其隨之而和於內,三者和合一整練出來的東西。所以,體練是第一步。意氣練習是第二步。拿筆的姿勢都不正確,就直接談筆法的運用,那能行嗎?太極也不過如是!

4

接骨鬥榫。這是老輩人傳下來的一句話。說的就是關節要對上。怎麼對上?就是關節和關節之間要能對接的恰當,而不是那種硬硬的姿勢。比如馬步樁在腰馬上摺疊的就稜角分明。那樣就折了。一折了,勁就斷了。

太極拳不是這樣的練法。它有自己的一套原理,以及結合這套原理,為了落實這個原理的方法。太極拳不是玄虛的東西。是首先建立在形的順遂一整上的。練的時候,關節上都折了,形上都斷了,再有意也沒用。如果形無所謂,只是意有用,那麼何必練太極拳呢?直接坐在那裡練神意氣的功夫得了!

5

雖松沉卻丟頂,為之重;雖輕靈卻無根,為之浮。重和浮都是病。須明之。動則生陽靜生陰,動靜陰陽互為根。動靜不知陰陽理,則是過則與不及!此乃從形的動靜上而言。陰陽只是說的一種屬性,動靜的關係就是陰陽之理的具體落實。違背了陰陽的道理,那麼動靜也就失度了!

形體要正確,動靜要有序,轉換要乾淨。一式之起乃由靜生動,一式之尾則是陽動之極,陽極則要有陰始以做接續,此乃陰陽之理。是此,動之極則是下一式靜之起的開始。如此一式一式的走動,就是動靜互為其根的道理所在。關鍵處是要做到無過與不及。

6

雖松沉卻丟頂,為之重:雖輕靈卻無根,為之浮。重和浮都是病。須明之。處處都要做到合、和、中。能做到合、和、中,則動靜有序,剛柔有度。一身自備太極之法相矣!

意不要管氣,意管的是形。神和氣比意和氣的關係更為緊密。形隨意宰,神回氣歸。如此才符合道家對形、神、意、氣的屬性研究。把道家對形、神、意、氣的屬性研究運用到太極拳裡,是正確的。

7

楊澄甫說:「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李亦佘亦謂:「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佔煞,精神宜貴專註 。」二者可交相啟迪。所謂欲要破壞彼之重心,先要安舒我之重心。欲不讓彼破壞己之重心,須能變化我之重心!

動靜之間要處處向無過不及做去。如此,內勁自然也就是無過不及的內勁,這樣無過不及的內勁才是中和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能無過不及,能中和,就是太極之態,練的才是純正的太極之拳。才能練出此純正太極勁的同時,具備極靈敏的聽勁能力。這需要息心體忍,默識揣摩,勤習默會,日積月累,方可有成。

8

在練拳的時候軀體當中有一個無形的中軸。這個無形的中軸是建立在有形的虛領頂勁和提頂吊襠這對上下統一的要領上的。式子以及式子與式子之間的變化都要圍繞著這個無形的軸來動。不許有偏倚。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為動,動不可散,仍要處處合著,此乃開中有合;合為靜,靜不可沉寂,須內含活潑潑的生機,此為陰陽變化之妙,此乃合中有開。無論形,氣,主宰者都是神意為先。形之中心乃腰,氣之中心來自於形之基礎。故仍不離腰。須彌主宰者為神意,具體有形者乃腰間!

9

方法對了,練的久了,就會自然生出內氣。這種氣是騰騰然的,熱乎乎的,隨著身形步法,動靜轉換而充實在內的玩意兒。如果把氣這種勁練的不對了,則是另一種與太極沒有關係的功夫的屬性走向。

推手的時候不要過於進入對方的範圍之內,彼誘敵深入乃欲虛以待我陷入,必須要先他虛成而填滿他。不離一快字兒。推手的時候要讓對方時刻在圈的外沿兒,即使對方摸了進來,仍要在小圈裡面將裡圈變成外圈的外沿兒,如此才能不被動,以及能做到變被動為主動。變轉也。仍不失一個快字兒!快是王道,但要快的合理,適機。

10

以柔克剛不是不使勁。而是順其來勢而引動對方落於我之虛處。這就是所謂的:彼剛我柔謂之走。

打拳如走步。說的是腳下前後和左右的距離要適度,不能過大和過寬。以安舒為標準。另外也說的是不要刻意,以自然為主。

身子一條線,腳底 兒一條線,上肢合住。處處走動處處合。兩兩相對成一體。自自然然勁養成。

起承轉合是什麼?籃球當中的接球,停球後緊隨著的下一個動作,就是最形象的體現。這也叫粘黏連隨。

11

這種拳練對了,在某一個階段,身體裡總是有一種說不明白的東西出來。似有似無,時癢時酥。欲抓之而無有,欲漠之而又存。沉浸於其中,別有滋味!

內勁的生成以內裡轉換的圓活,及至外在相應的順遂而得以證明。有而不用,施而不為。夫唯不爭,是以不去。誠如老譜所言:"所難者,內容含蓄,堅剛而不外拖,外終柔軟"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