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蒙克與未婚妻熱戀期的自畫像,從一分為二到再次“合璧”

一直以來,《呐喊》(The Scream)中的那無聲卻穿透湖海的尖叫似乎表達了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最焦慮的時刻。然而, 4月11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的“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Edvard Munch:love and angst )合璧展出一幅蒙克和未婚妻Tulla Larsen的自畫像,這幅作品在1902年的一次爭吵中被一分為二,被認為是蒙克陷入戲劇性的困境生活的關鍵。

蒙克所作被一分為二的自畫像

愛德華·蒙克是美術史上最令人難忘和最具標誌性的面孔的創造者,表現主義藝術之父,被譽為挪威的梵高。但種種標簽之下,蒙克到底是誰?大英博物館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攜手獻上英國45年來最大規模的蒙克版畫展。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

蒙克,《自畫像與骷髏臂》(局部),1895年

被分割的熱戀期所繪肖像合璧展出

1902年,在蒙克未婚妻Tulla Larsen的臥室中,發出了激烈的爭吵聲音和槍響。 蒙克在扭打中左手中彈,而後,這一幅繪有蒙克和Tulla Larsen的肖像畫被分為成兩半。在此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中,它們並排陳列。

“在熱戀期,蒙克完成了這幅非凡的肖像。” 策展人朱利亞·巴特拉姆(Giulia Bartram)說,“他看起來臉紅了,她卻有點厭倦。如今兩半都收藏於蒙克家族。”

策展人希望觀眾能看到這件作品的重要性,並且她認為蒙克的女性肖像是被忽略的明星。“蒙克與女性的關係非常複雜,身體上他對女性有所畏懼,這種畏懼和緊張或許來源於他的精神疾病,其中與蒙克互相之間拉扯與折磨最多要屬Larsen。” 策展人巴特拉姆說。

Larsen是一位富裕的葡萄酒商人的女兒,蒙克為了追求她幾乎走遍歐洲各地。

蒙克,《負責人》, 套色木刻,1905

“他們的關係持續了大約四年,她是走到蒙克生活中唯一的女性。”巴特拉姆說, “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試圖逃避。”其實,蒙克與女性的關係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端倪,儘管這些畫作被“呐喊”的名聲所掩蓋。 如果不是這些畫中女性,蒙克也許不會成為如此出色的藝術家。

在一張蒙克左手的X光照片中,可以看到子彈對他的傷害。對於這次因為爭吵引起的開槍,蒙克後來描述說,槍擊發生的原因只是因為自己喝多了。但在策展人看來,這是重寫蒙克生命的重大事件。

蒙克,《紅頭髮和綠眼睛的女人:罪》,彩色石版畫,1902年

非凡經歷,造就蒙克內心的藝術

1863年,蒙克出生於挪威的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此時印象派在歐洲興起,但他與同時代的梵高、亨利·德·圖盧茲-洛特雷克、高更等卻不同:

在蒙克的家鄉,路德教會控制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克渴望逃脫。 他反對嚴格的教養,與一群波西米亞作家和藝術家一起,試圖揭露有序表面下的焦慮和虛偽,他們公開批評社會並倡導自由戀愛。由此,蒙克形成了充滿激情和動蕩的性格,這為他的作品提供了藝術靈感和情感強度,塑造了他的創新符號。

蒙克,《吸血鬼II》。 彩色石版畫和木刻,1895/1902

在1894年開始製作版畫之前,蒙克主要以繪畫為主,但他出色的彩色版畫和不同尋常的“拚圖”風格木刻畫,很快就被認可。 這有效地確立了他作為藝術家的名聲和國際聲譽。

蒙克,《吻 I V》,木刻,1902

隨著歐洲的持續工業化進程,旅行變得快捷而高效,蒙克便是一位不安分的旅行者。他在歐洲各地旅行,並沉浸在巴黎和柏林的藝術和波西米亞圈子中。 這為蒙克提供了新機會,並引導他的作品走向藝術、文學和哲學的界限。與此同時,蒙克也受到戲劇的影響,他與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戲劇有著特殊的關係,在戲劇中,他們對社會和道德習俗的不妥協分析,震驚了資產階級社會。

1902年,蒙克坐在工作室的行李箱上

但更多的時候,蒙克更注重表達人類的經驗,自從少年時期,他便專注於表達死亡和痛苦,尤其在他的母親和姐姐去世後,這種焦慮就一直困擾著他的生活,呈現到藝術中則是表達人類經歷的脆弱和極端的情緒——從愛情到失落,從溫柔到嫉妒。這也成為了蒙克不斷回歸的主題,他重新審視了一系列關於愛情、嫉妒、焦慮、死亡、憂鬱等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他稱之為“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呐喊》也在其中),並隨著蒙克逐漸擴展的思想而發展成為一體。

蒙克,《孤獨的人》, 彩色木刻,1899年

蒙克作品中基於原始情感反映出的焦慮和激烈爭論,至今都引起反響和共鳴。他蔑視傳統,擺脫精心打扮的精美筆觸,開辟了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將內心體驗的世界和盤托出。蒙克的版畫反映了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緊張、不斷變化中的世界的道德困境,以及正在進行的科學和醫學進步。粗糙的紋理、不尋常的色彩組合和有爭議的主題的使用,為他貼上了最早的"現代"藝術家的標簽。

蒙克,《麥當娜》, 石版畫,1895/1902

《呐喊》是來自自然的尖叫,原形或來自木乃伊

《呐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藝術作品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標誌性面孔之一,具有焦慮的普遍象徵,但《呐喊》並非只有一幅,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兩幅油畫(一幅在奧斯陸國家美術館,一幅在蒙克博物館),兩幅粉彩畫和若乾版畫。其中,1895年的粉彩畫《呐喊》於2012年在蘇富比拍賣,價格高達7400萬英鎊,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藝術品之一。1893年,蒙克首次繪製並展出了 《呐喊》。兩年後,他根據這幅作品製作了版畫。

蒙克,《呐喊》, 粉彩,1893年(這幅粉紅色版本的《呐喊》目前正在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展出)

蒙克,《呐喊》,石版畫,1895年

目前為止,《呐喊》被盜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994年,當時兩名竊賊從窗戶潛入奧斯陸國家美術館盜走了1893年版《呐喊》,幸運的是,很快被發現並在三個月內歸還。再一次是2004年,蒙面的持槍歹徒從蒙克博物館搶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和蒙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麥當娜》,兩年之後才被追回。

蒙克將兩幅作品置於戶外。 1909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繪畫安全歸還蒙克博物館後,一系列的保護升級可能不會讓藝術家滿意。

作為其藝術發展的一部分,蒙克喜歡作品中留下時間的任何痕跡,他希望人們看到作品在他們的一生中的改變,包括自然過程中遭受的損害,甚至他曾讓藝術品沒有保護的置於戶外,並認為“這對它們有好處”。

其實,在《呐喊》誕生之前,1892年,蒙克手繪了一張名為《絕望》的草圖,這也許展示了蒙克在“大自然的尖叫”之前感受到的孤立時刻。

蒙克,《絕望》, 木炭和石油,1892年

並且蒙克描述了這種“絕望”:“我感到筋疲力盡,靠在籬笆上……我的朋友們繼續前行,我站在那裡,焦慮地顫抖著。”

但《呐喊》中的人物其實並沒有“尖叫”。最初,蒙克為這幅作品取名為“自然的呐喊”。蒙克也聲稱,“尖叫”來自周圍的人。在1895石版畫《呐喊》的底部,用德語印製了“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大聲尖叫”。

1895石版畫《呐喊》中,蒙克德文描述作品“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大聲尖叫”

如今這一聲強大“呐喊”已經擴散到日常生活中,成為少數幾件被變成表情符號的藝術品之一(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也是成為表情符號的藝術品)。同時,《呐喊》也在波普藝術中被挪用。

從安迪·沃霍爾到日本漫畫神奇寶貝,以及萬聖節面具和電影,《呐喊》至今代表了一種視覺文化。 2017年,英國藝術家彼得·布魯克斯在“泰晤士報”發表的作品,依舊依托《呐喊》而來。

彼得·布魯克斯,《呐喊》,水彩,2017

那麽,《呐喊》來自何方?1889年巴黎特羅卡德羅博物館(Muséed'EthnographieduTrocadéro)展出的一個秘魯木乃伊,這極有可能激發了蒙克作品中尖叫的姿勢。

9至15世紀秘魯木乃伊

蒙克曾說,"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張自然的照片。我們不希望漂亮的圖片掛在客廳的牆上。我們要創造, 或者至少為給人類帶來感受的藝術奠定基礎。一種參與和捕獲人內心的藝術。“或許,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並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

“蒙克:愛和恐懼”將從2019年4月11日展出至7月21日。本文編譯自《衛報》以及大英博物館官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