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愉悅資本劉二海:新基礎設施將孕育一批優秀的巨型公司

作者 劉二海,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

好的投資機會必然是順應大趨勢出現的,筆者認為,新基礎設施的成熟將孕育出一批優秀的巨型公司。

其實,技術的重要性早已被人們充分認識到了。歷史上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現在身處的信息時代,這些轉折莫不以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為發端。

過去講的“鐵公基”,指的就是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而這些傳統基礎設施的投資已經成為國家拉動經濟,以及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發展的重要手段。

讓我們從兩個例子開始。2018年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迅速走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年開了2000多家店,覆蓋22個城市,1200多萬客戶使用過服務,賣出近9000萬杯咖啡。在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這些數字是驚人的。甚至,讓美國的國民品牌星巴克都大吃一驚。

稍早一段時間,2017年共享單車無疑是大眾話題。人們難以想象,騎自行車居然可以如此之方便,隨時隨地。當然,亂停放也帶來了城市管理問題。但大家對便捷出行的好處,都是很歡迎,政府也給予了很大支持。這種無碳的出行方式不僅環保,還極大地緩解了交通擁堵、提升了出行效率。

這樣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人們除了用資本“燒錢”解釋成長之外,似乎也認可還有其它原因。否則,為何同期的其它企業、同一門類的企業在這之前都沒能實現這麽快的發展呢?因此大家隱約感覺到這裡似乎還有更重要的秘密。答案是新基礎設施。

什麽是新基礎設施?首先就是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2000年前後,中國互聯網產業開始啟動。當時的電子部、郵電部,以及後來的信息產業部等部委都十分重視,積極推進互聯網的發展。二十年後的今天,從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在終端、系統、應用上都產生了一批開創性的創新創造。目前,中國擁有超過8億的互聯網用戶,這在全球任何其他地方都是難以想象的巨大且成熟的基礎社會及生態。可以說,新基礎設施,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以及由此構建的移動支付、移動通信。

其次,物流業蓬勃發展提升了整個經濟的效率。如果說,移動互聯網解決了電子商務的信息流,移動支付解決了電子商務的資金流,那麽物流則使得中國成了電子商務最便捷的國家。大家熟悉的“四通一達”、順豐和中國郵政等快遞公司,極大地提高了貨物運轉效率。

第三,中國製造業本身也是新基礎設施。中國製造業的品質及其規模化的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有明顯優勢的。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國自行車產業的製造能力。1000萬輛自行車,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能製造出來,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還有諸多跨境電子商務公司,它們將大量中國製造的私有品牌賣到世界各地,生意興隆。其中部分公司還成了近百億美元估值的企業。

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IoT),毋庸置疑,也都是新基礎設施。而上述領域在中國正在快速發展。以上這些都還是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隨著技術與產業的滲透融合度越來越高,還會不斷有新基礎設施產生。

那麽,為什麽新基礎設施如此重要呢?

在筆者看來,新基礎設施改變了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企業說到底還是要創造價值,而衡量企業價值體系的關鍵指標就是效果和效率。

還是以共享單車為例,共享單車之所以能隨地放置,實現“便捷”這個價值,是因為內置了物聯網和GPS模塊,這樣就能實時了解自行車位置,並且還能與服務中心進行通訊。另外,由於有了移動支付,騎車的小額費用可以輕鬆支付,使得交易最後得以實現。看似簡單的共享單車,實際後面卻有物聯網、GPS、移動支付、中國製造等新基礎設施的支撐。

正是在這些新基礎設施的共同作用下,才第一次實現了商家與大量個體用戶直接進行溝通。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除了經營產品和服務,還能夠經營客戶,而這絕非口號和理念,是完完全全可以輕鬆實現的。

這裡有兩個基礎理論。一個是波特的企業價值鏈,也就是,企業可以分成支持活動和主要活動兩方面的價值創造。而所謂核心競爭力,指的就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點。這暗示,企業非核心部分可以外包。另一個基礎理論是與外包關聯的科斯的交易成本:企業如果選擇外購服務或產品,而不是自己生產,其前提條件是,自製成本大於市場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與交易成本之和。

由於基礎設施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一家企業自用往往達不到規模經濟,所以基礎設施獨立運營更符合經濟規律。由此可見,新基礎設施的出現,可能使得原來企業不完善的價值鏈完善了,出現了新服務、新產品,也可能使得低效的價值鏈,替換成新基礎設施後,變得更加高效,成本更低了。一句話,新基礎設施改變了企業價值創造的體系。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也可能很關心——新基礎設施是不是新技術。筆者認為,新基礎設施往往基於新技術,但它們之間不能劃等號。比如說移動支付,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就沒有辦法有移動支付,但移動支付卻是一種金融功能,是金融行業運用新技術提升了效率。再比如,物流行業,它的範疇是移動物品,本身可以沒有太多科技,但科技的發展可以提高效率。

京東在早年的發展過程中,自建了物流,這在當時從技術上看並沒有什麽難度,理論上,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資金,能管理,都可以乾。但是,京東物流的建設,使得京東業務形成閉環,平台能夠銷售大件的電子產品並且還能送抵用戶,完成了外部物流公司不能完成的事情。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京東超越了當時的競爭對手脫穎而出。再來看當年的阿里巴巴,支付寶讓電子商務業務能夠得以實現,但是構建支付寶的技術並不高深。不難看出,基礎設施是從功用和結構的角度出發,與技術本身是有區別的。當然,技術的發展一定會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

中國的新基礎設施正在完善,而中國很多大型產業的發展會基於新基礎設施,這與發達國家的情況很不相同。新基礎設施會改變企業價值創造體系。基礎設施的構建者,往往成了大型企業,不管是支付,還是物流,甚至是雲計算。特別提示的是,商業歷史上,第一次,新基礎設施使得企業能和自己龐大的個人用戶24小時不間斷溝通,並使得大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新基礎設施代表的不僅是一批優秀巨型公司的產生,更會從根本上提升經濟體整體運轉效率,推動“傳統”向“現代”的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