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間廁所和一個女人引發的社會變革

廁所能有多重要呢?有人會認為“不過是屎尿屁的小事”。

但如果讓你以「廁所」為主題拍一部電影,你會拍出什麽樣的內容呢?

今天想給你們推薦一部印度電影,電影裡的故事就要從廁所說起。

1

在這個國家,

與文化的鬥爭不是件容易事

黎明前的凌晨4點,夜色尚濃,一群印度婦女提著煤油燈和小水壺,成群結隊向野外走去。

她們不是去趕早集,也不是去參加婦女聚會,更不是去享受郊外野餐,而是相伴一起去荒郊野地裡,露天上廁所——這也是她們每天僅有的固定如廁時間。

為什麽不在家裡上廁所?相信你首先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是因為在這個典型的印度農村裡,每家每戶都沒有自己的廁所,甚至連公用廁所都不存在。

在這些傳統的印度人眼中,廁所是不潔和汙穢的存在。

在家裡建廁所,就等同於讓汙穢和神明共處一室,是玷汙他們的宗教信仰。如果使用馬桶,在他們看來,更是再次淪為外國文化的奴隸。

於是,建廁所簡直成為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相比於男性更方便、更隨意的隨時隨地解決方式,女性如廁就困難許多。

她們只能像前面敘述的一樣,在天未亮時結伴去荒郊野外解決(甚至自稱之為“婦女聯合會”),野外如廁時常要遭遇“被燈照”的惡作劇和奚落,更可怕的是還要頂著被偷窺、被強奸的危險。

只能半夜上廁所,那白天怎麽辦?就只能盡量控制。

這樣聽起來頗具魔幻現實的電影故事背景,卻正是真實存在於印度的現實現狀。

“水援助組織”2017年曾公布一項報告,其中就顯示印度是全世界無廁所可用人口最多的國家——超過56%的印度人無法保證基本的衛生設施,70%以上的印度農村地區缺乏完備的衛生設施。

這也讓印度多了一番奇觀: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巨大的戶外廁所。

道長曾在他的文章《似曾相識的印度》中描寫過旅行印度時關於廁所的真實見聞:

我還記得幾年前在德裡(由於是首都的關係,有人形容它就像是印度的北京),見過多少今天的北京絕對見不到的景象。

例如馬路邊上一座男用公共廁所,小小的建築居然整整少了一堵牆,而且少的恰好是正對馬路車流的那一面,於是車子上的乘客全都能夠看見廁所裡頭一排男子半露屁股,背對著我們灑尿。

對印度婦女來說,情況顯然就更糟糕了。

所以,廁所並不只是一件難以啟齒的小事。

電影《廁所英雄》就是用如此不起眼的、甚至被很多人視為不值得登上大雅之堂的“廁所”切口,剖開了印度社會的傳統、宗教、文化所存在的陋習和女性地位困境。

2

“女人受過太多教育不是好事”

電影中的女主加婭,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留過學的印度女性,擁有著平權、獨立等現代意識和觀念。

在她經過自由戀愛嫁給男主科沙夫後的第二天,加婭就鬧起了離婚,離婚的理由正是因為科沙夫在農村的家裡居然沒有廁所。

從小家中就有獨立廁所的加婭,根本無法忍受要和“婦女聯合會”一起半夜野外如廁的情況。

而生長於農村傳統宗教家庭的科沙夫一開始並不具有什麽現代意識,他不理解和其他婦女一樣如廁有什麽問題,但加婭認定這事關性別歧視和社會不公,完全無法妥協:如果不解決廁所的問題,就離婚。

加婭超前的現代意識讓她和身邊的婦女顯得格格不入。

加婭向婦女們袒露對“露天如廁”的質疑,同行的小妹妹卻認為加婭是“腦子進水了”;加婭拒絕和她們一同如廁,年長的婦女諷刺地嘲問她“你父母是為你建了一座宮殿嗎”。

當丈夫想盡一切辦法為加婭“造”廁所,並提議在村子裡建個廁所時,作為“露天如廁”最大受害者的村中婦女,即使能夠成為廁所的受益者,卻也選擇站在了強烈反對的一方。

她們覺得對現在的“婦女聯合會”很滿意,指責加婭傷風敗俗,更令人無語的是,她們甚至對加婭的指責重點放在了“女人受過太多教育不是好事”之上。

科沙夫的奶奶直接衝到加婭的娘家,斥責加婭父親對女兒的培養和教育是造成一切矛盾的源泉。

在這位傳統印度婦人的眼中,作為女人,就應當學會妥協,既然嫁了人,一切情況都應以夫家為重。

“我們看任何事情都無法避免,我們背後的文化、習慣、社會、經濟,乃至於政治的調節和控制。”這是道長在《一千零一夜》中講解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時所述。

印度由於宗教、種姓制度、傳統習俗等多種因素,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這也影響了她們受教育的機會。

印度的女童失學率為世界第三高,失學女孩的數量超過370萬人。

很多女孩因為在學校經常挨打而懼怕上學,還有很多女孩因為學校沒有給女性準備的廁所而無奈退學,貧困、性別歧視和疾病之苦,都使得印度女性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們又因收不到教育而面臨更加艱難的生存環境,如此惡性循環。

但通過電影你可以發現,印度婦女本身對於教育就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甚至認為受教育過多對女孩來說並無益處——這是社會和文化因素所造成,但也可謂是女性自身製造的困境。

3

真正的自由不是上廁所,

而是你的自由意志

當加婭的離婚風波愈演愈烈,逐漸被各大新聞報紙和電視台曝光時,村裡的婦女想到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會因此讓村子裡的女人全都蒙羞。

被人觀看的羞恥是這些女性最為擔心的一點。

就如電影的開頭,當惡劣的流氓卡車司機用車燈“掃射”正在野外如廁的婦女時,她們的第一反應並不是遮住自己暴露的身體,而是“遮臉”。

她們仿佛無所謂自己的權益受到迫害,只是更恐懼被曝光和蒙羞的“恥辱感”。

這也是當記者追問加婭“你認為誰該對這場離婚負責”時,加婭的回答是“每個明天黎明將再次出發的婦女”

事實上,印度女性這些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累於性別不平等社會中“男性目光的囚籠”。

男性觀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別人觀察。這不僅決定了大多數的男女關係,還決定了女性自己的內在關係,女性自身的觀察者是男性,而被觀察者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變作對象——而且還是一個極特殊的視覺對象:景觀。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

約翰·伯格的觀點源本就是來自法國著名的思想家西蒙·波伏娃,她的《第二性》: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

在約翰·伯格的描述中,一個女人從小的時候,她就要學懂用另一隻眼睛來觀察自己,看自己坐下來的時候,坐姿如何,走路的姿態又是怎麽樣,甚至遭遇喪父之痛,穿過房間,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那麽難過的情況下,她還要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否得體。

相比之下,男人就很少這樣常常用另一隻眼睛觀察自己。

因為我們一般總是相信,一個男人,他的力量、他的社會地位、他擁有的一切,是來自他本身所擁有的一種能力。比如說他賺錢的能力,比如說他擁有的權力,比如說他的社會地位,甚至你可以說是他的才華……

相反女人就不一樣,女人一直要很在乎人家怎麽看她,她所擁有的許多東西,是得自於人家怎麽對待她,而不來自於她自身擁有的事物。

是誰一直在觀察這些女人呢?當然就是男人。

所以久而久之,女人甚至學懂了,把男人的眼光內化到自己的身體裡面、大腦之中,隨時大腦裡面都帶著一雙男人的眼睛,在觀察一個作為女人的自己。

也由此,女人總是分裂的,她把自己分裂成觀察者跟被觀察者,觀察者用的眼光是男性的,被觀察者則是成為男性眼光對象的那個女人。

這些女人,就活在男人的眼光所構成的社會。

可憐是那些女性,她可能還不自覺這個狀態,而自願地繼續按照男人的目光的角度活下去。

電影《廁所英雄》雖然故事一直圍繞爭取一間廁所,但背後我們能窺見的是,其實真正的自由不是能夠自由上廁所,而是關於你的自由意志。

好在加婭是幸運的,她通過一系列努力改變了丈夫科沙夫的觀念,甚至一定程度影響了官僚制度和整個社會,屬於她的廁所終於建起。

很難否認,談到印度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帶上一副有色眼鏡來觀察這個國家,但讓我們對印度刮目相看的,不得不說是近年來引進中國的多部印度電影。

儘管片名總是取得匪夷所思,印度電影卻很少讓我們失望過。

至少在電影裡,印度比我們更敢於直面和反思自身的文化和社會問題。

福利彩蛋

這部被譽為“改變六億婦女命運”的《廁所英雄》終於引進中國,並將在6月8日上映,我們也為大家努力爭取到免費的觀影名額。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你如何看待這部‘廁所’電影?”,我們將篩選出15位幸運兒,每人贈送2張觀影券(淘票票兌換碼,無日期影院限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