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裁員風暴下的拜耳困局

特約記者|錢伯彥 陳英 發自柏林

編輯|莊鍵

12月5日,一場“黃背心運動”出現在德國西部小城伍珀塔爾(Wuppertal)。身著黃背心的,是1000名即將面臨失業窘境的拜耳員工。

兩天前,拜耳CEO維爾納?鮑曼(Werner Baumann)宣布公司將在

全球裁員1.2萬人

,佔員工總數的10%。德國成為這次裁員的重災區,預計約有6000名德國員工將因此丟掉飯碗。

裁員對於小城伍珀塔爾的衝擊尤為巨大,這裡曾是拜耳的發源地。早在1863年,集團創始人弗裡德裡希?拜耳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染料工廠,開啟了拜耳150多年的歷史。此後的1912年,拜耳將總部遷至勒沃庫森。

作為對發源地的特別關照,2014年,拜耳投資數億歐元在伍珀塔爾建立了新的生物技術工廠。但這座新工廠也將隨著裁員潮被關閉。

伍珀塔爾遊行當天,標語上寫著“超級碗=超級事故“體育場上是教練下課,在拜耳卻是我們走人” 圖片來源:萊茵郵報 (注:拜耳醫藥事業部的架構調整計劃代號為“超級碗”)股價腰斬令投資者失望

發生在伍珀塔爾的黃背心運動只是拜耳陷入困境的冰山一角。

材料科技業務於2015年底被剝離之後,拜耳完成了從化工業務到生命科學業務的轉型,醫藥、消費品醫療與作物科學(醫藥事業部也被稱為處方藥事業部)成為三大主要板塊。

但如今,三大事業部卻全部遭遇了滑鐵盧。

重磅處方藥的專利即將到期,打擊了投資者對於醫藥事業部未來盈利能力的信心;草率收購美國默克公司保健消費品業務,導致消費品醫療事業部的業績遠不如預期;而收購孟山都所帶來的負面形象,以及圍繞草甘膦(Glyphosate)的巨額訴訟,不僅使得作物科學事業部面臨巨大現金壓力,更是像“毒丸”一樣拖累拜耳的股價一路下行。

拜耳集團2016年以來利潤年年遞減,2018年前三季度的利潤較同期下降1%。 圖片來源:拜耳財報

2018年拜耳集團的醫藥事業部和消費保健品(非處方藥)事業部利潤都不如預期。 圖片來源:德國商報

自2017年6月起,拜耳的股價已從每股約120歐元下跌至目前的62歐元,幾近腰斬。股市上的糟糕表現,給現任CEO鮑曼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鮑曼在1988年取得商科碩士學位之後就任職於拜耳財務部門,一路平步青雲。與化學專業出身的前任CEO馬爾金?戴克斯(Marjin Dekkers)相比,鮑曼更加重視與投資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公司股價的變化。

2016年底,戴克斯因為“身體原因”請辭CEO一職時,股東對於有著財務背景的鮑曼的偏愛,是他最終接任CEO的重要因素之一。

時過境遷,股東們對鮑曼的信任正在動搖。一位不願署名的大股東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說,“我們想知道,在如今這種狀況下,持有拜耳的股票還能帶給我們什麽。”

當這種不信任來自於巨無霸基金貝萊德(BlackRock)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時,鮑曼的確有理由為集團和自己感到擔心。

2018年以來,拜耳集團在法蘭克福證交所的股價已經跌去40%。 圖片來源:finanzen.net

“我們對於公司的現狀和股價感到很遺憾”,在今年8月的投資者大會上,鮑曼對在場的基金經理說道,“你們的失望也是我們的失望。”

為了安撫這些投資者,鮑曼公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

按照他所制定的目標,到2022年,集團的營收將提升16%,至520億歐元;淨利潤則會提升40%,至160億歐元。此外,增加分紅甚至是股票回購也都在考慮範圍之內。

而鮑曼“五年計劃”的第一步,就是縮減成本以及剝離非核心業務。

除了大面積裁員之外,拜耳還打算出售價值約70億歐元的動物保健品部門、Dr. Scholl足部護理產品以及Coppertone防曬護理系列。鮑曼稱,這些措施將從2022年起,每年為集團省下26億歐元的開支,佔到淨利潤提升目標的六成以上。

草甘膦訴訟能否告一段落,將成為鮑曼“五年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草甘膦是孟山都拳頭產品除草劑“農達”(Roundup)的成分之一,但它被懷疑存在致癌風險。

2017年,美國一位疑似因草甘膦而身患淋巴癌的園丁將孟山都告上法庭,並指控孟山都刻意隱瞞了草甘膦的致癌風險。2018年8月,加州法院判定孟山都敗訴,並賠償患癌園丁2.89億美元。

儘管孟山都選擇就此提出上訴,但是考慮到在美國就有數千例類似的致癌事件,未來數年,拜耳不得不準備至少數十億美元作為賠償金。而最壞的情況將是徹底敗訴,“農達”在美國被禁售。作為現金奶牛,“農達”每年為拜耳的作物科學事業部帶來了18%的營收(35億歐元)以及14%的利潤。

草率收購已成為拜耳的傳統

儘管鮑曼多次表示,拜耳無法預測會發生針對草甘膦的訴訟,公司當前股價下跌也只是運氣欠佳,但他仍然得面對來自投資者的尖銳指責:在收購孟山都時,拜耳有沒有仔細審閱過所有資料?是不是低估了孟山都所帶來的法律風險?

“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我們仔細查看了所有檔案”,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負責人利亞姆?康登(Liam Condon)否認了所有的質疑:“那時候並沒有發現法律風險。”

這種說法可能不無道理。

拜耳與孟山都草簽收購協定是在2016年,而直到今年8月,拜耳才正式獲得孟山都所有資料的查閱權,此時,草甘膦訴訟已經登上了新聞頭條。

但對康登的表態持懷疑態度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德國Deka基金的基金經理溫弗裡德?馬西斯(Winfried Mathes)就是其中之一。在接受德媒採訪時,馬西斯表示,“拜耳在大宗收購交易時出現紕漏早已有之,不僅僅是在作物科學事業部,草率的收購也是目前消費品醫療事業部出現困境的重要原因。”

2014年春,拜耳開始在消費品醫療領域發力,相繼收購了德國中草藥製造商Steigerwald以及雲南滇虹。而最大的交易則是收購美國默克集團的非處方藥和保健品業務,這其中就包括現在將被拋棄的Dr. Scholl足部護理產品和Coppertone防曬護理系列。

這筆收購花費了拜耳140億美元,是拜耳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手筆,但如今已被證明是個災難。

拜耳原本期望借助默克集團的產品和在北美地區的管道,確保自身在北美非處方藥和保健品市場的第一梯隊地位。但事實卻是,默克集團自2013年起就已經幾乎停止了對非處方藥部門的投資,陳舊的銷售模式以及專利儲備的匱乏使得該門毫無競爭力可言。直到收購完成後,拜耳才發現這些問題。

由於收購過程競爭激烈,拜耳最終的出價也明顯虛高。財報中針對消費品醫療事業部鋼彈27億歐元的“品牌及商譽計劃外折舊”,標誌著拜耳最終為這筆不劃算的收購蓋棺定論。

失敗的收購也影響到了目前依然極具競爭力的醫藥事業部。2013年,拜耳以8.5億美元收購美國製藥公司Conceptus,希望以此加強集團在避孕節育領域的優勢。

當時,Conceptus的拳頭產品Essure是市場上唯一一種無需手術切口植入的永久性節育裝置,也因此被視為拜耳未來數十年的利潤保障。其後不久,Essure就被發現存在嚴重副作用,並最終於2018年5月被美國FDA列入禁售名單。除了所有投資打了水漂外,等待拜耳的還有來自1.8萬名美國婦女的訴訟。

三駕馬車隱患不斷

即便將飽受爭議的收購事宜拋開,拜耳的三大事業部仍然存在著多項重大隱患。

在消費品醫療事業部,拜耳對於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挑戰一直束手無策。在德國,絕大多數非處方藥都通過實體藥店銷售。而在北美市場,消費者一直以來都習慣在購物商圈或者沃爾瑪等大商場購置非處方藥,這也是拜耳耕耘多年的管道。

亞馬遜的出現給拜耳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壓力,網上藥房讓已經習慣於忽略小藥店、制定高價並給自家藥品預留黃金櫃面的拜耳感到無力應對。

而在廣受讚譽的醫藥事業部,也蘊藏著盛世之下的危機。

該事業部目前的營收主要來自於拜利妥(Xarelto)和艾力雅(Eylea),但這兩款藥品的專利保護期都將在2023年到期。屆時,來自仿製藥的價格壓力預計會讓拜耳損失60億歐元的營收。

如果除去拜利妥和艾力雅,拜耳目前幾乎沒有拿得出手、並且仍在專利保護期內的藥物。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曾被拜耳寄予厚望的新藥Stivarga和Xofigo都出現了銷售額下滑。

2018年前三季度的處方藥銷售額中,專利即將過期拜利妥(Xarelto)和艾力雅(Eyelea)依然佔大頭,而被寄予厚望的新藥Xofigo和Stivarga銷售卻不如預期。 數據來源:德國商報

根據一家醫藥公司當前的研發管線(Pipeline),可以大概率確定其未來十多年的業績走向,而拜耳在此方面的表現卻不容樂觀。今年春季,拜耳仍有六個有望在2019/2020年上市的研發管線,但目前已有兩個被徹底取消。

拜耳醫藥事業部的另一個麻煩,在於對製藥熱點方向的誤判。在近年如火如荼的癌症免疫療法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它幾乎毫無作為。

為了更加貼近市場、保持對製藥領域熱點的嗅覺,拜耳已經宣布將醫療事業部的研究部門和開發部門合並成研發部,並加強和外部夥伴的合作關係。研發部門的架構調整預計將裁員至少900人,作為醫藥研發基地的伍珀塔爾首當其衝受到了波及。

這也因此催生了德國西部小城的“黃背心運動”。從憤怒的員工到失望的股東,拜耳所面臨的困境毋庸置疑,而56歲的CEO鮑曼能否帶領它走出困境,則仍然是個未知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