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寒冷冬季你家寶寶依舊愛出汗嗎,教你如何正確區分多汗與盜汗

寶寶多汗一直困擾著很多的寶媽們,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寶寶愛出汗也就意味著提高了寶寶患感冒的風險,因為剛出汗家長稍不注意,風一吹那就離感冒就不遠了。所以寶寶多汗也是非常值得家長們的重視的問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寶寶出汗的那些事兒和如何正確區分寶寶多汗和盜汗。

出汗本身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具體的說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促進水、鹽的代謝等,由於小寶寶們新陳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因此出汗量要較成人更多,如果寶寶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正常的玩耍或者是氣象炎熱,喝水、母乳或喝奶粉後引起寶寶出汗這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這種情況媽媽是不用擔心的,如果寶寶出汗過於頻繁,或者是晚上出現盜汗的情況,就要及時找病因了。那什麼情況下屬於盜汗呢?顧名思義,也就是寶寶睡覺後偷著出汗,比如,有時寶寶會出現晚上睡覺時出汗,這種情況就屬於盜汗,這種情況多數是由於疾病引起的。比如:寶寶脾胃虛弱時、缺乏微量元素、感冒、或者是結核等疾病。當寶寶餵養方式不當或者是寶寶交感神經緊張時,如餵奶不規律,出現消化不良、積食的情況或者是寶寶先心病的情況也會引起寶寶晚上盜汗。盜汗按不同的情況也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生理性盜汗,另一種就是病理性盜汗。

生理性盜汗的高發期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的新陳代謝旺盛,且寶寶年紀尚小植物神經功能相對不太完善,所以寶寶在活動後睡覺也很容易出汗,或者是寶寶吃的太多自然會造成寶寶胃腸蠕動加快加強,隨之出現胃液分泌過多,汗腺分泌也會隨著增加的,只要平時注意讓寶寶少吃多餐,多飲水注意室內溫度變化就可以避免寶寶多汗了。病理性盜汗,寶寶在安靜睡眠情況下,多汗一般為病理性。很多疾病的癥狀都可表現為多汗,常見的是先天性心臟病、佝僂病、結核病、疼痛及某些藥物反應(如退熱葯),最常見的一般是和缺鈣有關係的,當寶寶缺鈣時,就會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引起了寶寶晚上盜汗的發生。這種情況多見於患佝僂病的寶寶。還有結核性疾病也會引起寶寶晚上出汗的可能,要及時拍X光檢查,或者是結核菌素實驗檢查後對症治療的。

那麼一般什麼情況下寶寶會出現多汗、盜汗呢?

如果寶寶多汗並且還伴有嘴唇周圍發紫、身體發育慢,那麼就應該去醫院檢查了;如果寶寶多汗並且還伴有夜啼、枕禿、方顱等,就可能是低鈣性佝僂病;如果出汗並且還伴有陣發性哭鬧,那就應注意可能是腸套疊、腸痙攣引起的疼痛所致的出汗;如果多汗並且伴有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就應該考慮是低血糖的可能性了。病理性多汗護理的重點在於治療原發病,原發病根治好了,多汗這種癥狀自然也就消失了。同時應該給多汗的寶寶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燥,以防感染。寶寶多汗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低鈣性佝僂病,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應給寶寶長期服用維生素D滴劑,尤其是奶粉餵養的寶寶。

醫學上將在睡眠中出汗,醒後停止出汗的現象稱之為「盜汗」。前面我們講了,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寶寶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是相對較高的。生理性盜汗是指寶寶發育良好且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而引起的睡眠中出汗。病理性盜汗一般是指寶寶在安靜的狀態下出汗,如佝僂病的出汗,主要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寶寶頭部、頸部出汗較為明顯。由於枕部受到汗液的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左右搖晃腦袋,頭髮與枕頭髮生摩擦,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甚至是光光的,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髮,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枕禿」,這是寶寶佝僂病前期的癥狀之一。如果寶寶睡覺時不僅是在前半夜時出汗,而且後半夜甚至到天亮前也出汗,這種情況則多數是病理性的表現,最常見的則是結核病。結核病的話還會伴有其他表現,如低熱、食慾減退、疲乏無力、面頰潮紅等。結核病的患兒白天活動時也比較容易出汗。如果寶寶患有心臟病、結核病、糖尿病(低血糖時)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由於病變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的狀態下,也會引起盜汗或手腳出冷汗的現象的發生,這些都為長期的癥狀。對於小兒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劃分,必要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下微量元素,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寶寶睡覺時出汗多、盜汗應如何正確護理呢? 1、應為寶寶勤換衣服和被褥,並隨時用毛巾擦掉汗液,要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燥;2、寶寶身上有汗液時,應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受涼感冒;3、寶寶多汗容易造成陰津虧損,陽氣受傷,因此要給寶寶增大飲水量,並且應喂以多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保證代謝之需。飲食要忌食辛辣,以防止正氣受傷,汗出會更多。

了解了這麼多,你還覺得寶寶出汗是小事嗎?所以,特別是當寶寶出現盜汗時,要及時的找到病因,對症治療,以免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和發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