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泰君安陳奧林:MSCI中國A股指數抗壓性優勢顯著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陳奧林

明晟公司(MSCI)年內第二次擴容A股的調整,即將在8月27日收盤後正式生效。

根據此前計劃,MSCI將新興市場指數中的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由10%增至15%,至此,中國A股在MSCI中國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分別為7.79%和2.46%。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1月份,MSCI還將進一步擴容A股。屆時,MSCI將把指數中的所有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5%增加至20%,同時將中國中盤A股(包括符合條件的創業板股票)以20%的納入因子納入MSCI指數。

根據中金公司的測算,此次納入預計將為A股帶來220億美元(約1600億人民幣)的新增資金,今年11月底的擴容,還將帶來420億美元(約2900億人民幣)的新增資金。

MSCI年內多次擴容A股,這將給A股市場帶來哪些影響?此外,針對MSCI推出的MSCI中國A股指數與滬深300、中證500等指數相對比,有何明顯優勢等偏投資類的問題,也引發了市場關注。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泰君安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陳奧林,並獲得詳細解答。

新京報:MSCI今年多次擴容A股,這將給A股市場帶來哪些短期及長期的影響?

陳奧林:MSCI擴容從直觀上看,對外資引入以及提升A股在市場上的重要性都有影響。

第一,隨著A股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外資流入其實是相對長期的事件,參考韓國市場,外資配置比例基本在15%~30%,按此測算,這次擴容只是外資流入A股的開始,未來依然有約5到10倍的上升空間。

第二,隨著外資流入,外資定價權有比較明顯的提升。所謂定價權分兩種,一種是交易性定價權,也就是某隻股票是否會根據買賣的方向產生相應的價格變動。另一種是投資性定價權,也就是股票轉化為投資者的持倉之後,這隻股票相對於市場是否有明顯的超額收益。

而國內機構更多擁有的是交易性定價權,而不是投資性定價權。隨著外資的進入,比較直觀的感受是,它買什麽股票,什麽股票就上漲,或者說超額收益變得非常穩定。其次,定價權不一定與資金量有關,有時候定價權強的個體或主體,買入某隻股票的時候,即使資金量小,但也仍然對市場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所以,MSCI擴容對於A股國際化進程有加速、穩定的作用,在加速的背景下,市場的定價模式及投資者模式上都會發生很明顯的變化。

新京報:MSCI中國A股指數成分股與滬深300、中證500都有重疊,那麽,與這些指數相比,MSCI中國A股指數有哪些明顯優勢?

陳奧林:一個指數編制最核心的目標有三點。第一,這個指數必須是具備非常強的代表性;第二,整個指數需具備很強的可投資性;第三,可連續。

這其中,第一點是最重要的。從這一點來看,MSCI中國A股指數相對於滬深300和中證500而言,在風格和行業上更加均勻。例如,滬深300絕大多數權重都集中在金融股,導致了風格分布極其不均勻,但MSCI這個指數,它相對於滬深300更多增配了類似於醫藥等股票,而降低了金融股的權重,所以在風格和權重上均價均衡。

其次,MSCI中國A股指數涵蓋了上市主機板和深市主機板不到25%的股票,但是這些股票佔的流通市值的比例卻高達65%及70%,因此該指數有非常強的代表性。

再次,從編制規則來看,MSCI的機制更加靈活,其對市值域的選擇非常寬泛,所以股票隻數並沒有那麽確定,調倉頻率也更高,這使得指數更能適應市場及環境的變化。此外,滬深300、中證500更多用的公開數據,但MSCI指數還會跟整個的行業專家進行磋商,這就使其所用到的自由流動市值數據與真實數據更加接近,這就使其更加有效。

同時,外資的持續流入,會讓整個A股市場的定價理念跟外資的理念更加接近。而外資理念有幾個特點,一是更偏向於價值投資;二是對整個市場的定價效率上升有幫助。A股的定價效率在最近幾年有明顯提升,超額收益越來越難做,在這一背景下,更適合做被動投資,所以指數也變得更加受重視。

在機構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A股目前的機構化特徵變得非常明顯。有一個數據說,2007年個人投資者持倉佔比是45%,而目前只有不到25%。但是還有另一個數據,A股成交金額的70%依然是由個人投資者貢獻,所以個人投資者持倉佔比是大幅下降的,但是交易佔比並沒有大幅下降,所以,從持倉結構來說,現在A股已經逐步由個人投資者向機構投資者進行轉換。

因此,配置性思維將成為未來五到十年,或者至少三到五年內的一個比較主流的思維,這一思維與投機性思維有三個區別,從時間上來說,配置性思維相對偏長期,而投資性思維相對偏短期;從定價上說,配置性更多是總量思維,投機性思維更多是偏邊際思維;從整個邏輯來說,配置性的思維更多是偏總量層面的配置,邊際投機思維則更關注的是邊際信息上的變化或者超預期的體現。

新京報:今年1季度,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已與MSCI簽訂授權協議,擬在獲得監管批準後並因應市況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的期貨合約,未來若如期成行,將對A股市場產生哪些影響?是否會強化MSCI中國A股指數在MSCI類指數中的優勢地位?對相關產品又有哪些影響?

陳奧林:理論上說,參與期貨合約交易的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投機的人,投機的人固然會有,但這個期貨是港交所推出的,通常來說,在成熟的市場上,期貨合約隻作為一種工具,投機人數量的多少,與工具推不推出並沒有必然聯繫,所以並不是說推出了這個工具,就會對股市有較大的波動影響。

第二種是套利的人,因為要保證整個期貨合約的級差與整個標的的尺度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內,所以會統一進行套利交易。但是在進行套利交易的同時,比較好的地方是會給市場提供非常強大的流動性。

第三種是套保的人,這是市場最應該重視的一類人,因為套保的量,包括參與機構的數量和比例都比較大。而且整個期貨合約推出之後,最大的意義是給予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很大資金量的投資者一個比較好的套保工具。

其實,MSCI中國A股指數與滬深300、上證500比起來,抗壓性已經體現出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如果能推出期貨,則進一步提升指數的流動性,所以它的抗壓性會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果從指數基金的角度來說,一隻指數基金的好壞,更多是反映在底層標的流動性數量和流動性表現上,所以流動性越好,這個標的質量就越高。反過來說,這個期貨推出來之後,也有助於MSCI掛鉤的產品的表現更好,或者說投資適應性會更高。

新京報:是否能將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類比A50指數期貨?兩大期貨有何差別?

陳奧林:首先,兩者的發行方式不一樣,A50指數期貨是在新加坡發行的,MSCI的期貨則是港交所推出的,因此,它們所針對的投資者是不一樣的。在香港推MSCI的期貨,可能引入的投資者更多是偏A股本身定價屬性或者比較熟悉A股定價模式的,而A50指數期貨與美股市場或者海外的定價模式是很接近的。

本身指數標的的屬性也不一樣,A50和上證50的期貨或者上證50的成本差不多,但是MSCI的指數在行業及風格的分布上更加均勻。而外資對於市場上定價的第一偏好是ROE(淨資產收益率),首先要這家公司盈利,第二偏好才是PB(市淨率),但是外資並不是根據PB去選擇標的,PB只是擇時工具,並不是擇股工具,所以外資需要對價值股、成長股以及任何有ROE產生能力的公司進行買入,在這個配套功能之下,需要根據股指期貨的標的進行套保,所以MSCI股指期貨的推出能夠更好滿足外資實際投資需求。

反過來說,A50的指數最大的問題是,它在市值上偏50隻市值最大的股票,因此風格上也極大地偏向地產、銀行、非銀金融,它作為金融股或者作為大金融大板塊的對衝工具是非常有效的,但很難對整個市場或對整個成長類的股票進行套保,這是兩者最核心的區別。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陳鵬 編輯 徐超 校對 郭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