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炎、胃潰瘍,用這個方加減治療最好

導讀:

胃炎、胃潰瘍,是現代常見病、多發病,其最典型癥狀即是胃脘痛,故中醫常將其歸屬於「胃脘痛」範疇辨治。中醫學認為,胃脘痛可由寒邪、瘀血等因素引起,但實際在臨床中,更為多見的並非單一證型,而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這個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方法治療呢?

胃炎、胃潰瘍治療加減方

作者/曾定倫

胃脘痛指上腹胃脘部近心處發生疼痛,同時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呃逆,脘腹脹,大便不調,可伴有倦怠乏力,四肢酸軟,心悸氣短,消瘦失眠,嘔血黑便。其病因主要有氣候因素、情志因素、勞逸失度等,其病位在胃。由於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處中樞之位,而肝膽職司疏泄,與脾胃乃木與土的關係,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膽疏泄失常,必然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使之失調,反之亦然。所以胃脘疼痛與肝、膽、脾、胃幾個臟器功能關係最為密切。在中醫院校內科統編教材中,將胃脘痛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鬱熱、陰虛胃痛、瘀血停滯、脾胃虛寒等七個證型進行辨證施治,對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在臨床上據筆者所見,除極少數患者外,胃脘痛很少為單純因素所致,也很少表現為單一證型,很多情況下都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證候。這時單純清熱則胃熱雖除而中陽更傷;單純溫化則恐傷陰助溫,胃火更熾;單純補益則恐閉門留寇,病邪難除,頗為棘手。故在臨床上針對胃脘痛的這一病理特點,喜歡採用辛開苦降,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之法進行治療,由於切中胃脘痛的病因病機,所以在臨床上收到很好效果。其代表方劑就是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東加減運用

半夏瀉心湯乃《傷寒雜病論》中治療脾胃虛損,邪熱內陷,寒熱錯雜於中焦,脾胃升降失調,症見心下痞痛、嘔、腸鳴下利的名方,方中以黃芩、黃連苦寒泄熱,半夏、乾薑辛溫散寒降逆,人蔘、甘草、大棗以養中氣,共奏辛開苦降、寒溫共濟、虛實皆顧、陰陽並調之功,非常切合胃脘痛的基本病機。

在臨床上用本方治療胃、十二指腸的炎症和潰瘍確實非常有效,關鍵在於要根據臨床辨證加減。若肝鬱化熱傷胃,症見胃脘灼熱疼痛,嘈雜吞酸,煩躁易怒,口乾苦,脈弦數,則加牡丹皮、梔子、柴胡、枳實、竹茹、川貝母、紫花地丁、川楝子、延胡索、吳茱萸之屬;辨證為寒邪客胃,胃涼暴痛,遇冷痛甚,當減黃芩、黃連,選加細良薑、丁香、肉桂、川椒、紫蘇葉、蓽茇、細辛之類,以溫中散寒,通達氣機,達到寒去痛止的目的;若辨證屬於虛寒證,症見胃涼隱痛,喜按喜熱,納少便溏,畏寒肢冷,當減黃芩、黃連,選加益氣健脾、溫中止痛藥,如黃芪、桂枝、附子、蜀椒、茯苓、白朮等;若屬肝氣犯胃,症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當去黨參,選加白芍、川楝子、香附、鬱金、佛手、青皮、沉香、降香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品;若見胃痛隱隱,口咽乾燥,大便乾燥,舌紅少津,屬胃熱傷陰,當養陰益胃,去黨參、大棗,選加沙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白芍之類,以養陰益胃止痛;若胃痛如針刺,且有定處並拒按,屬胃絡有瘀滯,當選加蒲黃、五靈脂、血竭、丹參、生三七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品;若嘔血、便血,可加大黃、茜草、白及、地榆炭、側柏炭等;若見胃脹,噯腐吞酸,大便不爽,苔膩脈滑,則當選加山楂、神曲、萊菔子、砂仁、枳殼等消導之。

根據筆者臨床觀察,胃脘痛屬濕熱中阻或肝胃鬱熱型者佔60%左右,而脾胃虛寒型佔20%~30%,陰虛型、瘀血型及其他各型僅佔10%而已。胃和十二指腸炎的前期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活動期所表現出的癥狀,中醫辨證一般以實證為多,其治療當以祛邪為主,補益葯當謹用;後期多虛實夾雜,以虛為主,治療當攻補兼施,或以補虛為重點,不可過用苦寒辛溫等克伐之品,以免犯虛虛實實之忌。

另外,據筆者多年治療本病經驗,治療胃脘痛特別是消化道的炎症、潰瘍所引起的胃脘痛,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01 要重視理氣止痛藥的運用

如前所述,胃脘痛是由於內外因素導致肝膽脾胃功能失調,升降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受阻引起,正所謂「不通則痛」。故在治療過程中,在辨證的基礎上選加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止痛的中藥很有必要。筆者臨床上喜歡選用鬱金、肉桂、枳殼、厚樸、木香、台烏葯、三七、丹參、白芍、檀香、降香、高良薑等品。據有關研究,這些藥物多具有緩解平滑肌痙攣,增加胃腸運動的作用。

圖:三七

02 胃、十二指腸潰瘍

對診斷明確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例,要在辨證施治前提下,注意選加據現代藥理有抑酸止痛、收斂生肌功能的中藥,以中和或減少胃酸分泌,保護消化道黏膜,促進潰瘍面的癒合。筆者在臨床上喜歡隨證選用煆瓦楞、海螵蛸、川貝母、白及、血竭、兒茶、甘草等品。

03 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明確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胃脘痛病例,治療時應有針對地選加對幽門螺桿菌有抑製和殺滅作用的中藥,可起到增強療效作用。幽門螺桿菌在中醫可視為一種邪毒,中藥的一些苦寒燥濕葯如黃芩、黃連、大黃及祛濕化濁葯如檳榔、厚樸等對幽門螺桿菌具有明顯的抑殺作用,可隨證選加。

04 治療胃脘痛

在治療胃脘痛的過程中,清熱燥濕、芳香燥熱之品是常用中藥,雖能取效,但不宜久用,劑量也不宜太大,因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選用藥物一定要時時注意照顧氣陰,防止苦寒傷胃、芳燥傷陰,用之不當,不但會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引起變證。

驗案一則

曾某,35歲,巴南區人,因胃脘反覆疼痛2年多,加重7天,來本處就診。症見脘腹脹滿灼痛,痛徹背心,牽連右脅,餐前餐後均痛,口苦流涎,噁心泛酸,納呆嘈雜,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黃,舌紅苔膩,脈濡數。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此乃肝脾素虛,運化失職,日久釀生濕熱,濕熱困阻中焦,膽胃失和,氣機升降失常之症。治當清熱化濕、疏肝和胃止痛。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

方葯:黃芩12g,黃連6g,法半夏12g,厚樸6g,薏苡仁30g,佩蘭12g,茯苓12g,乾薑6g,竹茹12g,吳茱萸12g,川貝粉(沖)10g,炒瓦楞(先煎)30g,鬱金12g,延胡索15g,甘草6g。

方中黃芩、黃連苦寒泄熱,法半夏、乾薑、厚樸、佩蘭辛散脾濕,薏苡仁、茯苓甘淡實脾,吳茱萸、鬱金、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川貝母、煆瓦楞、甘草抑酸護胃,共奏辛開苦降、運脾除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患者連服6劑,病情大減,效不更方,又在此基礎上加減服用2個多月,諸證緩解。後期以參苓白朮散加減調理脾胃,服用3個月後複查胃鏡,潰瘍已全部癒合。

登場書籍

《曾定倫雜病學術經驗集萃》

本書對曾定倫數十年診治內科雜病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系統總結,通過對曾老師真實醫案的記載、總結和追訪,突出其療效顯著,見解獨到,發人深思,啟人醫緒的學術思想,臨床思路,思辨方法和臨床經驗,對廣大中醫藥院校學生和臨床中醫藥人員提高中醫素養,擴大中醫辨治思維,提高臨床療效大有裨益。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曾定倫雜病學術經驗集萃》,邱敏、唐軍◎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全部圖片為出版社在攝圖網購買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