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胰島素的副作用嗎?

胰島素是在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貝斯特首先發現。它的問世使過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現今有不少糖友採用胰島素的方式控制糖尿病。但是好多糖友對胰島素的認識卻不是那麼全面。今天中藥養生劉藥師就和大家說說胰島素的副作用。



1、疼痛


胰島素必須要注射使用,因此最容易被大家想到的副作用就是疼痛。其實由於胰島素針比其他注射針細小得多,所以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其疼痛感比其他藥物注射或疫苗接種輕微得多。當然,凡事都有萬一,假如出現疼痛特別明顯的情況,有可能是進針時碰到皮下神經所致,這時如果疼痛還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畢拔針;假如疼痛無法忍受,那您應該更換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言,胰島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小,且吸收穩定和注射方便。



2、低血糖


低血糖是注射胰島素經常會出現的情況,尤其在餐前和夜間,但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常比較輕,危害性較小,多數通過兩餐間或睡前加餐可預防或避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預防及應付低血糖的發生,有備方能無患。



3、脂肪墊


對於沒有注射過胰島素或剛剛注射胰島素的糖友來說,可能對脂肪墊這個詞很陌生。其實脂肪墊的形成,是由於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島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這種脂肪墊的存在,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脂肪墊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範措施非常簡單——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規律地更換注射部位即可。



4、胰島素抗體


胰島素屬於外源性藥物,進入體內一段時間後,機體會產生抗體。使胰島素活性下降影響療效,並導致胰島素用量逐漸增加。究其根源,可能與胰島素製劑中的某些雜質成分有關,解決辦法是換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製劑。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臨床應用的不管是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還是人胰島素類似物,已很少或幾乎不產生胰島素抗體。



5、體重增加


當使用胰島素使血糖正常後,人體的代謝紊亂得以糾正,人體能吸收到糖分能量,並促進脂肪、蛋白質的合成,所以就會慢慢胖起來。另外為了避免低血糖,一部分患者也會多吃些食物,在不知不覺中就增加了體重。



6、水腫


患者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後4~6日可能發生水腫,多見於面部,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在四肢等部位,這大概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稱為胰島素性水腫,這種水腫大多並不嚴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會在一個月內漸漸自行消退。



7、局部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島素後發現,注射部位局部皮膚會出現瘀青。其實這不止會在胰島素注射後出現,其他藥物注射也可能出現這一現象。原來,注射後局部瘀青並不是由藥物或胰島素引起的,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毛細血管損傷有關,一般這種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處理。為了防止局部瘀青,可以在注射後立即按壓注射部位幾秒鐘。



8、脂肪萎縮

脂肪萎縮臨床上較為少見,可分為先天性及獲得性兩種,注射胰島素導致的脂肪萎縮屬於後者。患者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可出現皮下脂肪萎縮,形成不易察覺的小凹陷,這種情況的真正成因還不十分清楚,但研究發現,使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製劑,並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可有效預防皮下脂肪萎縮。



9、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過敏反應者並不多見,這種反應與胰島素製劑中的雜質蛋白、患者個體差異以及免疫功能強弱有較大關係,癥狀大致上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面:局部過敏反應一般在注射後2~12小時發生,為注射部位局部出現的紅腫、瘙癢、水皰、硬結等,一般持續2小時後逐漸消退。為了預防出現局部過敏反應,應注意經常變換注射部位,注射胰島素時進針稍深一點,達到皮下組織。全身過敏反應可表現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腫、呼吸困難、哮喘,重者可發生休克,一般發生在停用胰島素數月後又恢復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對這類患者可採用脫敏療法。



10、皮膚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膚出現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島素注射絕不是主要和決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組織含糖量高,這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其次,不注意皮膚衛生、注射時不注意無菌操作,使得細菌更易於侵入機體;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復能力都較差,使得感染容易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控制血糖是預防感染的根本,注意個人衛生、注射時的無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範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島素一般不會引起感染。



以上就是胰島素治療的副作用。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使用胰島素治療前,每一位糖友都應該要了解其副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