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六朝詩極簡史:人生不滿百,何懷千歲憂

北齊 楊子華 《校書圖》局部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去。

歷史上的六朝很清晰,從曹魏建國到大隋統一,367年,分分合合,引無數英雄競出招。

可是說起六朝詩的才子們,時間線還要再往前面推一推……

公元146年,漢桓帝即位。

公元168年,漢桓帝卒,漢靈帝即位。

這個時候,東漢的政治和民生已經敗壞得一塌糊塗。

漢靈帝建寧三年的記載中有“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的可怖記錄。農村荒廢,城市騷亂,據說商人十倍於農夫,流浪者又十倍於商人,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奔走於沒有秩序的各種勢力間。

這樣的末世景象,已經有數十年時間。

但末世的泥濘中竟開出絕豔的奇葩。

在這最黑暗汙濁的世間,極其、極其有名的《古詩十九首》橫空出世了。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是詩史上的千古謎題。

沒有人知道寫這些詩的人是誰——能寫出這樣偉大作品的人,他不會無名,他不可能無名!

他和漢樂府那些佚名作者顯然不同。

這些詩不像佚名樂府們忽爾四言、忽爾雜言,忽爾三句半、忽爾超超超長篇,它們整齊劃一,通通五字一句,最短八句,最長二十句,蘊藉含蓄,深藏不露,對偶用典更是耍得不要太溜……

後世的人們費了很大的勁才彼此說服:《古詩十九首》,並非一人、一時之作,可能在東漢恆帝時代就開始寫了,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可能橫跨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它們也不止十九首。和蕭統同時代的鍾嶸曾經評論過那時候的古詩,他說至少有五十九首。

蕭統選了十九首。是因為除了這十九首再也挑不出來了嗎?

也許不是的,也許只因為,十九,恰是“一章”——這個古人歷法中的天之大數,表述了陰數之極和陽數之極,漢人說“十九”,原是說千年、萬年以至永遠。

這些古詩是“詩之精華,盡極於斯”,從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這大概是藏在標題後面,蕭統沒有明說的話。

而它,也確實當得起這樣暗綽綽的點讚。

寫《文心雕龍的》的劉勰說古詩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它不但是五言詩的巔峰,還是詩史上的轉捩點——從前的詩是“佚名”寫的,以後的詩是“文人”寫的。

從這組神秘的古詩開始,越來越多的文人們開始熱衷於寫詩,詩才漸漸成為一個文人的必殺技能。

最先斬露頭角的,是建安時代的文人們。

公元192年。

四月,司徒王允聯合呂布殺死董卓,董卓原來的部下——涼州眾將聯兵攻入長安,五月,長安城陷入兵亂,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夾在避難的人群裡逃往荊州,途中寫下《七哀詩》三首。

王 粲

【七哀詩三首 其一】 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這少年就是“建安七子”裡頂有才的王粲。

據說王粲小的時候,文藝界大咖蔡邕見過他一面,驚為奇才。後來王粲求見蔡邕,蔡邕丟下滿屋子的客人,跑去接這個小孩……可憾的是,他們人生的交集就止於這一年的長安之亂,王粲避難荊蠻,蔡邕死於獄中。

此後王粲客居荊州十餘年,一直得不到劉表的重用。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進攻荊州,劉表病卒,其子投降,王粲與曹操方有惺惺相遇的一段。後來曹操封了魏王,王粲也封了關內侯。

建安二十二年,深受魏王父子倚重的王粲病死,魏王世子召集王粲的生前好友,為他學驢叫送葬:“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我們學學驢叫,送他一程吧!”

這和王粲有非常交情的魏王世子,就是曹丕。

曹 丕

建安年間最有名氣的才子,除了七子,還有三曹——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曹丕留守鄴城。據說,曹丕的巔峰之作《燕歌行》就寫在此時。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氣象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本是樂府古題,和《齊謳行》、《吳趨行》類似,詠唱的是古燕國的故事——自古以來它就是戰區,荊軻刺秦王便是從燕南易水出發,可飲馬的長城窟也是在這一帶……那調子中的悲涼,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而烏桓,就在古燕國附近。曹操帶著愛子曹植南征北戰,把他這長子留在了鄴城。

是年曹丕二十一歲。他的《燕歌行》成為後世七言詩的模本。

十年後,他被立為世子。

又三年後,曹丕君臨天下,結束了早已有名無實的東漢王朝,成為魏文帝。曹魏王朝開始了。

那是公元220年。

曹丕的上位,來得極其不易。

他的弟弟曹植,才華高得令人心驚膽寒,而父親的偏愛也讓曹丕心灰意冷。

這對親生兄弟曾為世子之位爭鬥得死去活來,僚屬們紛紛站隊,雙方相互陷害,勢同水火。

最後,曹丕登上了惟一的王座,而曹植過上了受盡猜忌、“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日子。

公元228年,雍丘的刺骨寒風中,佇立著一個音容憔悴的男子。

曹 植

那是從雍丘徙封浚儀才一年的曹植,又被責令徙還雍丘了。據說,苦悶的曹植曾作琴瑟調歌,寫成《籲嗟篇》。

【籲嗟篇】 曹植

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飄颻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轉蓬”是遍地可見的野草,秋日乾枯後隨風飄揚,一點作不得主,曹植這幾年中身不由己地來回遷徙,雖身為王公貴族,卻與這微賤的轉蓬何其類似!

他良材美質,能文能武,這樣的失敗者對上位者來說是最大的威脅,而曹植,苟活於皇兄帝侄間,偏偏又不肯藏起來韜晦,他熱切地想要參政議政,“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長久的悵然絕望中,曹植終於抑鬱成疾。

公元232年,41歲的曹植英年早逝。至此,建安時代最負盛名的七子、三曹全部謝幕退場。

正始時代的竹林七賢登場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善作青白眼的阮籍。

阮 籍

曹植去世的這一年,阮籍二十三歲。

《世說新語》裡有許多關於阮籍的故事。服喪時大吃大喝的是他,醉眠在酒鋪美婦人足邊的是他,大醉60天逃避和司馬氏聯姻的也是他。

他最著名的軼事,是“哭”——一個大男人的哭為什麽能引無數後人競折腰呢?成人的世界裡這不是頂可恥的一個事嗎?

那得看誰哭。

據說阮籍常常駕著車亂走,"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

他哭,是心裡太絕望了!

年少之時,他曾在廣武城頭髮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壯言,成年以後他卻發現在司馬氏和曹氏的政權漩渦中他根本無路可走。他沉默了,不再有豪言壯志,佯狂詐醉中,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憋悶,斷斷續續寫成了隱晦曲折的組詩,那就是著名的《詠懷八十二首》。

【詠懷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算起來,漢末建安以來,阮籍是頭一個全力創作五言詩的詩人。“詠懷”這個獨立的主題從此成為詩人們的心頭好,後來左思、陶潛,直至陳子昂、李白的詩裡都可以找到阮籍的影子。

公元263年,阮籍帶著滿心的不情願替司馬昭寫完《勸進表》不久,便長辭人間,和他一起死亡的,是司馬昭重兵壓境下的西蜀。

公元265年,雄心勃勃的司馬氏在權力的巔峰又前進一步,司馬炎依樣畫葫蘆,逼魏元帝曹奐禪位,自己當上了晉武帝。

曹魏滅亡,晉朝開始了。

那是兵連禍結、朝不知夕的時代。但,那也是有左思、有陸機、有王羲之、有謝安、有陶淵明、有無數江左風流的時代。

公元272年。

一個叫左棻的女子因才名遠播被選入晉武帝的后宮,其娘家舉家遷居洛陽。十年後,一篇壯麗的辭賦刷爆了整個洛陽城。那是左棻的哥哥寫的——因為這篇《三都賦》,成語界從此有了“洛陽紙貴”這個詞。

他叫左思,字太衝。據說才極高而貌極醜。

左 思

左思醜到什麽程度呢?

《世說新語》裡記載:美男子潘嶽一出門就有無數的人堵著他讚歎圍觀,往他身上塞鮮花水果,左思有樣學樣地上街了,結果,大家圍著他謾罵追打,無數的爛柿子臭雞蛋砸將上來,左思逃回家,“形容委頓”。

因為醜,父親逢人就說自己這孩子好像智力有點問題;因為醜,陸機嘲笑他“這人也想寫賦?那白瞎的紙還不如給我蓋酒壇子得了”……

在魏晉這樣一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左思實在是不容易啊。好在,他還可以用才華怒刷存在感。

【詠史】 左思

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寫賦,他“紙貴洛陽”;寫詩,他“古今難比”;據說琴曲《招隱》和《山中思友人》也是他作的……如此才華,他自然覺得可以"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了!可惜他忘記了自己的出身。

從曹魏時代開始推行的“九品中正製”,在西晉時代仍然堅不可摧,朝廷舉拔賢良,唯問中正,像陸機那樣的“世胄”才能“躡高位”,像左思這樣的寒門“英俊”,逃不了“沉下僚”的命運啊!

可是命運的安排又何其狡黠。數年以後,陸機和左思將在同一年殞命。

他們都有著耀眼的才華。他們的才華都曾讓整個京都為之瘋狂。

公元280年,三國中支撐最久的孫吳被晉所滅。孫吳的才子猛將們入晉為官。

公元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時稱“二陸入洛,三張減價”。

陸 機

陸機身世高貴,是孫吳丞相陸遜的孫子,孫吳滅亡後他做了晉朝的官,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會打仗,能寫詩,書法也是一流——他的《平複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他還有個同樣有名的弟弟陸雲,兄弟合稱“二陸”,世人望之皆似神仙中人。

七百多年後,北宋也有一對著名的才子兄弟,哥哥蘇軾曾寫道:“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與蘇大哥的“明月幾時有”相輝映,陸大哥也曾寫有“明月何皎皎”:

【擬明月何皎皎】 陸機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遊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這詩,多麽高華皎潔!若不是太早殞命,二陸的神仙往事還可以留下更多、更多。

可惜,陸機卷進了“八王之亂”,太安二年,他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大敗於七裡澗,最終被小人讒害,在軍中被就地處死,陸雲隨後遇害,陸家被夷三族。

據說陸機死的時候,有那麽著名的一歎:“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他不但再聽不到華亭鶴唳,也再不能嘗到“未下鹽豉”的“千里蓴羹”。

宿命乎?時運乎?

和陸機同時,有一個他的老鄉,因為顧念著“未下鹽豉”的“千里蓴羹”,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千古留名。

陸機這個老鄉,叫張翰。

張 翰

張翰也出自高門大族,他是留侯張良的後裔,父親是孫吳大鴻臚張儼。天紀四年孫吳滅亡,他和陸機一樣遠赴洛陽,做了晉朝的官。

只是,亡國之痛始終在張翰的心底盤旋。

公元302年秋天,已經做到齊王東曹掾的張翰,忽然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氣象這麽好,我要回蘇州吃鱸魚膾、喝蓴菜羹去!

【思吳江歌】 張翰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他說走就走,揮揮衣袖就回了江南。不久以後,齊王兵敗,張翰竟因此撿得性命。

《世說新語》裡有一段繪聲繪色的馬後炮描述: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

張翰未必是個純吃貨,也未必提前猜到了齊王要打敗仗——他其實更像心裡藏了很多事的阮籍,也恃才放蕩,也佯狂避禍,他是"江東步兵",是個善於保身的聰明人。

張翰生於吳郡吳縣,陸機生於吳郡橫山。他們都是蘇州人。

江左風流的大幕拉開了。

公元318年。

晉室臣民的惟一希望——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登基為晉元帝。始終追隨支持他的,是琅琊王氏。

王衍、王戎、王導、王羲之、王獻之這些閃耀的名字,全部出自琅琊王氏。

但王家子弟縱然有著“風流千古”的無上才華和“王與馬共天下”的無上權勢,竟也有難言的隱痛。

公元373年,新安公主纏著太后和皇帝,定要嫁給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對,就是那個與他老子齊名並稱“二王”的子敬。

王 獻 之

那時候,王獻之已有了他摯愛的妻子郗道茂。他不明白這樣的“殊榮”如何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他謝絕,無效;抗議,無效;接著故意拿艾草燒殘雙足,落下終生的殘疾,仍然無效……他被迫休妻別娶。

很久以後,他納了一位年少的女子桃葉為妾。他很寵愛桃葉,親自迎送她到渡口,因此留下那著名的《桃葉歌》。

【桃葉歌】 王獻之

桃葉複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待櫓。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據說,桃葉長得像他的前妻。

明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

他一生都放不下這件事。

他有時候給她寫信,無頭,無尾,沒有落款,不寫是寄給誰的,大概也從來沒有寄出去過,他在信裡寫:“我原希望和你白頭偕老,哪想到竟會有這種事!……直到我死了,才能忘了你。”

王獻之死的時候,四十三歲。旁人問他心裡還有什麽放不下的,他說:"不覺有余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這句話,讓人長歎息。

問世間,情為何物。

自古而今,無分男女,癡情人原是一樣的苦。

那時還有一個叫子夜的女子,也傳下一個哀婉的故事。

子 夜 歌

據說,子夜是太元時人,有才而多愁,被迫與愛人分離後,寫了一組極其傷感的《子夜歌》。

【子夜歌】 子夜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

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

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

宿昔不梳頭,絲發披兩肩。

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

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

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

攬裙未結帶,約眉出前窗。

羅裳易飄颺,小開罵春風。

夜長不得眠,轉側聽更鼓。

無故歡相逢,使儂肝腸苦。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

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

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宋書 樂志》裡說:這歌極其哀苦,不但感動人,也感動鬼,東晉豪門往往夜半有鬼唱這歌……

晉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豫章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

《子夜歌》有四十二首(這裡選了十首),鄭振鐸說“《子夜歌》沒有一首不圓瑩若明珠”,真是如此!

後來,《子夜歌》衍生出《子夜四時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都是從這裡來的。《子夜歌》慣用“郎”、“歡”、“儂”,後來被稱為吳歌格或子夜體,鮑照、謝靈運、李白都被其深深影響。

後人考證說,這大概是公元376年至公元379年的事,那是晉太元中,是“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年代,是陶淵明尋桃源不遇的年代。

那時候,他還沒有唱響歸去來辭。

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掛印回家種田去了。

陶 淵 明

陶淵明有個曾祖父,叫陶侃,陶侃是西晉末年很有名的流民領袖,和聞雞起舞的祖逖齊名。

陶淵明的外祖父,叫孟嘉,留下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孟嘉落帽。後來陶淵明也有了自己的傳說——隱居,喝酒,種豆,看菊花。

【歸園田居 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隱居種豆之前,他時隱時仕。

他做過祭酒,辭職;做過入伍,辭職;做過縣令,又辭職……在桓玄、劉牢之、劉敬宣、劉裕之間兜兜轉轉十餘年。

他任性嗎?也許,和蓴鱸歸客張翰一樣,他是早已瞥見了先機。

從二十九歲到四十一歲,十二年中,他周旋在桓玄、劉裕這些人之間。

桓玄做了皇帝,劉裕也做了皇帝。

而陶淵明居然做官,辭職,又做官,又辭職,任性地反反覆覆,最後全身而退。

須知那是東晉末期啊——朋黨交織,情勢險惡,血雨腥風隨時欲來。

公元419年,劉裕被封為宋王。

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晉朝結束,劉宋開始。

公元421年,劉裕派張諱向零陵王進毒酒,零陵王不肯飲,張諱自己喝了。劉裕繼續派兵士殺零陵王,零陵王終被悶殺。

明 仇英 《桃花源圖》局部

陶淵明沉默地寫下《桃花源詩並記》。歷史,正式進入宋齊梁陳更替的南朝。

公元422年,劉裕病逝,年僅十七歲的長子劉義符繼位為少帝,權力掌握在傅亮、檀道濟等顧命大臣的手上,謝靈運被排擠外放,赴永嘉任太守。

謝 靈 運

從此,官場上少了一個勞形案牘的苦主,山水間多了一個靈性十足的詩人。

謝靈運甚至發明了一種登山用的謝公屐,屐底有活動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便於走山路。

他穿著這種謝公屐,仗著他陳郡謝家用不完的家產,沒完沒了地到處翻山越嶺……

這已是曹植死去一百多年以後。謝靈運如是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我猜,獨得天下一鬥才、帶著幾百人爬山富遊的謝靈運,心裡也許是孤獨的。他的樂土,在廟堂之內,不在山水之間。可是那廟堂,卻可望不可即!

【歲暮】 謝靈運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憤憤不平的謝靈運,在自負、傲慢、任性、結仇、抑鬱中煎熬而不自知。

他更不知道,王謝世家的榮耀已隨著門閥制度的衰敗被雨打風吹去,“寒人掌機要”的變革正席卷而來。皇帝對高門大族的青眼眷顧,已是一天更比一天少。

元嘉十年,謝靈運第二次被仇家舉報造反,再不能容忍的宋文帝下令逮捕他並就地正法。

池塘依然生春草,世間再沒有了康樂公。高門依然是貴族,可惜寒門出身的皇帝心裡已有了別的想法。

當然,也有那麽一些偶然的例外。

公元426年,武興侯范弘之的繼子范曄出任荊州別駕從事史,在邊境小長安一帶任職。

有人說,陸凱的折梅寄北就是寄給他的。

陸 凱

這事被記在盛弘之的《荊州記》裡:

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兼贈詩。

就是下面這首。

【贈范曄】 陸凱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樣一首普通的詩,學者們卻吵吵了1600年。

三國時有陸凱,劉宋時有范曄,偏偏二人相距上百年,至於同時代都有名的陸凱和范曄?找不著啊……怎麽也搞不清這到底是三國時寫的,還是劉宋時寫的。

不過,從詩本身來看,它清麗圓熟,平仄合律,說它產生在南朝,要比產生在三國更站得住腳吧。

在南朝劉宋末年,詩人們已經開始有意無意地去關注詩律。像范曄這般“善彈琵琶,能為新聲”的,就在給子侄的信裡提到寫詩要“別宮商,識清濁”,能和范曄結交的陸凱,大概也擅精此道。

范曄於元嘉二十二年,與謝靈運一樣,因為謀反罪被殺。但折梅寄遠的話題,卻從此流傳於文人士子間。

以後秦觀寫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王十朋寫過“手折梅花寄,人逢驛使堪”;舒亶寫過“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據說,同在荊州的一首民間曲可能更直接受到了這首詩的影響。曲子一開頭,思念情郎的姑娘就向江北寄出了一枝梅。

西 洲 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曾經聲遏凌雲的樂府曲自魏晉以來,已逐漸失聲,但並未消亡。

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把這首《西洲曲》收在“雜曲歌辭”裡,認為是古辭,《玉台新詠》認為是江淹寫的,明清人編古詩選本,認為它可能是梁武帝蕭衍寫的……

更為神奇的是,《西洲曲》到底講了些啥,沒人能鬧明白,研究者甚至稱它是南朝文學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它講的是一個和西洲有關的故事,但是時間、地點、人物?統統影影綽綽,晦暗不明……

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地位——《西洲曲》歷來被公認為是南朝樂府最精致圓熟的代表,“清辭俊語,連翩不絕”。

南朝的民歌精致圓熟,北朝的民歌也在生生不息著。比如,《木蘭辭》。

那時候,南朝經歷著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亦經歷著輪番的征戰殺伐。在這樣的殺伐中,民女木蘭代父從軍了。

木 蘭 辭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最早著錄於南朝陳釋智《古今樂錄》,可見,最晚在陳之前它就出現了。

據說,征戰的雙方,當是北朝的北魏和柔然。

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曾與北魏、東魏、北齊多次交戰,最主要的戰場,便是黑山、燕然山一帶。這也是《木蘭詩》的主要戰場。

回到南朝。“寒人掌機要”的變革中,像鮑照、江淹這樣的寒門庶族終於得脫穎而出。

公元439年。鮑照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因“辭章之美”被拔擢為國侍郎,秋天,鮑照奔赴江州,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鮑 照

這年,鮑照方才二十六歲。

要知道,宋文帝曾下詔寒門子弟“限年三十而仕郡縣”,二十六歲的鮑照卻破例在三十歲以前當上了臨川王的國侍郎,可見其才——當然,他跟的臨川王是誰啊,那可是編《世說新語》的總掌櫃啊。

鮑照入仕後,頗受重視,他與王謝世家的王僧達、王僧綽、謝莊都來往密切,詩酒唱和,又在宋孝武帝時歷任海虞令、太學博士、秣陵吏等。

但鮑照心志高遠,對於始終徘徊在九品位置上,心有不甘。他反覆辭職,又在《梅花落》裡自憐“念爾零落逐寒風”,在《擬行路難》歎息“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擬行路難之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複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據說,這組《擬行路難十八首》寫在元嘉三十年鮑照四十歲時。彼時,他入仕已十餘年,卻始終還在九品的位置上踏步,其中的心灰意冷、自我放逐,令人心酸。

十年後,臨海王劉子頊起兵反明帝,事敗,身為劉子頊幕僚的鮑照死於亂軍中。但他那飄忽的影子到盛唐猶未散,被李白借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行路難,對於古今才子,原是一樣。

鮑照有個小五歲的妹妹叫鮑令暉,和他一樣驚才絕豔。

鮑 令 暉

鮑照奔赴江州沒多久,給妹妹鮑令暉寫過一封信,即名篇《登大雷岸與妹書》,這信雖不詰屈驁牙,卻也文采典雅,那時候他二十六歲,鮑令暉二十一歲,居然看懂了,後人因此感歎說:南朝女子像鮑令暉這樣有學力的不多。

和哥哥一樣,鮑令暉也擅長擬樂府。

【擬客從遠方來】 鮑令暉

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

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

願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

鮑令暉的才名甚至傳到皇帝耳中。

鮑照曾經這樣回答孝武帝:我自然比左太衝差遠了,可我妹妹稍微比左棻遜色一點吧——這當然是謙遜的場面話,裡面的意思不言而喻:我們兄妹,當然是可以比得上左太衝兄妹的。

要知道左棻當年,就是因為才名極盛才被選入宮的,這樣的自信,也真是實力寵妹了。

可惜鮑令暉去世極早,據推測三十七歲時就去世了。如此的筆力才情,如果多活上四五十年,也許會是比李清照更為出名的傳世才女吧!

和鮑照一樣起於寒門庶族的還有江淹。

公元474年,31歲的江淹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令,一貶就是三年。

江 淹

在吳興,江淹寫下了他幾乎所有的巔峰之作——《恨賦》、《別賦》以及其它更多華美的篇章。

【古離別】 江淹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

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

送君如昨日,簷前露已團。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裡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

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

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

不可思議的是,江淹的井噴式創作自離開吳興,就停止了……

後人對於這個事情,有非常神奇的理解。

據說,江淹晚年夢見張協來找他:“以前放了一匹錦在你這兒,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便遞過幾尺殘錦,張一看大怒,說:“好好一匹錦,怎麽就剩這麽點了!”回頭看到丘遲在旁邊,便道:“這點錦也沒什麽用了,全給了你吧!”

於是千年之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吟詠猶在,而江淹呢,濃墨重彩地留下一個才盡的背影。

他的文學才盡了,他的治世才能卻開動了。

公元477年,蕭道成發動兵變,把江淹從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入伍事,兩年後蕭道成稱帝,建南齊王朝,江淹亦從此平步青雲,晚年封醴陵侯,寒門出貴子,從此不再是傳說。

江淹從文學青年妥妥地轉型成為政治家的時候,他的師父,華陽居士陶弘景卻拒絕了高官厚祿,回到山中做了道士。

公元492年,陶弘景辭官赴句曲山隱居,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十餘年、與白雲為鄰的修行生涯。

陶 弘 景

陶弘景辭歸後,齊高帝蕭道成覺得可惜,再三下詔勸其出山,詔書裡問他:"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麽東西那麽吸引著你啊?"他就寫了一首詩回答。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蕭道成不明白,他能給的,陶弘景不要,陶弘景要的,他給不起。

陶弘景要做神仙。

他的一生很具神叨叨的傳奇性。

他四五歲就用荻乾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五十歲致力於煉丹,煉了二十年……他對葛洪的神仙之說深信不疑,世間的功名利祿,哪裡能比得上得道成仙來得誘人呢?

故此齊高帝喊他出山,他不肯,梁武帝喊他出山,他也不肯。

他不肯再在紅塵中打滾,而多少人,仍然在紅塵中執迷。在陶弘景身後,蕭氏皇族可怕的皇權相爭正卷地而來。

公元493年一個秋夜,荊州往建康的路上,一個匆匆趕路的青年人勒馬駐足,面對長江徘徊躑躅。他不知道,他即將卷進一場刀光血影的大殺戮中。

謝 朓

那是謝朓,陳郡謝家的又一個才子。

此前兩年,他本不在京都,他跟隨隨王蕭子隆在荊州西王府。隨王愛他的才,常常與他徹夜長談,這樣的愛重終於引起了小人的忌妒和密報,於是齊武帝下令讓他還都。

謝朓辭別西王府同僚,無可奈何地回了京都。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謝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

風雲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

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他不知道京都有什麽在等著他。

更不知道,荊州也好,建康也好,都和這新林一樣,只是他路過的地方。兩年後,他將出任宣城太守,而宣城,會將他的名字永遠刻在塵世間。

謝朓回到京都的這一年,齊武帝病死,長孫蕭昭業繼位,政權由侍中蕭鸞和竟陵王蕭子良代掌。不久,蕭子良被逼死,蕭昭業被廢,蕭昭文上位,諸王子被殺,最後蕭昭文也被廢殺!蕭鸞踩著鮮血登上了帝位。

蕭鸞的近臣、出身名門的謝朓驚呆了。正好,他被排擠,遂出任宣州太守。

在遠離殺戮和皇權爭奪的宣城,他安靜地寫出了一生最多最好的山水詩。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江海雖未從,山林於此始。”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

從此,後世提起他,不會隻說他是陳郡謝氏的子孫、才子謝靈運的族人、劉宋公主的愛子、明帝蕭鸞的重臣、范雲沈約的詩友,他們會說,謝朓,那是南朝詩人的冠冕,是李太白一生低首祟拜的人。

可惜這樣的日子沒有多久。

公元499年,謝朓又一次卷進皇權爭奪中,他被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於獄中。

他的家族裡,族叔謝靈運死於謀反罪,舅公范曄也死於謀反罪,憂懼與傷痛是否始終在他心裡揮之不去?如今,他終於帶著這趕不走的憂懼永別世間,永別曾與他一起聯詩賦句的詩友們。

那時候,竟陵八友裡,除了竟陵王蕭子良和謝眺死於皇權的爭奪,還有蕭衍、范雲、沈約等六人在世。

公元502年,范雲、沈約擁立蕭衍稱帝 ,蕭梁取代了南齊。

范 雲

范雲他哥哥是范縝,寫《神滅論》的那個,曾經說過以下一段著名的話:“人生哪有因果前定,人之初如同樹上的花隨風飄落,有的落在華美的茵席上,有的落在汙泥坑裡,都是偶然罷了”。

范雲必定是落在書桌上的那一瓣。他八歲時就能寫詩,稍長就擅長寫文章,成年後與沈約、謝脁、何遜這些頂兒尖兒的人結為摯交,後來逐漸成為文壇領袖(那大概是因為謝朓死得太早)。

鍾嶸的《詩品》裡說他的句子“清便宛轉”,已隱隱有了唐詩的風度。

【別詩二首其一 范雲】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在范雲推著蕭衍改朝換代的同時,詩也更新換代了。極力推動詩更新換代的人,是范雲的好朋友,沈約。

沈 約

沈約,曾在江淹才盡之後,謝朓崛起之前,獨領風騷。謝朓死後,一向愛重他的沈約,寫下《傷謝朓》一詩。

【懷舊詩傷謝朓】 沈約

吏部信才傑,文峰振奇響。

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

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

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

這詩,是永明體的標準格式。沈約和謝朓,都是永明體的領軍人物。

永明體要求寫詩的時候,明辨平上去入四聲。

梁武帝曾問什麽是平上去入四聲?得到的回復是“天子聖哲”這四個字就分別念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梁武帝估計有點懵。但更懵的還在後面。

在四聲的基礎上,醉心音律的沈約又提出,寫詩的時候,不可以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毛病。同時,又要求對仗工整,體裁短小。

那便是格律詩的初始,是從"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格律嚴謹的"近體詩"最後在唐朝成熟,從那以後,五七絕、五七律的寫法一直用到現在。

但彼時,在謝朓、范雲、沈約相繼過世以後,永明體並沒有一帆風順地向唐朝的近體詩發展而去,南朝的詩壇,曾一度廖落,直到又一名天才來到這世間。

公元513年,沈約病逝。

同年,庾信出生。

庾 信

瘐信是十五歲就入宮為太子講讀的神童,"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 的翩翩公子,少年時與徐陵齊名,寫的宮體詩漂亮精致,並稱“徐瘐體”。

但老天,注定不讓庾信成為平凡的宮體詩人。

如何捶打他呢?讓他的身,飽嘗北方的凜冽寒冷,讓他的心,飽嘗家國分離的苦。

公元548年,侯景之亂暴發。庾信逃到江陵。

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餓死於台城。

公元552年,梁元帝蕭繹在江陵即位。

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從江陵出發,出使西魏,才到長安,就聽說江陵被西魏攻克,梁元帝被殺,他被迫留在長安。

公元557年,在輪流扶持了幾個梁朝皇帝後,陳霸先接受梁敬帝的禪讓,登上帝位,改國號為陳。而在北方,宇文覺也廢西魏皇帝自立,改國號為北周。

西魏成了北周,梁朝成了陳朝。原來羈留於西魏的梁臣紛紛被允許回國,但庾信因為文才太好,北周不肯還給陳朝……無可奈何的庾信,只能寫下《擬詠懷二十七首》排遣心中的抑鬱。

【擬詠懷二十七首其十】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節出陽關。

李陵從此去,荊卿不複還。

故人形影滅,音書兩俱絕。

遙看塞北雲,懸想關山雪。

遊子河梁上,應將蘇武別。

此後的三十年,庾信被迫長留北國,富貴榮華中,身仕敵國的羞恥、有家難歸的痛楚,讓他不堪,但他的詩風,卻一洗他從前的綺麗,變得豪闊蒼涼起來。

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這賦,就是《哀江南賦》。據陳寅恪考證,《哀江南賦》是庾信的暮年之作,寫於他六十六歲時。

公元581年,庾信在歸鄉無望的蕭瑟中老死北周,時年六十九 。就在這同一年,北周覆亡。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楊堅登上帝位,改國號為隋。

公元589年,楊堅南下滅陳,統一中國。

自東漢以來,三百六十年的大分裂終於結束了。

但隋朝僅僅維持了三十八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隋煬帝死,隋恭帝楊侑將帝位禪讓給大將李淵。大隋的光耀,消亡於世間。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

這是大隋那著名的亡國之君楊廣寫的《春江花月夜》。但你瞧,這樣的風華絕代,這樣的闊大精妙,是多麽熟悉的感覺。

那是大唐,後世人心中永遠的盛世,正踏著春江潮水,緩步而來。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備注:

《古詩十九首》共十九首,每首都非常好,本文因篇幅所限,隻列一首作示例。

此處觀點參考自《古詩何以十九首》(辛德勇)

據今人傅璿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此外,今人薑亮夫認為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

左思詩“古今難比”是謝靈運的評語。

《桃葉歌》歌有不同版本,本文選自《玉台新詠》。

《贈范曄詩》是詩史上又一懸題,學界至今無定論,本文在檢索多篇論文後,傾向《陸凱贈范曄詩本事旁證及折梅母題》(曹旭 嚴維哲著)中的觀點。

古代的平上去入四聲,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現代國語裡的平(第一聲或第二聲)、上(第三聲)、去(第四聲),比如天子聖哲,分別是第一聲、第三聲、第四聲、第二聲。國語裡沒有保留入聲,古代入聲字,國語裡念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都有可能。

本文參考來源有《漢魏六朝詩鑒賞詞典》(吳小如等撰寫)、相關人物年譜、相關人物百度百科、相關人物研究論文等。

本文由菊齋授權,轉載請聯繫菊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