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否?知否?家長裡短裡看古典中國家族的女性與婚姻

前不久,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迎來了大結局。該劇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

電視劇圍繞著幾個大家族嫡系與庶系兩派之間的爭鬥展開,它呈現出的“家庭主義”或者說是家族意識,我們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共鳴。

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是毫無疑問的。你感受出來了嗎?

18世紀以來在西歐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是所謂“歐洲婚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女性通常在20歲到25歲才步入婚姻,甚至有些女性終身未婚。相比較而言,中國女性結婚的年齡普遍要早得多。在家庭主義體系提供的結構性支撐下,中國的年輕人甚至在沒有獲得經濟獨立時就可以結婚。在歐洲婚姻模式下,年輕人在結婚前通常需要先經濟獨立,這甚至意味著他們需要等到父母退休或故去才能結婚。不過,從列寧格勒到的裡雅斯特這條線以東的區域中的很多社會都遵循著“中國婚姻模式”,年輕人很早就步入婚姻,只有日本較為接近“歐洲婚姻模式”。

當一個女孩長到17歲左右,她就做好準備迎接結婚這個人生轉折了。雖然這件事對她來說非常重要,但她自己的意見,包括她未來丈夫的意見卻從來不會被問及。在中國,婚姻被看作是整個家庭的事情?婚姻由家庭來決定,結婚也是為了家庭。對於新郎的家庭來說,締結一樁婚姻的主要目的就是找一個能給家庭傳宗接代的女性,如果她能夠適應新家並適合持家就更好了。如果某家娶了一個又懶脾氣又壞的女人,那簡直就是對這個家的詛咒;如果這個女人身體不好,就會成為婆家的負擔;如果這個女人太有吸引力,就有可能發生私通事件,從而使婆家蒙羞。

在締結一樁婚姻時,婆家也會將新娘家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考慮在內。新娘的家庭地位最好比較高,但又不要太高。《禮記》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所有的家庭都會意識到,有利的婚姻能夠提升家庭的聲譽,並且能帶來無法計量的經濟和政治好處。如果新娘的家庭地位太低,那麽婆家可能就得在招待她娘家人時感到很別扭,也會很費錢,而且婆家也會經常面臨娘家借債和請求幫忙的麻煩。因此,父母在張羅兒子婚姻的時候,兒子是否喜歡要嫁給他的女人,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電視劇《知否》中,齊衡從小和盛家兄妹一起在莊學究處學習,對女主盛明蘭漸生情愫,但兩人最終因身份差距過大,還沒開始就已結束。

女孩的家庭也會考慮自身是否能因女孩嫁給一個有前景的丈夫並因此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受益。然而,畢竟女孩是嫁到別人家去,所以女孩的家庭在受這場婚姻影響的程度上要遠遠低於她將要嫁去的家庭,因此女孩父母也會相對較多地考慮女孩未來的幸福。比如,將來要與她共同持家的婆婆是否寬容?她要嫁的男人是否能乾?是否大手大腳?她丈夫或公公是否賭博或嫖妓?

顧廷燁並不是盛老太太替明蘭物色最佳孫女婿人選。

與締結婚姻過程中所有需要討價還價的事情一樣,彩禮和嫁妝的數量也是一個敏感的事情,需要媒人從中周旋。理想的狀態是,未來的新郎和新娘之間彼此並不認識,在入洞房之前甚至從未見過對方,反過來,如果兩個人婚前就對彼此有感情,則非常容易引起爭議。如果年輕人有權利選擇伴侶,他們就會容易受到感情、外貌或性吸引力等因素的影響,如此上述這些“短暫的”和“不重要的”因素就會凌駕於家庭需求和幸福之上。當一樁婚姻被妥當地安排好了之後,新娘在來到婆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被正式地帶到公婆和家庭其他長輩面前,然後才被送入洞房,而這個時候她才會見到她的丈夫。

對新郎來說,結婚之後他的生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他仍舊生活在他的原生家庭和熟悉的環境裡,他甚至很明確地知道他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對新娘來說,婚後初期確實是她生命中最痛苦的一段時期,她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裡脫離出來,置身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當中,對接下來的日子乃至長久的未來會發生什麽全然不知。

婚姻絕非是為了增進一對新人的感情和幸福程度,相反,卻是為了實現家庭目標,即生育男性繼承人給整個家庭傳宗接代,生育女孩以分擔家務並在將來她的公婆年邁時提供照顧。夫妻之間如果有感情,那麽他們就會將自己的打算和幸福凌駕於家庭目標之上,這也會減弱婆婆對兒子的掌控,有時甚至促使年輕的夫婦想分家單過。因此,新婚夫婦之間的感情,被認為對整個家庭的團結和壯大具有破壞性,而非建設性。

在新娘的新生活當中,婆婆比起她的丈夫還要重要。兩個女人通過這樁婚姻建立了一種緊密和長久的聯繫,她們一起做飯,一起收拾家,一起下地乾活,一起縫縫補補。在這對關係當中,婆婆佔據著支配地位,新媳婦很難滿足這位年長女性的“嚴格”要求。實際上,婆婆通常會以容忍和友好的態度來開啟她與兒媳的關係,但是年輕的兒媳對於乾家務活相對生疏,畢竟她在自己父母家裡學到的與在新家裡學到的不太一樣。另外,兒媳對於婆婆繼續掌控她的兒子也具有潛在的威脅——關於這一點,當我們接下來討論“子宮家庭”時會更為明顯?這也是為什麽兩個女人之間很快就會出現裂痕的重要心理和實際因素。

或早或晚,兩個女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和衝突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相對於兒媳的謙恭,婆婆總是顯得霸道、專橫和殘忍。相應地,一個女人剛結婚的第一年通常也是她一生當中最為緊張的一年。如果她遭到婆婆的打罵或者虐待,她是無人可以求助的,她的丈夫和公公都不願意摻和進來。她可能會跟自己的娘家父母抱怨,但人們認為婆媳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這種矛盾反而是不正常的和令人覺得奇怪的,所以兒媳偶爾挨打被認為是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她的父母通常也不願意介入。

絕大多數新媳婦都會覺得自己的新生活無法忍受,但是想要逃脫卻沒那麽容易。一個女人想要逃回自己娘家或長期待在娘家是不可能的,因為她已不再屬於娘家,她的父母也會把她看成是負擔,並且認為這樣會讓他們很尷尬。理論上,她是可以離婚的,但實際上離婚是被嚴格禁止的,除非她再婚,否則她將無法維持生計。而且,那些可能接受“二手貨”的單身漢通常都很窮困,畢竟他們都是因為支付不起彩禮才沒結婚的。在這種情況下,離了婚的女人如果年輕漂亮,就很有可能淪落為妓女。

一個新娘子從緊張和不愉快的氛圍中解脫出來的時機通常是她第一個孩子出世的時候。她希望這個孩子是個男孩,不過即使是個女孩,也至少證明了她有生育能力,能給這個家庭生育男孩傳宗接代。其實,她在沒有生第一個孩子之前,一直就沒有被當作是這個家庭的真正成員。現在,她成功地在這個家庭裡佔據了一個位置,並且相對有所保障了。

不過,她不可能像她丈夫那樣受到這個家庭的認可。在她丈夫看來,這個家庭是一個由他們所能追溯的祖先到無限延續下去的血脈所組成的封閉世系,他自己才是這個家庭穩固的和不可或缺的成員,是他之前的家族掌管者的繼承者和受益者,他因此也要負責延續家族世系,並負責掌管家庭榮譽、積累財產。

在年輕的媳婦看來,家庭的概念卻有所不同。從童年開始,她就明白自己並不是原生家庭的真正成員,而是“屬於另一個家庭”。實際上,如果她在結婚之前死去,她的父母就會面臨一個不知如何安放她靈魂的尷尬局面。按照傳統,她不屬於任何家庭,她的牌位也不能放在她原生家庭的祭台上。

在結婚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剛嫁過來的女人總是會覺得自己不屬於丈夫的家,總覺得丈夫的家人對她持懷疑態度甚至可能懷有敵意。另外,她怎麽也感覺不到與丈夫家族祖先的情感聯繫,因此她總是感到很孤立,至少在最初階段是這樣的。

年輕的媳婦只有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才能找到對這個新家的歸屬感,但這只限於她對由母子構成的家庭的認知,也就是說,她對家庭的概念是“子宮家庭”,這與她丈夫對家庭的認知全然不同,後者是一種“姓氏家族” 的概念,即這個家庭包括這一姓氏有血緣關係的所有成員。女人的“子宮家庭”將在她兒子把兒媳娶進門並生兒肓女之後得到擴展。不過,兒媳的到來卻給“子宮家庭”帶來了新的矛盾,因為兒媳的存在至少對婆婆繼續掌控自己的兒子帶來了挑戰,婆婆的安全感因此受到威脅。這也是中國婆婆強烈反對兒子戀愛結婚的原因——一切基於愛情的婚姻並不利於“子宮家庭”的擴展,相反都會使其面臨解體的危險。

在女人眼裡,她的丈夫與她眼中的子宮家庭之間的聯繫也是不穩定的。有人說,“父親固然很重要,但他並不是這個家庭天然的成員,有時候他甚至是子宮家庭的敵人”。 比如,如果這個丈夫繼續被他母親所掌控,那麽他對自己妻子所建立的子宮家庭的支持力度就很小。此外,因為丈夫更加珍視整個姓氏家族,所以他可能會為姓氏家族的排場消耗很多財產,或為某位經濟困難的兄弟提供經濟支持。這種因姓氏家族而產生的花銷,對認為財產隻屬於子宮家庭的女人來說就是浪費。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女人關於子宮家庭的概念也會逐漸轉變,最後與她丈夫的父系家族的概念統一起來。這個時候,她和丈夫才真正地形成了共同利益並且建立了共同的感情。在婆婆去世後,她開始成為這個家庭的掌事人,在家裡的地位也非常穩固,由此她也建立了對這個家以及鄰裡和所在村落的無比熟悉的感覺。她不再是一個心懷恐懼的外人,而是這個家庭的女性家長,也許已經也有了她可以折磨的兒媳。

文章摘自《家族、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內容有刪減。

中央帝國社會學密碼

☆這是一本可稱之為“中央帝國社會學密碼”的書,以長時段、全球史視角重審近世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巨變,打破陳見,重塑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

☆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弟子、著名漢學家易勞逸重新審視中國近世史的力作

☆著名歷史學家羅威廉、范力沛、琳達?庫克?約翰遜等實力推薦

☆《歷史》《歷史學家》《亞洲》《經濟史學刊》等媒體推薦好書

書名:《家族、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精裝)

作者:[美] 易勞逸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定價:69.80元

本書突破以往西方學界強調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範式,從全球史的視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個世紀中國社會在經濟基礎、社會形態和精神信仰層面的巨變,呈現了該領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紀以降中國社會變革的權威著作。

明清以來,中國社會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反過來又模塑了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作者運用大量史料,對中國社會複雜且深刻的變遷予以清晰的闡釋,探討了人口變化趨勢、階級結構變化,小農經濟、商品貿易和製造業與信仰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

對於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一直以來備受爭論的問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李約瑟關於中國科技停滯的思考,以及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對話。

此外,作者還描繪了他對於中國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勞和懶散、進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這些自相矛盾的國民性,與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對話。

海量文化傳媒出品 微信號:hlwc2010

兼顧廣度與深度,融合技術與藝術,編創和傳播優秀作品

在喧囂的塵世,交融書寫者和閱讀者寧靜的心靈天堂

未經授權 | 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