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屢屢過億,史上最高捐贈刷屏,985高校把錢花哪兒了

文/俞楊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校友的捐贈,是經費多元化的有益措施。

“億元級”“史上最高”,最近985高校校友巨額捐贈頻頻刷屏。剛過百年校慶的廈大收到多筆億元以上捐贈,天津大學校友3.13億元捐贈成校史最大額,北大收到校友一筆捐贈高達10億元。

能籌錢還得會用錢,那麽這些巨額的校友捐贈,用在了哪裡?誰來保管呢?

屢創新高

中國大學校友能給母校捐贈多少錢?“億元級”捐贈如今屢見不鮮

廈門大學剛度過百年校慶,億元以上的校友捐贈就收到不止一筆。據《廈門日報》報導,4月5日廈大校方舉行捐贈儀式,廈大1986級會計系校友朱益民、徐華東捐款1億元;廈大1999級企業管理系校友許華芳捐款1億元;廈大2002級EMBA校友蘇慶燦捐款1億元……

數額單筆過億,校友捐贈金額的最高紀錄,也在被不斷刷新

4月13日,天津大學1993級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校友林松華向母校捐贈3.13億元,成為天津大學史上最大額度的公益捐贈。

就在上月,北大校友、中公教育集團創始人李永新向北大捐資10億元,這是北大建校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校友捐贈。

而在前年,清華大學校友、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向母校捐贈10億元,創2019年中國大學校友單筆捐贈最高紀錄。

國內高校中,清北在校友捐贈上相當“吸金”。根據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的統計數據,1980年至2020年6月,清華大學累計獲校友捐贈的總額突破47.20億元,北京大學校友捐贈31.87億元,兩校是中國大學校友最為慷慨、對母校認可程度和滿意度最高的大學。

而這40年來,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總額363億元,捐贈總額40億以上高校1所,30億以上高校2所,1億以上有52所。

相應的,教育類捐贈是捐贈的大頭。據《2014-2017年中國慈善捐助報告》統計,自2015年以來,教育類因高校社會捐贈的猛增,一舉超過醫療健康穩居榜首。在富比士中國發布的2019年中國慈善榜中,教育捐贈佔比超過50%。

在教育領域捐贈中,高校接收居多。而在高校接受的捐贈中,名校又拿走了大頭。

資金運作

名校獲得校友的巨額捐贈,那麽這些錢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各大高校會有他們的一些要求,包括捐贈者也會有。比如廈大百年校慶接收到的捐款,九成捐贈者都明確捐款要專門用於廈門大學學科發展、人才引進

108歲生日前,清華大學4天內獲得8億元校友捐贈。2019年4月20日,清華大學校友、鵬瑞啟航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徐航向清華大學捐贈3.3億元,以促進清華大學醫學科研實驗、人文藝術的教育,推進清華大學校園急救醫療的水準。

2019年4月23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08級EMBA校友陳澤峰向母校捐資5億元,用於環保技術研發、環保科技人才培養、環保科研成果產業化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智庫的相關研究工作。

各大高校捐贈使用各有差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主要用於學校,比如校園基礎建設;用於學生,比如獎學金助學金發放;用於社會公益與社會實踐;以及用於企業需求項目

根據協議內容,天津大學獲捐3.13億元,將用於天津大學學生培養、教師發展、學科發展、校園基建、校園文化建設、科學研究等,在支持天津大學事業發展上比較綜合全面。

當然,巨額捐贈的使用還需兼顧效率。儲朝暉指出,至於這些經費使用的效率怎麽樣,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考核。按照常理和規範,這筆錢用在什麽地方,高校應該向捐贈的當事人出具一份明細的報告。

同時,這筆巨額資金還會被用於資產管理。為了更有效地管理捐贈收入,高校通常會成立教育基金會,這些基金會大多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

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建國後最早成立的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94年。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在1995年相繼成立大學教育基金會。

根據第三方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的統計,“雙一流”高校的教育基金會成立年份,集中於2006年至2015年這10年間,共成立了99家

大學接受的捐贈,通過投資可以使資金保值甚至增值。不然,缺乏高效管理,巨額資金也會隨著時間貶值,影響代際公平的長遠目標。

儲朝暉指出,大學教育基金會本身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資金的管理團隊,而應該把它放到整個高校建設的體系內,像國外名校的基金會,整體有它運行的機制,包括運營效果的評估都應在其中。

像哈佛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社會捐贈與基金收益是其核心收入,龐大的經營團隊,複雜成熟的操作體系,才確保了哈佛的穩定發展。

哈佛雄厚的資金財力得益於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2018-2019年財報顯示,來自於社會各界的捐贈,為哈佛的辦學資源貢獻了40%以上的經費支持,是所有經費收入來源中最大的一項。

多元趨勢

捐贈是教育經費多元化的一個有益措施,總體上看中國高校的教育經費來源還是比較單一。

在建設世界一流高校進程中,經費渠道多元化、在經費來源上逐漸減少對於行政撥款的過度依賴,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校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爭取社會各方資源,廣泛吸納包括校友捐助、社會捐贈、基金收入等多方的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指出,普及化時代,高校辦學資源將從依靠政府向社會和自身轉變,這是大學外延發展的一種形式。政府對大學撥款所佔辦學經費的比例會越來越低,大量的經費都需要依靠學校自己去籌措。如何極大地擴充資源,已經變成關係到每一所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

根據清華大學2021年度部門預算,本年收入預算約22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撥款43.65億元,佔收入預算的19.08%。也就是說,財政的直接撥款,隻佔清華當年預算收入20%不到。

剩下的80%,需要清華自己去籌措。其中,預算中的其他收入一項為57.82億元,超過了財政撥款。這筆收入主要包括校友和社會捐贈收入、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相關附屬企業上交收入等。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指出,高校的貧富差距,是學校自主籌措資金能力的差距。多方籌措經費的“經營”能力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一流大學基本能力與水準的體現,是應該褒獎的,不應該被妖魔化汙名化。

另外,高校的發展需要資金支持,校友向母校捐贈在世界前沿大學是一個基本的慣例。作為一個常態的機制,並不是比拚誰捐得最多。

儲朝暉指出,國內高校比較在意一筆捐贈創造了多高額度,這跟常態下建立起來的捐贈體制還不完全是一回事。而這種捐贈機制的建立,比具體某一筆捐贈的數額大小更有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