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逆勢擴張逆勢招聘,去年券商日子到底過得怎麽樣?

核心提示:

1、龍頭券商中信證券的淨利潤從2017年的114.3億元,縮水17.87%跌至93.90億元,跌下百億大關。

2、僅太平洋證券一家就身涉7起因股權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引發的證券回購合約案件,涉案金額合計14.79億元。

3、方正證券分析師預測,隨IPO常態化、科創板的推進,券商IPO規模將有效提升,並實現差異化定價提升承銷費率。預計今年投行業務收入增量將帶來5%左右的營收增長。

4、超過20家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均呈下降態勢,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降幅甚至超過26%。

5、方正證券分析師預測,綜合券商業務改善情況,預計今年券商營業收入將有望實現約50%增長,而減值損失減少、資本運用效率的提高將進一步減少成本支出,預計利潤將有望實現60%-80%左右增長。

“行業寒冬”這四個字成為2018年證券業的寫照,籠罩在券商從業人士頭上。隨著年報的發布,券商行業去年的業績表現如何答案逐漸揭曉。截至目前,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等超過30家券商已發布2018年年報。

在整體下行環境之下,中信證券以營收、淨利潤雙雙問鼎排行榜,再次鞏固其龍頭地位。此外,中信證券的投行、經紀、自營業務等也排在券商業績排行榜前列。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等大券商業務結構相對均衡。其他券商的收入結構能夠體現其業務上的特點,例如廣發證券和東方證券資管收入佔比高,中信建投投行收入佔比高,中國銀河、招商證券經紀業務佔比相對較高。中小券商普遍自營收入佔比很高,部分券商經紀業務收入佔比較高。

券商淨利集體縮水

中信證券跌下百億大關

據Wind數據庫統計結果顯示,在目前已發布年報的30余家上市券商中,淨利潤一項出現普遍下滑,淨利潤同比變動普遍為負。整體來看,由於2018年一級市場業務額下行明顯,且二級市場行情慘淡,各家券商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都出現了明顯縮水,目前還沒有一家券商淨利潤同比(較上年同期)出現增長。

目前,10家券商躋身“百億俱樂部”,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和國信證券。其中,龍頭券商中信證券的淨利潤從2017年的114.3億元,縮水17.87%跌至93.90億元,跌下百億大關。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從2011年-2017年的整個證券行業的集中度來看,營業收入前五名與營業收入前十名的券商市場份額分別從29.12%上升至44.33%,從45.59%上升至63.79%。以營業收入排名21名-50名的券商為中小型券商的代表,這類券商與行業前十券商間的營業收入差距正逐年拉大。

多家券商研報指出,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刺激下,2019年市場環境相對2018年預計會有改善,成交活躍度有望提升,將推動券商整體業績改善和估值修複,在市場環境持續超預期的背景下,券商業績向好趨勢預計將逐月體現。

興業證券、太平洋證券、申萬宏源等股票質押“踩雷”

去年股票質押違約事件層出不窮,上市券商的股票質押情況也備受關注。其中,大同證券出於風控考慮暫停了股票質押業務。據記者統計,2018年度,申萬宏源、中信建投、中國銀河、光大證券、浙商證券、國元證券、國海證券、華安證券和錦龍股份等券商的股票質押式回購規模同比正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股票質押式回購金額增加最高的券商為申萬宏源。截至2018年末,申萬宏源股票質押融資餘額436.8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5%,加上債券質押式回購等業務,公司去年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高達662.68億元,同比增長50.42%,佔總資產的19.06%。同時,申萬宏源指出,其計提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為4.63億元。

去年,股票質押“踩雷”事件頻頻傳出,據記者統計,興業證券、中金旗下中投證券、太平洋證券、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陷入股票質押“雷區”。其中,僅太平洋證券一家就身涉7起因股權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引發的證券回購合約案件,涉案金額合計14.79億元。太平洋證券發布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顯示,公司投資成本3000.44萬元債券投資“16環保債”已發生實質違約,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人民幣1559.01萬元。

從年報披露數據來看,大部分上市券商減值損失計提顯著增加,其中以股票質押為主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計提增長較多。其中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計提規模處於上市券商前列,分別計提16.2億和6.7億,同比增長271%和330%;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的融資融券業務減值計提較多,分別計提10.8億和4.6億,同比增長4287%和249%。

頭部券商領先投行業務

有望搶佔科創板市場

從整體來看,2018年龍頭券商承銷保薦業務集中度大幅提升,雖然承銷規模有所下滑,但與小券商相比,下滑幅度相對較少,但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開展投行業務的大券商也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年報數據顯示,頭部券商再次領跑投行業務。2018年海通證券以32.93億元投行業務收入居於榜首,中信建投(30.49億元)、中信證券(27.88億元)位於第二、第三。

投行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包括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廣發證券、東方證券等。投行業務淨收入方面排名如下,中信證券(36.39億元),海通證券(32.17億元)、中信建投(31.35億元)、國泰君安(20.09億元),華泰證券(19.49億元)。

“老大哥”中信證券在承銷方面問鼎發行數量和金額的榜首,2018年公司境內股權業務承銷規模1783億元,市場佔有率達到14.75%,排名同業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券商中金公司投行業務表現突出,去年營收29.36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A股IPO融資規模排名市場第一,港股IPO承銷金額排名第二,美股承銷規模排名第五。

海通證券國際投行業務突出,海通國際2018年IPO項目承銷數位列香港投行第一。然而,除了東北證券和國元證券外,大部分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呈現下降態勢,下降幅度居於0.7%多則下降69.1%。

儘管股權承銷總規模明顯下滑,但單均規模來看有顯著提升,IPO和再融資單均規模達到2013年以來最高值。申萬宏源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在審核趨嚴的背景下,券商申報更加審慎,IPO和再融資的項目規模更大的相對過會率更高。

方正證券分析師預測,隨IPO常態化、科創板的推進,券商IPO規模將有效提升,並實現差異化定價提升承銷費率。預計今年投行業務收入增量將帶來5%左右的營收增長。

不少券商都在研報中看好頭部券商在科創板中,將獲得較大利益。中信證券分析師田良認為,注冊製的推行,預計投行格局將再次改變。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行有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確定第一梯隊地位。能否在變革中率先搶佔市場先機,擴大市場份額,將對投行長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降幅超過26%

興業證券、國金證券等逆勢招人

從券商五大業務(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自營業務、資管業務、兩融業務)角度來看,經紀業務仍是券商收入的主力軍。龍頭券商業務收入下滑幅度明顯小於小型券商。

2018年全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實現98.94億元,在372億元的營業總收入中佔比達26.58%,成為五大業務中佔比最多的業務。其次是自營業務,營收為91.61億元,佔比為24.61%。

據目前已公布的券商年報數據顯示,中信證券以98.94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居於首位,國泰君安、銀河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海通證券等券商位於經紀業務收入前列。

然而,這依然不減寒冬形勢下經紀業務集體下滑的趨勢,超過20家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均呈下降態勢,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降幅甚至超過26%。

值得注意的是,有券商在行業入冬環境下選擇經紀業務轉型,如銀河證券、興業證券、東方財富證券將經紀業務總部改名為“財富管理總部”。對此,銀河證券表示,要實現的是建立在經紀業務和資產管理相融合的財富管理轉型。興業證券則解釋,財富管理轉型與傳統零售經紀業務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此外,儘管經紀業務收入整體情況不佳,但仍有券商在逆勢擴張。2018年年末,中信證券傳出從越秀金控手中收購廣州證券的消息,市場紛紛猜測,此舉的目的在於擴張東南地區經紀業務的發展。

此外,還有券商在裁員、降薪大潮中逆勢招聘,數據顯示,2018年興業證券新進員工數2274人,淨流入1164人,淨流入排名第一。對比公司兩年的員工構成可以發現,去年人員淨流入的主要去向為公司經紀業務,人數增長高達1020人,佔公司淨新增員工數的88%。

近期,興業證券還對外發布消息,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包括CIO在內的高端管理人才,數量高達26人,招聘職位包括公司首席信息官、17家分公司副總經理或總經理助理等。除興業證券外,包括國金證券、華泰證券、剛剛獲批在境內設立的摩根大通等超過20家證券公司3月先後發布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公告。

記者通過對比招聘公告發現,投資顧問及理財顧問成為此次招聘中的熱門崗位,如華泰證券將校招主題定位為“十城百校、千人投顧”;東方證券在上海、廣州、成都、深圳、許昌等多地招聘理財顧問和財富顧問。有觀點認為,經紀業務人員的大幅擴張是在為傳統證券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夯實發展基礎。

去年末券商資管規模為14.11兆

較上年降幅達18.3%

有分析師指出,受監管影響,上市券商無論是以通道為主的定向資管業務,還是包含大集合產品的集合資管業務規模均有所下滑。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8年證券行業資管業務淨收入275億,同比減少11.4%,2018年末資管規模為14.11兆,較2017年下降3.15兆,降幅達18.3%。

根據基金業協會公開披露的數據,2018年末定向資管規模為11兆,同比下降3.4兆,集合資管規模為1.9兆,同比下降0.2兆。

而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券商資管私募主動管理規模顯示,前三名分別為中信證券(6021億元)、國泰君安(3099億元)和廣發證券(2606億元)。

申萬宏源分析師指出,2018年大部分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有所下滑,主要受到資管新規和權益市場調整影響,其中規模下滑較大的是廣發證券,主要原因是根據監管要求對大集合業務進行調整,因此規模下降較快。東方證券資管業務主動管理能力強,其中公募業務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在基金業協會整理的數據未包含公募業務,因此主動管理規模排名略靠後。

從已公布年報的上市券商資管業務結構來看,招商證券、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集合資管規模顯著增長,增速分別為180%、38%和19%,國金證券、第一創業和國海證券集合資管規模下滑較多,下滑幅度為73%、64%和38%;定向資管規模普遍下滑,截至目前,下滑幅度最大的是中原證券、國金證券和廣發證券,下滑幅度分別為61%、36%和32%。

機構預測:

2019年券商業績進一步超預期

2018年,券商在寒冬中謀求轉型與發展,2019年券商行業會進入一片新天地嗎?

申萬宏源分析師認為,2019年證券行業出現轉捩點,資本市場改革政策密集落地,券商估值提升的邏輯不斷得到驗證。同時,春節後1月社融數據超預期顯著改善市場風險偏好,市場成交活躍度不斷提高,近日成交金額再次突破兆,機構建議密切關注2019年券商業績進一步超預期的可能。

天風證券分析師也在研報中指出,證券業業績低點或已過,政策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券商基本面改善:資本市場改革與政策糾偏+投行和直投業務增長+融資成本下行+股權質押業務紓困+集中度提升+股票市場處於底部+高Beta。

方正證券分析師預測,綜合券商業務改善情況,預計今年券商營業收入將有望實現約50%增長,而減值損失減少、資本運用效率的提高將進一步減少成本支出,預計利潤將有望實現60%-80%左右增長。其中具備資源與資金優勢的大券商受政策紅利推動將搶跑機構業務賽道,而小券商經紀業務、自營業務佔比高,去年受信用業務減值損失拖累業績大幅下滑,今年以來的牛市行情迅速改善以上業務。

新京報記者 張思源 編輯 王宇 校對 何燕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騰訊證券微信公眾號(TencentStock)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