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明:中國在全球化逆風時期要繼續堅定支持全球化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看來,中國經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通過持續發揮比較優勢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已經在全球貿易分工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球“雙環流”分工格局下扮演著核心樞紐的角色。

  張明在新近出版的《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一書中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是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為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探尋發展道路提供了難得的模板與范例。但也要看到,一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之路是非常艱辛的。在全球化逆風時期要繼續堅定支持全球化,因為開放多元的環境才對自身的趕超之路更為有利。

  我們仍需要進一步提高

  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準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你如何評估目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

  張明: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後經歷了一次難得的檢驗。自2020年年初疫情暴發之後,中國出口增速出現了持續上升趨勢,月度貿易順差更是連創歷史新高。究其原因,是由於在中國暴發疫情之後,中國政府反應及時,在很短時間內遏製了疫情。以至於當全球疫情集中暴發時,只有中國企業開始復工複產。這造成在短期內,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地位顯著上升的格局。這次檢驗證明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具有較強的韌性。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大宗商品、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方面依然高度依賴進口,最終出口市場也比較集中於歐美發達國家。

  中國新聞周刊:你和團隊出版的《中國攀升》這本書提出,世界經濟一直處於“中心—外圍”架構之中,發達國家處於全球貿易、金融、投資體系的中心,新興市場國家另起爐灶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在歐美發達經濟體主導的環流和發展中經濟體組成的環流中,起到了雙重樞紐作用。一些西方國家的“脫鉤斷鏈”,是否會影響到這種樞紐地位和功能?

  張明:的確不能排除中國在全球分工格局下核心樞紐作用下降的可能性。在新冠疫情暴發後,不少發達國家認識到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及脆弱性,開始著力調整全球生產網絡。未來的全球產業鏈將會呈現本地化、區域化、多元化的態勢,這事實上意味著生產全球化與貿易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面臨退步,而中國在過去全球產業鏈上的核心地位可能會被削弱。如何應對這一趨勢呢?一是要增強中國在亞洲產業鏈的龍頭地位;二是要努力強化中國在RCEP與“一帶一路”沿線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三是要盡可能維持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中樞地位。

  中國新聞周刊:在貿易和投資“逆全球化”背景下,是否會打亂你所描述的這種“雙環流”格局,重新回到“中心—外圍”模式?

  張明:一方面,未來全球生產與貿易格局的演進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目前的全球化僅僅是“退潮”,而非徹底逆轉;另一方面,不排除未來全球生產與貿易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區域化、集團化取代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方面要在自己所處的區域(例如亞太、RCEP、“一帶一路”等)繼續扮演與強化核心樞紐的角色;另一方面應依然主動地與其他區域(例如歐美)的國家保持積極的經貿與金融互動。“雙環流”格局與“中心—外圍”模式並非完全的非此即彼,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即使未來外部環境面臨動蕩與風險,中國也應繼續努力在全球格局中向上攀登。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提到,實現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核心在於利用好中國國內市場龐大發展潛力的優勢,實現“以內促外”。這與過去“國際大循環”模式,有什麽不同和新意?

  張明:過去“國際大循環”模式的核心,是“以外促內”,是“以開放帶動改革”。這一發展模式實施的背景,是中國經濟發展水準低,在很多方面與國際水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這一背景下,加大對外開放,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發展外貿外資,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工廠,從而帶動中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引入外國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引入外部競爭,來促進國內改革進程。如前所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頒布背景,一是外部環境發生了不利變化,全球增速持續處於低位,全球化進程出現“退潮”;二是中國經濟體量今非昔比,靠外需拉動難以為繼。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通過加快國內改革來塑造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吸引力來吸收全球各類要素流入中國,實現“以內促外”“以改革帶動開放”,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在外部環境變化之下必然要采取的重大舉措。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大前提條件

  中國新聞周刊:面對新冠疫情反覆和國際經濟增長低迷,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想要實現突圍會面臨哪些新的問題?

  張明:目前新興市場國家至少面臨如下多重挑戰:第一,新冠疫情仍在持續,並可能出現新的毒株並再度大規模擴散,從而繼續影響經濟增長;第二,美聯儲加息縮表導致全球金融條件收緊、美國長期利率快速攀升與美元匯率大幅升值,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國內資本外流、本幣大幅貶值、國內資產價格大幅縮水、外債負擔明顯加劇的挑戰,部分國家已經事實上爆發了債務危機與金融危機;第三,在俄烏衝突不斷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全球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在高位盤整,這對那些對大宗商品進口依賴度較高的新興市場國家造成了顯著負面衝擊,例如惡化貿易條件、加大經常账戶赤字、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等。

  中國新聞周刊: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中至少有180個仍未能做到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或低收入陷阱。當下中國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這個目標,你如何看待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景?

  張明: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其中一大標誌,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事實上,後者恰好也是新興市場國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標準。我對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跨越這一陷阱的主要做法,就是成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就意味著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外,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也是我們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大前提條件。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再次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可以看作是一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論嗎?

  張明: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的確可以視為我們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論。一方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尤其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與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全球範圍內的“長期性停滯”格局不斷強化,地緣政治衝突與經貿摩擦此起彼伏,外部需求變得不再穩定與持續低迷,急需我們充分發揮國內市場的潛力來驅動經濟增長,這恰好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高速增長之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與國內要素成本的提升,中國經濟必然會經歷經濟增速的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增長質量、讓增長被更多人分享,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推動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提出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三大支柱:促進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新一輪區域一體化。目前三方面都存在不少瓶頸,如何打破這些瓶頸?

  張明:要促進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關鍵在於如何持續提高中國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這就意味著要緩解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與居民部門內部的收入差距,通過多種努力來實現共同富裕。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關鍵在於如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如何幫助民營企業拓展空間與蓬勃發展、如何培養激勵微觀主體創新的理念與環境。要促進要素流動與推動新一輪區域一體化,關鍵在於如何打破地方政府對國內市場的分割以及對要素流動造成的障礙,更深層次的考量則是調整地方政府的政績評價標準,激勵地方政府打破市場分割與促進要素流動。例如,不妨將地方政府政績評價的“GDP增速指標”改為“人均GDP增速指標”。

  發於2022.10.31總第106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記者:閔傑

  雜誌標題:張明:中國應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吸引力實現“以內促外”

  (本文作者介紹: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