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中國經驗,反科技殖民,印度製造 BAT

印度政府試圖借鑒「中國在保護和推動本土科技巨頭髮展方面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對外國科技公司的限制,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本國創新」。

一夜之間,大量商品從亞馬遜印度站上「消失」了。

2 月 1 日,印度新的電子商務外國直接投資(FDI)政策正式生效。印度原有政策禁止外資電商公司以直營方式向印度消費者銷售商品,而新規進一步要求,外資電商平台不得通過其持股公司來變相銷售自營商品,並禁止它們與賣家簽訂獨家銷售協定。

2018 年 12 月 26 日,印度商業與工業部突然宣布了這項政策變更。僅一個月後,一直以來以「效率低下」示人的印度政府,匆匆上馬了這一新政。

新的電商 FDI 政策只是印度當局限制外國科技巨頭在印業務的冰山一角。《華爾街日報》1 月 29 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上月早些時候,印度電信部部長 Aruna Sundararajan 在一場閉門會議上表示,當局「很快」就會推出一項名為「國家捍衛者」(national champion)的政策,以此「捍衛」印度本土科技公司的崛起。

當前,從購物、通訊到社交,印度市場上的各類互聯網產品,幾乎都由美國科技巨頭主導。《紐約時報》稱,一些印度政治人物認為,自己的國家似乎正再一次被「殖民強權」征服:「他們決心要改變這一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家外媒陸續披露,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已經注意到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成功,試圖借鑒「中國在保護和推動本土科技巨頭髮展方面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對外國科技公司的限制,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本國創新」,為印度的科技公司提供「蓬勃發展的機會」。

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印度噩夢」

身為 2018 財年裡印度 GMV 最高的電商平台,亞馬遜在印度的商業模式正受到新政重創。

此前,在無法直接向消費者提供自營商品的政策管制下,亞馬遜通過 Cloudtail 等本地關聯公司代持的自有商品,「曲線救國」地維持著自身具有競爭力的自營 B2C 模式。

但從 2 月 1 日起,亞馬遜印度站便下架了一系列「借殼」Cloudtail 等本地持股公司所開展的自營服務和商品。在印度的雜貨配送(Pantry)、3C 配件商城 Amazon Basics 都已經陷入「暫時無法提供服務」的狀態,自有品牌設備 Echo 音箱、Kindle 等產品也不再提供自營購買管道。因為亞馬遜 5% 的持股,印度本地百貨連鎖 Shopper's Stop 的服裝也無法再通過直營管道在亞馬遜上購買。印度用戶僅可通過亞馬遜平台上的第三方賣家來購買相關商品。

《紐約時報》稱,如果亞馬遜完全遵守新規,那麽超過 40 萬件商品(能為印度亞馬遜 60 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貢獻三分之一收入)可能需要暫時從亞馬遜印度站下架,亞馬遜印度站也必須放棄重要的 B2C 業務,轉型成為類 eBay、淘寶的 C2C 平台,自身不再售賣商品,隻向入駐商家收取服務費用。

面對印度站現有的商業模式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的危機,亞馬遜似乎依然樂觀。印度電商新政實施的首日,也是亞馬遜發布 2018 年第四季度財報的日子,亞馬遜首席財務官 Brian Olsavsky 在當天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坦言,「現在印度的情況有點不穩定」,但他依然認為,對亞馬遜來說,這個擁有 13 億人口的國家,「從長遠來看仍然有著很好的機會」。亞馬遜 CEO 貝佐斯此前曾承諾,要投入 55 億美元來推動印度業務的發展。

和亞馬遜一樣,沃爾瑪也因為看好印度市場潛力而砸重金進行了投資布局,但也同樣因此成了印度最新電商 FDI 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去年 8 月,沃爾瑪以 160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印度本土電商平台 Flipkart 77% 的股權,這是沃爾瑪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起並購案。Flipkart 長期穩坐印度最大電商平台的寶座,但近年來市場份額開始受到亞馬遜的強勢蠶食,佔據了印度線上零售市場 70% 的份額的二者,如今已逐漸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突如其來的外資電商政策變動,讓競爭白熱化的兩大平台難得「團結」了起來。在 2 月 1 日之前,亞馬遜和 Flipkart 一直在遊說相關部門,希望能推遲新規的實施日期。

亞馬遜此前致函印度政府,要求延期四個月來消化當地關聯公司庫存裡的大量商品,以更好地遵守新規定。亞馬遜發言人就此向 CNN 解釋道:「亞馬遜在印度有超過 40 萬名賣家,每天產生數十萬筆交易,我們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厘清政策的細節。」Flipkart 首席執行官 Kalyan Krishnamurthy 則在一月致信印度商工部,稱新規可能「對印度電商的持續增長產生不良影響」,並要求延期六個月。他還表示,如果期限沒有延長,那麽這些規定會「對客戶造成嚴重擾亂」。

亞馬遜和 Flipkart 反應如此強烈,根本上還是在於新規可能會對兩家公司收益產生巨大不利影響。

印度零售谘詢公司 Technopak 的董事長 Arvind Singhal 預估,在未來數月裡,亞馬遜和 Flipkart 的收入增長可能將會降至 15% 左右,而在之前,這一數字是 25%-30%。另一家印度谘詢公司 CRISIL Ratings 則估計,受 FDI 政策的收緊,到 2020 年,兩家公司的營收至多將減少 40%。在政策變化之前,摩根士丹利曾稱,到 2027 年,印度的電商市場將以每年 30%的增長率「大躍進」,達到 2000 億美元的規模。

除了兩大電商公司的「自我拯救」,路透社還曝稱,美國政府也有參與其中,以兩國之間的「良好關係」為由敦促印度官員保護沃爾瑪和亞馬遜在該國的投資。但印度當局在 1 月 31 日晚依舊態度強硬地聲明表示,「經過適當考慮後」,決定不進行延期,新政按計劃在 2 月 1 日如期登場。

Flipkart 隨後發表聲明稱,「對於政府決定如此匆忙地實施監管變革感到失望」,但仍承諾會遵守新規定。Flipkart 發言人說:「我們認為政策應該是在協商的、市場驅動的方式下所創造的。我們將繼續與政府合作,以促進公平且有利於增長的政策。」

印度當局「適當考慮」的背後,是來自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CAIT)的巨大壓力。

這一代表大約 7000 萬印度小型零售商的機構曾警告到,如果現在執政的莫迪政府和印度人民黨在美國的壓力下推遲電商新政的實施,那麽「將在政治上面臨強烈抵製」。印度將在今年五月舉行全國大選,CAIT 所代表的小企業主是莫迪與人民黨不敢得罪的重要票倉。這些小企業主普遍對亞馬遜和 Flipkart 感到不滿,認為電商巨頭對價格和商品庫存的控制能力,給他們帶來了極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莫迪政府發表如期實施 FDI 新政的聲明之後,CAIT 表示,對政府的決定「深感滿意」。但對於印度這樣一個科技產業發展仰賴外國資金、卻在世界銀行營商便利性排行中排名第 77 位的國家來說,善變的法規政策,恐怕將進一步惡化其在國際投資者心中的形象。

「我們不想築起高牆」

2015 年 9 月,印度總理莫迪成為了三十多年來首位訪問美國西海岸的印度長官人,在矽谷大展魅力攻勢,先後和 Google、Facebook、蘋果以及特斯拉等公司的高管會面,並向矽谷科技巨頭們敞開了懷抱,以極其開放的姿態邀請後者在印度投資,「幫助印度成為互聯網強國」。

彼時,莫迪在印度國內高達 87% 的支持率,支撐著他在矽谷的風光訪問。然而,2018 年以來,印度民間對於莫迪和其所屬的人民黨的不滿聲浪正越來越大,隨著 2019 年 5 月全國大選的臨近,尋求連任的莫迪政府,政策大轉彎,開始提倡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對於美國科技巨頭的態度,也從「熱烈歡迎」轉變為「積極遏製」,欲借此逢迎國內的支持者。

對外國科技公司的「遏製」情緒,正在印度商界彌漫。意圖拓展電商、影片等業務的印度首富 Mukesh Ambani 在上個月就曾呼籲稱,要結束外國公司在印度的「數據殖民化」。印度最大本土即時通訊產品、WhatsApp 的競爭對手 Hike 的創始人 Kavin Bharti Mittal 也表示,政府是時候采取行動來保護印度創業公司了。他說,如果印度的科技產業被美國公司所侵佔,那麽將永遠無法真正蓬勃發展。

目前在印度,亞馬遜和沃爾瑪的 Flipkart 是最大的兩家電商,Facebook 的 WhatsApp 是最受歡迎的手機 App,YouTube 是最受歡迎的影片平台。此外,蘋果手機在印度的市佔雖然不到 1%,但這也意味著,幾乎每部印度的智能手機,都是在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上運行的。毫無疑問,美國的科技產品,已經深入印度人的生活肌理,並佔據著主導地位。與之相對應地,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興數字經濟體,矽谷巨頭們也挹注了龐大的資金與人力來爭奪市場。

但現在,除了對外資電商經營範圍的進一步限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諸多可能實施的新法規,正在威脅著 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公司的業務發展:去年 12 月,電商新政公布前兩天,印度技術部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在線內容監管的法律修改建議,意圖立法規定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台在 24 小時內根據印度當局的要求刪除「非法」內容;去年 7 月,路透社曝光的一份印度政策草案檔案還顯示,印度當局希望通過立法,讓電商、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服務必須在印度境記憶體儲用戶數據,出於國家安全和公共政策的目的,政府有權獲取這些數據。

總的來說,這些正在被印度各級部門所推動中的法規,將結束外國的科技巨頭們在印度長期享有的自由。《紐約時報》稱,許多參與過相關政策討論的印度官員和行業高管都表示,對外國科技巨頭的限制政策,一定會到來。

新德里律所 TechLegis 的國際技術法專家 Salman Waris 去年 8 月時曾表示,印度正試影像歐洲一樣建立強有力的公民數據保護政策,同時賦予政府以自認為合適的方式獲取私人資訊的權利,就像中國一樣。外國科技公司別無選擇,只能附和遵守。「這些公司在中國和歐洲必須這麽做,那麽在這裡也一樣。」

「我們不想築起高牆,但與此同時,我們明確認識到,數據是一項戰略資產,」負責政策討論的印度電信部部長 Aruna Sundararajan 去年表示,「在很多方面都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認為印度沒能產生騰訊、百度或阿里巴巴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政策沒有做出差異化。」

「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去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指出,世界排名前 20 位的科技公司中,有 9 家位於中國,此外,中國還擁有 76 家獨角獸公司。相比之下,與中國一樣同樣坐擁十幾億人口印度,僅有 14 家獨角獸企業,其中大部分都還是從美國和中國的風投處獲得的資金支持。

盛產創業者和技術人才的印度,卻從未催生出一家如阿里或騰訊一般的本土科技巨頭,這一方面讓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與當地的創業社區憂心,自己的國家會因此錯失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看到了中國的「限制性政策」如何幫助創造了一批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創新性的新興科技巨頭,並從中汲取到了發展路徑上的靈感。

上個月早些時候,在班加羅爾舉行的一次閉門會議上,Aruna Sundararajan 進一步對參會的多家印度創業公司表示,政府「很快」將推出一項「國家捍衛者」政策,以鼓勵本土公司的崛起。知情人士透露,這位電信部部長在會議上,再一次地提到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成功,顯示出莫迪政府似乎已經準備好要直接將中國的經驗進行複製,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本國創新」。

但印度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依舊讓這一切存在變數。總部位在紐約的自由軟體法律中心法務總監 Mishi Choudhary 向 CNN 表示:「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不確定的、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都是不利的。」

「印度必須明確自己在全球格局中身處何處,」Mishi 補充道,「它可以成為一個讓最好的公司取得勝利並為公民提供開放、自由和安全的互聯網環境的國家,亦或者,轉變成為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樣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參考:

Amazon, Facebook and Walmart Need to Watch Their Backs in India

(http://t.cn/EtBeS1X)

Amazon and Walmart are about to take a big hit in India

(http://t.cn/EtBeOzP)

India Pushes Back Against Tech ‘Colonization’ by Internet Giants

(http://t.cn/EtBeY5B)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宋德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