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與亞馬遜決戰印度新零售,沃爾瑪拿下生死一戰

在中國,沃爾瑪和亞馬遜這對在美國本土你死我活的對手,被國內連鎖超市和電商壓著打——沃爾瑪隻分到 2017 年中國零售市場份額的 5%;亞馬遜在電商行業更失敗,2017 年市場份額不到 1%。現在,兩家沒有討到任何好處的大公司決定轉移戰場了,去另一個大型發展中國家印度,尋找再造一個「阿里巴巴」的機會。

在國內網上購物,淘寶或是京東會是常見的選項。在印度,Flipkart 和亞馬遜則是當地網民最常見的選擇。據《金融界》報導,2017 年,亞馬遜在印度佔據約 29% 的市場份額,Flipkart38.5%。不過,現在 Flipkart 要改姓了——近日,沃爾瑪以 160 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 Flipkart77% 的股份。Flipkart 的市值也突破了 200 億美元。

印度電商的中場戰事和「冤大頭」沃爾瑪

Flipkart 是印度第一大電商,由兩名前亞馬遜員工回印度後在 2007 年創立。目前 Flipkart 擁有大約 1 億用戶,月活用戶達 1000 萬。其發展模式和國內的京東相似,主攻自營電商,重視物流和倉儲,但也允許第三方商家在平台上銷售商品。

單從用戶量來看,Flipkart1 億用戶實在算不上多。對比中、印兩個人口量相似的國家,印度電商的發展情況都遠不如中國成熟。2017 年中國網購用戶人數達到了 5.14 億,而印度只有 1.3 億;中國電商 2017 年銷售額達 1 兆美元,佔社會商品總零售額 13.6%;而 eMarketer 數據顯示,印度電商年銷售額只有約 233 億美元,僅佔其零售市場的 2.5%。

不過,隨著印度政府從 2012 年開始逐步放開外商直接投資(FDI)條款,外資的進入使印度電商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5 年印度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 2200 億美元。

外資的進入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促進了印度電商行業的發展,除了亞馬遜是直接進入之外,軟銀、阿里巴巴、騰訊都在印度進行投資布局。比如阿里巴巴投資了印度電商 bigbasket 和物流企業 XpressBees ;而軟銀、騰訊則是 Flipkart 的投資者。據媒體公開資料整理,在沃爾瑪注資前,Flipkart 進行了至少 14 輪融資,總融資達 71.5 億美元,但其中 2012 年之前的融資資金不到 500 萬美元。

外資的進入同樣帶來了競爭,在這片尚在起步階段的競爭市場中,大家都在謀求複製亞馬遜在美國,阿里巴巴在中國的成功。其中當屬亞馬遜最為積極。從 2012 年全資進入印度電商市場開始,短短四年間,亞馬遜已經發展為僅次於 Flipkart,印度市場佔有率第二的電商。

為了拓展市場和打贏競爭對手,價格補貼戰成為印度電商行業中雙方最常見的手段。其中,Flipkart 和亞馬遜更是針鋒相對。Tofler 的數據顯示,光 2016 財年,亞馬遜印度虧損達?357.2 億盧比(大約 5.3 億美元),而 Flipkart 為 230.6 億盧比(大約 3.4 億美元),主要原因為燒錢補貼。而燒錢搶奪市場同樣意味著需要不斷融資。

早在 2016 年,沃爾瑪就曾表達過對 Flipkart 的收購意向,但沃爾瑪當時並未得到 Flipkart 的歡心。彼時,Flipkart 的董事長 Sachin Bansal 堅持公司要獨立發展,「我們需要你們的資金,但我們不需要你們的公司。」此後,為了在電商市場不落於人後,Flipkart 相繼接受了來自騰訊、軟銀、阿里巴巴等投資機構近 50 億美元的融資。

由於印度國內電商尚處於起步階段,持續的燒錢擴展市場和管理層近兩年的頻頻失誤,目前 Flipkart 的優勢地位不斷縮小。Flipkart 的表現同樣不為投資銀行看好,從 2015 年 12 月起,Flipkart 經歷了摩根士丹利 18 次估值降低,最低時僅為 53.7 億美元。

(沃爾瑪與 Flipkart 最終達成收購協定,圖右側為沃爾瑪 CEO Doug McMillon 圖| 視覺中國)

時間走到 2018 年,燒錢搶奪仍要繼續,為 Flipkart 找到一個「接盤俠」卻成為軟銀等主要投資者的優先選項。相較於其他投資者的退卻,這時的沃爾瑪仍然對拿下 Flipkart 興趣滿滿,頻頻主動與 Flipkart 洽談投資事宜。

當然,亞馬遜並未袖手旁觀。為了避免沃爾瑪或者其他對手拿下 Flipkart,亞馬遜方面曾表示願意花費 10 億美元到 20 億美元,與 Flipkart 達成排他性談判協定。但由於亞馬遜給出的估值太低,只有約 120 億美元到 145 億美元,Flipkart 管理層最終轉而接受了沃爾瑪的注資邀約——160 億美元獲得 Flipkart77% 的股份。

在沃爾瑪注資後,作為 Flipkart 的投資者和大股東,軟銀在近日決定出售自己 21% 的股份。孫正義在公開電話會議中表示,這 21% 的股份價值約 40 億美元。而在 2017 年,軟銀買下 Flipkart21% 的股份只花了 25 億美元。

沃爾瑪似乎成為了這場交易中最大的冤大頭。

苦戰印度,沃爾瑪、亞馬遜的挑戰與機遇

顯然,「沃爾瑪」不可能真的會想當一個冤大頭,那麽為什麽它對 Flipkart 抱有如此大的興趣呢?

有媒體認為,沃爾瑪買下 Flipkart 是為了和亞馬遜對抗,這的確是目的之一,但並非原因。沃爾瑪也想在印度這片市場中創造出屬於它的「阿里巴巴」,但它進入印度市場已經 12 年了,卻仍未能在印度取得像在美國本土,甚至中國市場中那樣的成績。

在印度市場,沃爾瑪和亞馬遜最大的敵人並非彼此,而是一種叫吉拉納(kirana)的夫妻零售店。這種夫妻店模式佔據印度零售業 70% 多的市場份額,是印度農業之外吸收就業最多的行業,從業者大約有 5000 萬人。在印度線下零售市場中,只有 7% 的為連鎖型大超市,其他大都是吉拉納。

和連鎖超市相比,吉拉納的商品種類不多,但無論貨物大小,店主都會提供送貨上門等「個性化」服務。和亞馬遜等電商相比,吉拉納價格也不便宜。但在數次的挑戰中,沃爾瑪和亞馬遜,尤其是沃爾瑪都沒能從它手裡討到好處。

沃爾瑪從 2006 年就開始試圖進入印度。當時印度 90 年代經濟改革紅利基本耗盡,政府試圖放寬零售業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允許外資有條件的進入印度國內——外資在單一零售品牌最多持有 51%的股權。

但沃爾瑪甫一進入印度市場,就受到了來自吉拉納店主和在野政黨的反對。大量店主走上街頭抗議沃爾瑪的進入,反對者聲稱,沃爾瑪的進入會導致大量吉拉納店鋪關門。反對黨們也借開放零售行業傷害本土民眾利益作為政治賣點。之後數年中,印度零售開放政策一直搖擺不定,沃爾瑪在印度的市場拓展一直慘淡。到 2012 年,印度政府仍然規定大型零售商只能在人口超過 100 萬的 53 座城市開店,且各邦保留否決新措施的權力。直到 2013 年,印度還有公開報導讓「沃爾瑪滾出印度」。

亞馬遜比沃爾瑪更晚進入印度市場。2012 年,印度政府決定放開外商直接投資在電商行業限制,亞馬遜趁勢在印度推出全球門戶縮水版本 Junglee.com。不過當時亞馬遜的發展也不理想,為保護本土零售業的發展,印度政府規定外資電商只能涉及 To B 業務,且必須和當地零售店合作。

不過,亞馬遜勢在必得的投入還是有回報的。在公開場合中,亞馬遜 CEO 貝佐斯曾允諾將在印度市場投入 50 多億美元。近年來,亞馬遜也的確在印度電商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借助電商客服、物流等經驗優勢和對當地市場的深入了解,亞馬遜已經是印度第二大電商。

近年來,印度政府頻頻釋放出放寬外資在電商行業的限制的資訊。據公開報導,印度政府將進一步開放零售領域的外商投資,允許外商 100% 進入到多品牌零售市場。一旦成真,包括亞馬遜在內的電商將能從本地採購食物、進行倉儲和線上銷售。這意味著一旦印度電商行業解綁,一塊巨大而又可見的蛋糕正擺在亞馬遜、沃爾瑪和其他所有有意於印度市場的企業面前。

因此,對於在印度十多年都未站穩腳跟的沃爾瑪而言,著急拿下 Flipkart 就不難理解了。借助 Flipkart,沃爾瑪可以利用電商在印度站穩腳跟,避免此前與吉拉納直接對抗的失敗境遇。此後,若時機得當,更可以為 Flipkart 開發自有品牌業務和線下業務。

印度戰局背後,不惜血本的沃爾瑪在擔心什麽?

為了購下 Flipkart 這 77% 的股份,沃爾瑪可謂不惜血本。沃爾瑪的現金流狀況算不上充足,為了湊齊這 160 億美金,沃爾瑪出售了旗下子公司英國第三大超市 Asda 的股份,套現 101 美元。

表面上來看,花「天價」收購 Flipkart,是沃爾瑪為了爭奪印度市場不得不走的「蠢」招。但事實上,這更是沃爾瑪「焦慮」的表現。如果錯失了印度,那麽沃爾瑪可能不僅會錯過未來世界上最大人口國家的零售市場,還要擔心失去全球零售業巨頭的位置。

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目前,沃爾瑪的營收和淨利潤仍然是亞馬遜的三倍,但在兩項指標的增速上已經比不上亞馬遜的電商業務了。沃爾瑪今年一季度營收較同期增長 2.1%,淨利潤從上年同期的 30.4 億美元降至 21.3 億美元;亞馬遜今年二月份發布的 2017 年第四季度財報則顯示,亞馬遜電商淨銷售額為 6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38%,淨利潤為 19 億美元;上年同期僅有 7.49 億美元,增長 154%。

沃爾瑪面臨的更嚴峻的現實是,從斥資 137 億美元收購生鮮超市全食超市到大力開展兩日送達 Prime 會員,亞馬遜正在和沃爾瑪在美國本土等成熟市場爭奪線下購物場景。事實上,從印度到美國再到中國,沃爾瑪目前最主要的對手的確是亞馬遜,但卻遠不止亞馬遜。

電商和傳統連鎖超市,兩種購物場景已經因為各自的增長需求和業務拓展變得日益對立。雙方都亟需通過在對方領地進行突破和擴張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除了印度這樣尚待開發的市場外,中國也正在發生類似的事情。阿里收購國內零售龍頭高鑫零售(大潤發和歐尚),京東入股永輝超市,都是例證。

當線上、線下界限日漸模糊,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無論是沃爾瑪還是亞馬遜,阿里或是京東,都將面臨零售行業舊布局的洗牌和新規則的建立。新零售的號角才剛剛吹響而已。

責任編輯:克里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