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道三年,道在天邊”,這些年修的道都去哪裡了

道教奉老子為開宗祖師,五千言《道德真經》中提到的“無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為道教的基本教旨。

在其影響下,道教修行強調人們要剝除物質欲望,轉而求證內在的自然本真。

所謂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夠證得一性真靈,便可與道相合。證道的過程,便是人們不斷修卻身心欲求而達常清常靜的過程。

為了能夠實現“常清靜”,歷代祖師多舍家棄業而隱居修真。古往今來,追隨祖師腳步的人群不在少數,但能如祖師一般生發無上精進之心者卻不多。

並非是仙材不可得,而是有太多人在修證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甚至對大道所指產生疑惑。於是要問,所修之道,究竟是在何處呢?

面對世人修真之心不堅的情況,道教中有一句話叫“學道一年,道在眼前;學道兩年,道在身邊;學道三年,道在天邊”。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直指一些學道人因為不生精進心而在修行中出現的諸多弊病:“學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們初學道的時候,對道門中的一切都充滿新鮮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著了道的屬性。

道在眼前,看似觸手可得,卻又與己無甚大關係,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

此時學道之人的虔誠心最足,從修行之中獲得的成就感也最大;“學道兩年,道在身邊”,是指人們已經皈依道門,日常的行住坐臥走都需要按照教內的規矩進行,即可稱為是身在道中的狀態。

從前者對道人的羨慕,到此時親身在做修行事,這本應是長足的進步。大道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修行當從身邊的瑣碎小事中求證與歷練。

這正是道業精進的關鍵時期,學道之人當要戒除好高騖遠的欲心,總覺得道是生天生地的偉大存在,卻不知曉瓦石屎溺之中也有道。

重要的不是尋找道在何物之中,而是應該從一切物中去發現道的存在。能見其一者,方能夠以一而推萬物。

至於第三點,曰“學道三年,道在天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離道越來越遠的狀態。

前二者言學道要有精誠之心,修行的過程雖然充滿了坎坷和魔障,但只要有心求索,就一定能夠離道越來越近。

但為什麽明明正是學有所成的時候,卻又會遠離了大道呢?此時,應做兩種完全不同的觀想。

其一者,是指初學道之人最開始時對道保持著莫名的神秘和嚮往,隨著接觸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則會發現最初仰慕的那些人和事,也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完善,遠非自己想象的那般模樣。

在崇高信仰和卑微現實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後,當初對人間俗世所產生的種種嗔怨之心,又會轉移到當下的修學生活中,即便已經身在道門,卻仍斷不了心中的諸多是非評斷。

身心不能清靜,之前學到的道術道法就會變成修行的迷障,你知曉地越多,更會覺得此是而彼非。以某一定標準去界定他人的道行是否正確,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

這也正是道祖主張“絕聖棄智”的緣由。所謂“道在天邊”,是指滿眼只看得見高下與仙俗的對比,滿口都是他人的是非對錯,卻悟不到一切念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這正是修行要去掉的最後一關,即無心無念也。

此關若不能過,常以己所有來對比他人所無,除了能為欲心帶來短暫的優越感之外,對修行毫無益處。

此時的狀態,正如南華真人描述的漲潮之後洋洋自得的河伯,表面上看,其修學的內容已經超越了許多人,但最終要超越的對象則是本身。

不能忘卻“我”,就不能接近道。

馬鈺祖師有一首詞作《滿庭芳·舍家學道》,其上闕寫道:“舍家學道,爭奈心魔。心中憎愛尤多。心意如猿如馬,如走如梭。心生塵情競起,縱頑心、不肯消磨。心念惡罪,皆因心造,怎免閻羅。”

祖師描述的,正是修學之人不能遏製心欲從而生起了諸多魔障的狀態。一旦沉淪在欲想之中,雖稱修道人,又與俗家人等無異。大道超越之方,只在無我。

所以修行人真正要達到的“道在天邊”的第二個境界,是指已然實現物我皆為泯然的狀態,看萬物都是道,同時又能明白各自似道非道的妙處。

道在萬物之中,又非單指某一物為道,因此,真修行人所悟之道,既在遙遠天邊不可訴說,又在自己身中觸之可得。

此時,言講的不是與道之遠近的關係,而是早已經忘卻了求與不求的執著心,當下便是修真、便就是道。

心不外求,天邊雖遠,亦可頃刻而至;念想不息,心力雖盡,卻終究遙不可及。是謂真得道,細細想來,卻又絲毫無所得,所以說是“道在天邊”。

想實現真得道的境界,樞機仍在於一個“我”字。不論是向外求、還是向內證,修道的主角終究是我。

道並不是學來的,學的永遠都只是心法和方術,唯有以所學之方為途徑,學之、用之,達道之時則要遺之、忘之,最終是要實現學無所學、用無所用的結果。

因為任何形式的學與用其實都離不開使心用心,皆是有為法。以有為來求道,最終還要以無為來悟道。

若隻把有為當作是得道,何以能求證真正的無待逍遙呢?從一無所知到小有所成,這是人間道;從雙手滿滿到放下成真,這是修行道。道雖不同,但每一階段自有每一階段的證果。

道家修行是從有而證無的,既不能夠以有為有,更不能舍有言無。雖是已達忘境,卻知這一路是如何修證而來。

因此,馬祖在《滿庭芳·舍家學道》的下闕中規勸世人曰:

“奉勸專降心意,把勝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氣衝和。真心無染無著,起慈心、更沒偏頗。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心中不染,便是清靜道境。大道雖在天邊,心中卻再無所求。

(編輯:如風)

聲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