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9.7,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作者 |秋?墨,UCL畢業,影評人、編劇

在《權力的遊戲》爛尾崩壞之際,《車諾比》的橫空出世挽救了HBO的金字招牌。剛開播一集,便IMDB9.5,爛番茄新鮮度95%,豆瓣9.7高分。但在這個如今數多新劇高開低走的趨勢下,首集的分數並不能決定什麽。於是,耐心地又忍著一周,等待著第二集新鮮出爐。

然後,在看完第三集的預告,和眾多幕後創作者的漫談資料後,終於可以報以極大的期待“定義”這部劇,甚至誇大其詞的“設定”它可能是繼《權力的遊戲》之後又一部被萬人高捧的現象級神劇。這其中,有歷史的厚重,有真實事件的深刻,更有後人回看曾經的哲思。它,便是以蘇聯車諾比重量級的核泄漏真實事件改編的5集迷你劇《車諾比》。

車諾比的歷史,不予多說,那個1986年4月26日凌晨發生的事故,每每被提及,都是人類無法抹去的傷口。而更為嚴重的,是核泄漏發生之後對其他地區造成的核異塵餘生汙染。珠玉在前,2006年的紀錄片《搶救車諾比》(The Battle of Chernobyl)和2012年的電影《車諾比日記》(Chernobyl Diaries)已然將這個世界級的悲劇以影像化全然展示。

2011年的動畫短片《車諾比的孩子們》(Chernokids)以及2014年的俄劇《車諾比·禁區-無人原樣而歸》系列也將這場災難帶給人們難以彌補的影響現實刻畫。漫畫《車諾比之春》和遊戲《普裡皮亞季的召喚》也從另一種帶著美好希望和重啟光明的心境將車諾比的景象描繪出來。

可這次的劇集《車諾比》突破了歷史事故題材的桎梏,打破了結局已知難在過程的瓶頸,將異塵餘生衍射下的恐懼、痛苦、憤怒、冰冷和無力隔著螢幕傳遞而來。

《車諾比》從事故發生開始講起,揭開了這場災難的恐怖面紗。相比於大尺度的血腥暴力,《車諾比》反而意料之外的克制,就連火光電石的爆炸,都被藝術性地以一個藍色光柱指代,轉化為了一場光點如雪的奇異幻影。

這場美麗的“煙花”盛景,帶著死亡的信號,已悄然而至,可人們卻還沉浸在興高采烈的觀賞之中,渾然不知。

《車諾比》將這場致命的事故刻畫的十分美麗,而人們載歌載舞的狀態更是讓這場悲劇變得尤為沉重。當趕到現場的消防隊員們誤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火災,爆炸中心的反應堆讓他們皮膚腐爛,放射性的石墨讓他們血肉潰爛,那種“身體由內而外融化”的絕望,觸目驚心。

死神的眷顧,往往帶著催人淚下的悲鳴而來。可《車諾比》卻沒有使用任何的廉價煽情戲碼,甚至放下了本能夠輕而易舉戳人淚腺的手段,反而將視角以反差,放在了高層領導的互相推諉之上。

前線消防員們正在一批一批地以犧牲自己生命的代價救災救民,核電站工作人員正在義無反顧的商討事故救援,可安然無恙的管理者們卻在推卸責任,而高枕無憂的上層領導人們更是在商榷直陳如何降低事故影響粉飾災難真相的公關謊言。

“謊言”,是《車諾比》從第一集深刻到如今第二集,甚至貫穿全劇的主軸。能源局局長髮話要求“封鎖城市,誰都不許離開,切斷電話線,以防信息的誤傳,防止人民破壞自己的勞動成果。”一個謊言若要成立,只會繼續捏造更多的謊言。

於是,一邊嘴上說“車諾比的情況已經穩定,我被告知異塵餘生量值相當於一次X光”,一邊又消除了所有關於異塵餘生和X射線的書籍。自欺欺人,欲蓋彌彰,權利的控制之下是被蒙蔽了的生靈塗炭。

但最可怕的,其實還不是這區區政府管控下的文字謊言。以信仰來麻醉良知,才是釀成這樁慘案的幕後黑手。“現在國家告訴我們,情況不危險,那我們就要有信仰。”信仰之下,人們看不見真相,人們被信息隔離,人們甚至被安慰放下恐懼,一切無事。

可放射性物質卻撒野般蔓延,隨著謊言散步的軌跡讓人們永久沉睡。末世之寒,想必便是如此。而人心之寒,則是20年後官方冠冕堂皇 “只有59人的死亡,被官方歸咎於車諾比災變”的聲明。

監視者無動於衷麽?不是的,那些心懷良知的人試圖反抗,試圖營救,可回報給他們的是犧牲,死亡,和無能為力。更有上層的監視和控制,他們只能被壓迫著謹言慎行。

最終,這些善良的人們也變成了謊言製造者的幫凶,替他們粉飾太平。車諾比,由此變成了一座圍城,外是好奇卻對真相的不得而知,內是絕望但被真相蒙在鼓裡的惶然無知。

《車諾比》用一場冷靜的刻畫,給我們揭示了當年災變的真實慘狀。但它更為難得的是,它敢於直面真相甚至揭露醜惡事實的勇氣。以一部劇之力對抗曾經手握權柄的高層統治者,在此前不是沒有過。

但《車諾比》的視角,並非緊緊是站在現在的時光路口,回頭審視當年的災難,而是以倒敘的手法,身臨其境當年事發的境況,以受害者的心境親身體會身在其中的“未知”。人類之所以窮無止境的探索未知,是因為發現自己的無知。

可無盡的探索之後,人們又因貪婪和自私將可怕的未知醞釀成了災難,可最後還會以“因為無知”的道歉得到原諒,獲得救贖。人們渴望未知,成就了很多發明與發現,可因為無知而肆意運用這些發明,則只會釀造無法挽回的事故災難。

很多人評論說《車諾比》的本源來自於一本叫《車諾比的悲鳴》的書籍,此書榮獲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的確,那個在醫院尋找自己消防員丈夫的女子的故事是取自書中的素材,可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一千種解讀,《車諾比》讓人震撼的地方其實是他的表達內核。書是以幸存者的口吻講述當年事發的經過和後果。

《車諾比》卻比書還要殘忍,又比書格外隱忍。它全程以事件親歷者的第一人稱視角,隱喻的諷刺整個事件從頭到尾的謊言與欺騙。

天災本只是重傷了人類,卻並非無可救藥。可政府權威而虛構的謊言,卻是一道致命傷,將苟延殘喘的受害者們全數湮滅。“所有的勝利都難免要付出代價。”這句話,放在客觀事實裡,並非不妥,可放在領導者的嘴臉上,卻是一種讓人寒心的諷刺。

此時此刻,看著《車諾比》的日常片尾,不免悲涼,人心,在這種災難之下,到底能夠罪惡到什麽地步?

五集的體量,講述一場災難,本已有些拖遝。可在晦暗的色調,無聲的氣氛之下,刻畫人性的罪惡,五集的故事只是一個開始。如今的車諾比,有人居住,有花鳥魚蟲,草木蔥鬱,叢林繁盛。甚至,它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供人們消費享受,學習觀摩。

前人的災難成為了後人的娛樂,這到底是對是過?這是一個沒有答案也給不出答案的疑問,卻不得不問。對於當初這場災難的幸存者,他們失去了太多,犧牲了太多,其實是永遠不會從這道陰影裡走出來的。傷口的愈合需要時間,可人類文明的斷裂,時間無能為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