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車諾比》全集解讀

HBO《車諾比》這部劇已經推出一段時間了,但熱度居高不下,而且即使豆瓣觀看人數飆升到13W以上,它的評分依然穩居9.6,可以說擔得起「神劇」的名號。

收到非常多私信讓木魚專門做一期《車諾比》微劇場,今天就好好聊聊吧。

點擊觀看視頻:

「車諾比核災難」指在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的事故,這場事故造成了9.6萬人死亡,27萬人身患癌症,整個歐洲受到波及,全球20億人受到影響。

核異塵餘生汙染的土地達到了13萬平方公里,而發生事故的隔離區中,核心地帶甚至數萬年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關乎全人類的巨大災難,而《車諾比》就是根據這樣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劇集。

劇評

《車諾比》是HBO出品的系列劇集,一共五集,首播於2019年5月6日。

劇集取材自歷史上真實的車諾比事故,以幾位重要的線索人物,從救援指揮、救援隊、科研人員、一般民眾等不同的視角串起了整個車諾比悲劇。

這其中很多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比如其中消防員的故事,就來自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 所著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麽,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也被稱為《車諾比的悲鳴》)

劇集在播出後即得到了強烈的好評,在imdb上,已經有30萬人評分,最終得分為9.5,位居imdb TV劇榜首,甚至高於《地球脈動》、《兄弟連》、《絕命毒師》和《權力的遊戲》。這確實是相當難得的。

評論前面有提到,劇集採用的是多主角平行講述的方式,而這是災難劇情片比較常用的劇情類型。

也就是說,先將那些和大事件相關的人員劃分為一個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然後在每個群體中再設定一個主角作為線索人物,這樣,就可以通過主角們所經歷的故事展現出一場大事件的各個側面,從而避免從整體上所過於寬泛地講述,又或者從細節上的只見樹葉不見森林。

說起來,這應該是展現災難最經常的做法了。

當然也有其他的做法,比如最小化處理的諾蘭的《敦刻爾克》,就並不拍攝指揮室等場景,但即使是諾蘭,這樣做仍然會導致觀眾對於事件的整體了解不夠,所以只能在表達某些特殊的主題的時候採用。

最小化處理仍然不是以「呈現一個大型事件」為創作目標的最佳選擇

劇集另外一個拍攝上的亮點就是在氣氛渲染了。

核汙染雖然極其可怕,但它本身是不可見的,所以影片運用了很多氣氛渲染的技巧來表現這種可怕。

首先是劇集的整體顏色偏暗,飽和度也很低,主要色調是以青色為主,這給整部劇集定下了陰冷的基調。而在一些重要地方比如死亡之橋的段落,就運用逆光加上慢鏡頭來展現異塵餘生的可怕和人們的不自知。

此外,影片配樂中有很多高頻的樂器,也有一些類似人聲哼鳴的,聽起來很像是遙遠地方傳來的嚎叫聲,增添了詭異的氣氛。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屋頂手動清理石墨的段落,屋頂高達13000倫琴的異塵餘生,極其危險,但是觀眾卻看不到,於是劇中採用了類似於儀器的背景聲音。

異塵餘生程度高的時候,背景聲音密集而刺耳,異塵餘生相對較低的時候聲音則稍微平緩,這樣的話,就讓原本不可見的異塵餘生在聽覺中變得可見,工作人員的危險和片段的緊張感也就出來了。

關於車諾比的核災難,列加索夫最後總結的時候借用了藍色和紅色的牌子,說得還是相當清楚的。

不過可能還是有人會有疑問,比如為什麽會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功率就突然激增到這麽高?

這個主要是因為反饋的原因。也就是說,因為RBMK的設計缺陷,在事故發生前夕,反應堆溫度和反應堆功率具有「正溫度效應」,即溫度、功率之間存在「正反饋」

簡單的來說就是「溫度越高導致反應堆功率越高,而反應堆功率越高又導致反應堆溫度越高」,這樣的正反饋導致了功率的迅速提升。

正反饋如果類比,有點像對準能起到擴音作用音箱的話筒,因為話筒接收到的聲音,會被音箱放大,而音箱放大的聲音,又重新傳進話筒,就會很快地發生尖銳的嘯叫。當時RBMK的反應堆的溫度和反應堆功率和這類似,所以反應堆功率迅速提高。

另外,控制棒既然只是尖端有一些石墨,那只要快速插入不就好了?為什麽會有這麽大影響?

其實這與控制棒的插入速度有關,根據有關資料,控制棒的插入一共需要18到20秒,而因為尖端石墨和水冷卻劑接觸之後,反應堆速率增加,而這導致管道變形,從而讓控制棒插入三分之一以後就被卡住而無法發揮作用,實在太遺憾了。

還有一個很多人誤解的地方特別提一下,雖然堆芯爆炸導致了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洩露,但車諾比的反應堆爆炸並不是核爆炸。

第一次是AZ-5插入所導致的蒸氣爆炸,而第二次而是高溫所導致的水、石墨和其他物質發生的類似於水煤氣的化學爆炸,導致整個廠房樓頂被衝開,從而導致堆芯中的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

如果是核爆炸,那麽事情就遠遠不是掀開房頂那麽簡單了。

事實上因為設計和原料等的區別,核反應堆是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爆炸的。不過,正因為RBMK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所以後來的核電站大都是不採用石墨作為慢化劑。

中國的所有核電站中沒有採用RBMK反應堆的。

看完劇集以後,心中長長久久不能平靜,我想,這個劇的魅力,不單是來自於拍攝與製作的精良,更多是來自於車諾比這個真實事件所帶來的那種震撼。

看完這樣的一個故事心情是極為複雜的。比如很難不記得那個死亡之橋,也很難忘記消防員瓦西裡在在被異塵餘生後所產生的急性異塵餘生病的症狀。

副總工程師等三人互相推諉責任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列加索夫決定公布真相時的坦然也令人難忘。

這樣的一部劇集帶給人的啟示是很多元的。

我想沒有人不會同情那些災難的受害者,那些受到異塵餘生傷害的人,也沒有人會不敬佩那些明明知道自己會受到傷害,但仍然願意為了多數人獻出健康與生命的鬥士。

這樣的一場災難提醒了人類,未能完全掌控的新技術有多麽危險和可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類常常自信地把這些成就完全歸功於人類本身,卻常常忘卻了我們只是這些科學規律的發現者

對於自然和規律,我們必須心存敬畏。

但是,想到一場如此慘痛的事故,和因為事故而死去的那數萬人,想到那些被異塵餘生影響到健康的人群,還有那片到如今為止都無法深入的,在將來很長時間生物也難以正常踏入的土地,這實在是難以讓人拋開感情上的難過,而從理性上去理解這樣的一個災難。

而劇集,則從謊言和真相的角度來分析了這個悲劇發生的原因。

如果……反應堆AZ-5的設計問題被發現後,不被人為地掩滅,如果……現場指揮的迪亞特洛夫和決策者等人能夠尊重堆芯的運行事實,如果……真相能夠更早地在它出現的時刻即被尊重,而不是等到它掩蓋不了了之後再被公布,如果……當人們看到事實的時候,明白這並不是人力或者主觀意願所能扭曲,能夠對真相有根本的敬畏,那麽,這場巨大的災難也許並不會發生

在人類歷史上,對真相的尊重會讓人們謙虛,因為真相是並不會隨著人們的主觀意識所轉移的。承認現實和願望的差距,認清現實,是走向影響並改變現實的第一步。只是,人們常常繞過認清現實這步,而試圖直接跳到結果。但沒有什麽是可以被「僥幸」所繞過的,這樣做,會讓人們繞比原來更遠的路。

大多數正確的決定,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不為人扭曲的事實與真相。巨大的災難發生了,它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但曾經所發生的那些事,那些痛苦的回憶,那些至今無法抹去的影響,卻始終那裡提醒著我們

-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