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韓加強貿易投資往來,這個韓資最多的地方要探索更多經驗

在全球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興起的大背景下,中日韓三國能否拿出共同應對方案?

11月19日,商務部國際司有關人士在回答中日韓國三國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日韓自貿區(FTA)建設是推動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路徑之一。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風險挑戰加劇。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重要意義比以往更加凸顯。

行動已經展開。作為韓國企業投資最多的地區,與韓國隔海相望的山東省同一天公布《中韓(煙台)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大手筆規劃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的中韓(煙台)產業園。並力爭到2025年,新引進韓資項目100個以上,投資額超過20億美元,對韓進出口突破100億美元。在推進區域合作、產業發展、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等方面,探索出更多可推廣、可複製的先進經驗。

截至目前,在魯的韓資企業達到4385家,特別是山東膠東半島的青島、煙台、威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後韓國企業進入中國的第一落腳點,集中了韓國在山東90%的韓資企業,高密度的韓資企業和中韓貿易往來成為膠東半島經濟發展的明顯特徵,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

熱絡的中韓經貿往來

中韓之間的經貿往來肇始於1992年中韓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韓國企業此後開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

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 (Kotra)青島代表處的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992~1998年可以稱作韓國企業進入中國的1.0時代,這段時間中韓間經貿交往主要表現在韓國在華設立生產基地,韓國對中國出口和投資也佔據了壓倒性的比重。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平均工資約為每年3000元人民幣,勞動力成本較韓國有極大優勢,當時進入中國的韓國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代表性企業有青島泰光鞋業等,這家有著幾萬名中國工人的工廠主要為耐吉代工生產運動鞋。

而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韓經貿關係進一步加深,上述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加入WTO後,遵循國際貿易規範,中韓兩國也開啟最惠國(MFN)時代。2001~2008年間,韓國的大企業逐步進入中國市場,產業更具多樣性。”

2002~2010年成為韓國大型企業湧入中國的黃金時期。山東省商務廳2017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山東市場的前20大韓國企業中,包括山東現代威亞汽車發動機有限公司 、現代 (山東)重工業機械有限公司 、煙台帕特侖電子有限公司、青島浦項不鏽鋼有限公司等,它們進入中國的時間全部集中於2002~2010年。

這段時間進入中國的韓國企業不乏機械製造、船舶、電子等大型企業。中韓之間的貿易額也從1992年的不足6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2400億美元,增長近40倍。

在經貿關係不斷深化的同時,兩國交通、人文交流空前密切。韓國城、韓國村在膠東半島拔地而起,韓國民謠中所說的“山東雞叫韓國能聽到”逐漸成為現實。

以威海為例,1990年,威海與韓國仁川就開通了中韓首條海上航線,如今威海與韓國的海上客運航線已經擴展到仁川、平澤、群山等5條,每周有30個班機往返,是中韓海上航線密度最大的城市。威海機場開通了直達仁川的空中航線,每天有5個班次,空中飛行時間只有50分鐘左右,單程票價在1000元左右。

韓企遭遇發展的挑戰

位於煙台市的信宇纖維有限公司(下稱“信宇纖維”)就是在這一時期來中國市場“淘金”的韓國企業。

2000年,信宇纖維社長權寧泰和3個好朋友決定共同來中國辦廠,生產內衣零件,再出口到國外。權寧泰以15萬元每年的價格租了一間7000平方米的廠房,招募了四五十名工人。

一名在信宇纖維工作了十餘年的老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在2004/05年剛進這家工廠的時候,每個月的收入大概700~800元,這在當年已經是不錯的工資,加班時有1.5倍工資,節假日加班2倍工資,工人們都爭著搶著要加班。”

當時,像信宇纖維這樣的韓國企業遍布膠東半島的各個村鎮,一度成為當地勞動力最向往的就業去處。

然而,2015年的薩德危機讓熱絡的中韓經貿關係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成為大量在華製造業韓企面臨的共同問題。該員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她的稅後工資為每月5600元,比當年翻了幾番。目前,信宇纖維的員工已經從最鼎盛時期的四五十人減少到十幾名員工。

除了勞動力成本,營商成本增加也是在華韓資企業面臨的問題。權寧泰的公司也面臨著租金和水電費漲價的難題。“每年水電費和租金都要漲,銷售量卻越來越小,只能搬到原來工廠北面的小廠房裡。”上述員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今年夏天,權寧泰的工廠從原來面積7000平方米的廠房搬到現在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的廠房,這樣一來每年可以省下7~8萬的費用。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數據,從2013~2017年,韓國在山東投資新增企業數量呈現下降趨勢,2013年新增企業表現為196家,隨後幾年的數據分別是156家、139家、119家,直到2017年下降到87家。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提供的數據,2015年山東和韓國的貿易額下降了2.2%至343.81億美元;2016年貿易額再次大幅下滑10個百分點,貿易額降至309.51億美元。

向電子商務、服務業轉型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韓自貿協定於2015年6月簽署,2015年12月生效。協定實施兩年多以來,雙方已經實現了四次降稅,目前雙方零關稅產品已經覆蓋雙邊貿易額的50%。在協定帶動下,2017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802.6億美元,同比增加10.9%。

隨著中韓自貿協定(FTA)簽署並生效,中韓兩國政府選定威海與仁川自由經濟區作為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雙方陸續在貿易、電子商務、科技合作、醫療衛生、旅遊文化、體育交流等14個領域推進了40個合作項目,一度跌入谷底的中韓經貿往來重獲生機。

來自Korta的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韓自貿協定為兩國企業帶來的最大優惠就是關稅的減免,中韓之間的經貿合作隨之走向高潮,韓國對中國投資的關注度再次高漲,特別是希望經營韓國日用消費品,化妝品申請設立法人的企業增多。

隨著中韓自貿協定的推進和近年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更新加速,中韓兩國服務業在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兩國的貿易關係將逐步從“垂直互補走向平衡競爭”。

2017年12月,中韓兩國簽署了《關於啟動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的諒解備忘錄》。目前,中韓第二階段談判分別於今年3月和6月舉行了兩輪。雙方將繼續推進第二階段談判,為兩國企業營造更加自由和便利的服務貿易和投資環境,共同發出堅定維護自由貿易的強烈信號。

近期,韓國MPC資訊技術中國總部、韓國CNT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標誌性項目落戶威海。威海也引進了首家中韓合資美容醫院——威海正源美容醫院,首家中韓產後護理項目——威海婦幼可麗你韓產後護理有限公司。

威海市相關部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貿易方面,威海市在全國率先開通中韓海運跨境電商出口業務,率先開通中韓海運EMS快遞郵路進出口業務,實現了“空運時效、海運價格”,率先同時啟動海運、郵運、空運三種方式的對韓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業務。

威海還規劃建設了中韓跨境電商產業園、巨蟹雲跨境電商孵化基地等一批園區,成功獲批建設山東省首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引導企業在韓國設立中海川公共海外倉等公共型海外倉,設立了“威韓購”、“皇朝馬漢”等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其中皇朝馬漢是省內第一家獲海關高級認證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數據顯示,2017年威海口岸對韓進出口總值達80億美元,比2015年翻了近一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