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團再修身,何以面對手

去年上市時,美團的招股書上對於募資的投入方向寫得簡單籠統:「募資將用於技術研發、新服務和產品、選擇性收購。」

與早幾個月上市的小米招股書中「全球業務擴張、擴大並加強 IoT 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的說辭相比,顯得缺少攻擊性和進取心。同樣是進入「下半場」,王興的美團不像雷軍的小米那般充滿緊迫感,外部的擴張不是關鍵,內部的整理反倒成了核心。

去年 10 月至今,美團完成了一次反外部攻擊和反內部腐敗,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整合收購多時的摩拜,人員也作出了一定規模的優化。

日前,美團再度進行人事調整,幅度依舊不大,也並沒有出現傳聞中弱化大眾點評乃至整合大眾點評至美團 APP 中的情況,核心動作,仍然是將重合的部門人員進行整合。

這一系列動作,和王興數度提出的「基本功」吻合。

去年發布 Q3 財報的電話會議上,以及除夕的內部信上,王興多次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

從商業歷史來看,絕大多數公司的失敗不在於沒掌握高難度動作,而是基本功出了問題。基本功就是業務和管理的基本動作,把基本功扎實練好,就能產生巨大價值。

促使美團再度「修身」的原因,一則是王興自 2016 年便提及的「下半場」概念及如今廣泛認知中的互聯網寒冬,另一則,是美團在面臨大環境改變時,所呈現出的「四面楚歌」的競爭態勢。

互聯網下半場,美團的「廣積糧,緩稱王」

美劇《權利的遊戲》中,臨冬城主艾德·史塔克儘管出鏡時間不長,但一句「Winter is Coming」貫穿全劇前六季。到第七季上映時,雪諾重回臨冬城,這句經典台詞終於變成了「Winter is Here」。

王興在某些方面和馬雲很像,書讀得多還喜歡思考策略、趨勢和未來,並且很會用簡單的預言闡述自己的思考。

用白話說就是擅長造概念。

「互聯網下半場」理論,是他在 2016 年提出並一直被行業傳播至今的經典概念,彼時的王興剛剛手下大眾點評並完成了一輪內部調整,與如今美團的情景到略相似。

但是雖然當時他的言論中說的是「互聯網下半場已至」,接下來共享單車、互聯網咖啡、虛擬貨幣的瘋狂表現,卻意味著 2016 到 2018 年這兩年,是互聯網上半場最後的巔峰,那會兒的下半場,還處於「Coming」狀態。

進入 2019,互聯網行業一致的共識是「Winter is Here」,王興當年的下半場理論也全面生效。王慧文在採訪中重新提到了王興的理論,還為其加上了注釋:

「2003 年前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到 2018 年結束,現在是下半場的開場——青銅時代。」

王慧文畢竟和王興師出同門,闡述策略和思考的方式都如此相似。他說,青銅時代相比往年最大的變化在於,資本收益率從高回報短周期,轉向低回報長周期;管理模式變複雜,管理資產變重,運營壓力大;規模效應變化,從低投高產,到後來的高投高產,如今已經是先產出才有規模的艱難局面。

總結下來一句話,互聯網行業四兩撥千斤的好日子過去了,想發展,得下苦力氣。

這也意味著,互聯網行業靠著玩「PPT+金融遊戲」的打法已經過時,想求發展,一邊要對抗外部大環境,一邊要對抗內部的管理漏洞,同時還要防著對手的大軍壓境。綜合起來,即決定你能不能活下去的,是業務模式的盈利能力和綜合實力的硬度等級。

你看百度的考核機制都從 KPI 變成了 OKR,你拿著 PPT 忽悠投資,再用投資補貼拉新擴張規模,最後拿著 DAU 找巨頭收購或上市套現收錢跑路,這套打法已經不大行得通了。

當年的老賈要晚出生幾年,他的「生態化反」遇到寒冬,分子活躍度一定很低,這會估計還在創業公司埋頭思考如何解決資金鏈問題,哪還有跑去美國窒息的機會。這也提醒著還沉浸在燒錢換規模的公司,要警惕氣象變化。

而美團在寒冬來臨之前成功上市,市值超過京東位列國內第四大巨頭,算是趕上了最後一班列車,同時各個業務線上的發展也可以稱得上健康向上。這說明,王興的這套理論還是相當地成熟與成功的。

商場如戰場,美團的一套理論,和古代戰場上的兵法如出一轍。春秋時代大混戰,攻城略地速度是關鍵;混戰得差不多了,戰國時代來臨,你就不能靠蠻力搶土地,要「廣積糧,緩稱王」,別只顧著往外擴張,先對內修正,攢夠實力休整團隊,再慢慢向邊界推移。

美團的基本功,大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美團對內修煉基本功倒也沒有那麽輕鬆,你廣積糧的同時,對手還虎視眈眈地看著你,不是要防著你囤糧食,而是要從你手裡搶糧食。

況且對手還不是一個,是三個。

美團的一個領先和兩個追趕

王興給美團的戰略定義,是「Food + Platform」,圍繞著吃打造平台,企業使命說得也接地氣,「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落到業務上,就是以美團外賣為核心,兼具酒旅到店消費,通過收購摩拜和試運營美團計程車,進軍出行領域,最終拚成一張龐大的「本地生活服務平台」。

這個模式,有人看空有人看多。

看空的人認為,你三項業務分別對應三個對手:美團外賣+大眾點評對陣餓了麽+口碑,背後是阿里巴巴;酒旅對陣攜程;出行業務直接對著滴滴,後者雖然虧損比較嚴重,但在出行領域地位優勢太過龐大。美團兵分三路分別進擊,對手沒一個省油的燈,業務壓力實在太大。

看多的人覺得,美團外賣目前佔據六成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高頻流量入口握在手裡,擴張品類是順勢而為。只要把用戶握在手裡,逐漸入侵用戶生活場景,將來賺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冷暖自知。美團的壓力,只有美團自己知道。

根據美團此前的財報,外賣、到店及酒旅及其他業務產生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六成、兩成和兩成。外賣作為核心業務如前文所說屬於高頻流量場景,對於美團至為關鍵,也就是王興所說作為戰略核心的「Food」。

針對外賣業務,阿里去年收購餓了麽後放下狠話,要搶到五成以上份額。雖說阿里對其投入終歸有個上限,但決心很明顯,發力方向也比較突出:上擴和下沉。

過去幾年外賣業務瘋狂擴張,一二線城市中能夠拿下的商家,基本被全部拿下。所以,未來的擴張方向,無非是向上搶奪大客戶,向下沉入三四五線城市。

先說上擴。一線的餐飲品牌,無疑是外賣領域的硬骨頭。這些商家靠品牌知名度,僅線下消費額就足以支撐其發展,外賣平台如何證明自身的價值需要另說。況且,大品牌的線上化,涉及的不僅是商品展示及外賣送餐,還有前台、後廚與外賣配送之間的流程改造。

阿里在收購餓了麽之後,將出身中供鐵軍、在阿里健康做 CEO 的王磊給調來領軍。根據王磊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的信息,餓了麽全面融入阿里生態的時間表,大概在 2018 年底。2019 年應當是餓了麽大發力的時間段。

但動作來得比預計要早。為了拿下星巴克,阿里張勇親自坐鎮協調資源,給足了星巴克線上化的條件,為其量身定製方案,最終要形成用戶不用尋找門市,直接搜索想要的單品,便可通過數據定位最佳門市、分配最適合的騎手,保證八分鐘完成製作、半小時完成配送的效果。

為此,餓了麽組織了一個專門為星巴克服務的隊伍,堅決要把星巴克的配送服務做到和麥當勞一樣。

如此費盡資源要和星巴克的合作達成,其中一個原因是為其他一線餐飲品牌作出示範。加上阿里本身的聲量,未來美團面對的,將會從硬骨頭變成「有人搶的硬骨頭」,這是壓力之一。所以,美團在 2019 年在繼續大力改造商家系統,面向 To B 發力,做 RMS,任搶任硬都得啃。

接下來談一下下沉。

美團絕對優勢便是在下沉市場。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 CEO 昆陽在媒體採訪中承認過這一點,「餓了麽在頭部城市的市場份額還不錯,但面向三四線市場的流量利用效率仍然面臨一定挑戰。」

為此,我採訪了一位身在老家(河南某五線城市縣城)的朋友。因為採訪對象單一並不算有力論據,這裡僅從消費者角度補充昆陽的觀點。聊天內容如下:

Q:你在家叫外賣,美團用得多還是餓了麽用得多?外邊的大街上,美團黃色的外賣員多,還是餓了麽藍色的外賣員多?A:我以前用美團,現在用餓了麽。美團外賣員多Q:為啥換餓了麽了?A:用餓了麽是 XXX 送了紅包Q:明白了,倆外賣平台用起來差別大嗎?A:用起來差不多,以前餓了麽商家少,現在差不多,但還是美團的商家多點

上述聊天內容有略顯混亂,大概總結起來也比較簡單:在受訪人所在的五線城市,美團配送員和合作商家比餓了麽多,但餓了麽的追趕已經有了一定效果。

至於受採訪者提及的換到餓了麽平台的理由,我為了避免廣告嫌疑特意隱去了,這裡特意說一下。這裡的內容是淘寶的全平台會員服務。

我個人認為,目前這一服務對於外賣行業整體競爭來說不算太大的優勢,畢竟購買虛擬會員在國內普及度還不高,更何況在下沉市場,因此不具有說服力,能夠轉移受訪者的使用平台純屬個例。

但一個現實是,餓了麽確實在追趕。外賣業務負責人王莆中在回應會不會和餓了麽繼續進行補貼大戰時,曾轉述王興的話:「開車要看後視鏡,但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我正常往前開,保證每一個彎道控制速度、不翻車。其他時候加速往前走就行了。」

說得確實很在理,但問題在於,後方車輛對於自身太過關鍵。美團外賣是整個美團的基本盤,一旦被對手超越,那麽美團面臨的將是巨大的全面威脅。從收入結構看,其他兩項收入隻佔四成,也同樣面臨著競爭。

酒旅方面,美團並不像在外賣領域一樣,具備絕對優勢。其合作酒店擴張也進展緩慢,根據招股書,2016 年這一數據是 30 萬家,至 2018 年四月,僅提升至 35 萬家,且以低星酒店為主。

相比之下,對手攜程合並去哪兒之後,在高星級酒店佔據絕對優勢的同時又侵入低星市場,對美團來說也是一大威脅。

至於出行方面,闡述起來倒也簡單——摩拜的日活數據沒有想象中那麽好,運營成本卻比想象中大,以至於美團對收購摩拜增加流量入口的期待略有失望,同時少了 ofo 多了 Hello,市場競爭也不見得輕鬆多少。

至於計程車領域和滴滴的小範圍摩擦更不值一提,畢竟如今滴滴已經佔據 9 成市場份額,要燒錢和滴滴打,南京一個城市試運營一年就燒掉三個億,上海開城數月成本達到 9.75 個億,這顯然不是美團所能承受的。

所以單車和計程車業務,成為美團內部極少提及的兩項業務,未來到底能又怎樣的發展,還是未知數。

由此可以看出,美團的核心業務外賣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而其他兩項業務則處於追趕期。套用到美團「Food + Platform」戰略上,Food 是形成了,但 Platform 還差得很遠。

這便回到了看多和看空美團的兩大陣營之間的爭論點:美團佔據高頻次入口後,能不能形成平台效應?

一加一加一,大於三還是小於三?

美團當初開啟計程車業務,看似荒誕的布局背後,是杠杆傳導的原理在支撐。

即,美團認為自身作為最大的外賣及線上餐飲平台,出去吃飯的人當中的那 20% 有計程車的需求的用戶,如果可以轉入自家的計程車業務中,挑餐館、計程車、消費一氣呵成,便可以形成互聯網行業常說的「閉環」。

這裡美團所寄托的,是用杠杆傳導用戶。美團手裡的三億多用戶中,能有一億成功遷移到了新業務上,那麽這就是利用規模效應擴張了平台邊界。

同時,美團的平台價值核心,是外賣本身的高頻次入口。那麽伏筆也就埋下了,如果未來人們的消費需求繼續變化,出現了比外賣更高頻次的需求,美團要如何面臨直擊腹地的攻擊?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打著燈籠找新業務的美團,哪怕要進入的業務是計程車是出行,甚至是充電寶、新零售,都要去試一試。

王慧文也說了,「我們很多時候就是試試。我們試的東西當然是我們認為值得試的,有很多東西不值得我們試,我們就沒試,比如說無人貨架。」

談到這裡,也能夠明白美團在招股書中,為什麽說得那麽簡單籠統,「募資將用於技術研發、新服務和產品、選擇性收購」,這是為自身的資金使用權留下余地,從而更靈活地尋找新的項目,以避免外賣從高頻優勢,變成低頻挨打的那一方。

但算盤打得響亮實際執行時候往往很艱難,新領域的進入,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比如計程車市場,當初程維為了撬動計程車,專門雇人在三環路上計程車,為的就是先吸引司機,再用司機吸引乘客,以形成初步的消費習慣。到計程車大戰的關鍵時候,程維一天燒掉一千多萬都不帶眨眼的,最終搶來的九成市場,沒那麽容易被撬動。

所以美團所謂的「用高頻打低頻」的戰術,在真空狀態下是絕對可行的,但在對手已經佔據絕對地位的領域,可行性不高,或者說成功率不高。

否則的話,騰訊早都用自己微信積累的十億用戶撬動阿里的電商市場了,幹嘛還要投資拚多多從五環外開始農村包圍城市這麽費勁。

同理,美團在酒旅業務上也面臨同樣的局面。王興所說的很對,互聯網的下半場,是從輕資產向重資產轉型,你手裡的資源有多硬,你就能活得多好。那麽對手的資源有多硬,自己的挑戰也就有多大。美團要靠著 Food 最終建立起 Platform,沒那麽容易。

所以,一加一加一不見得就一定大於三,大部分的時候等於三,甚至會小於三。

這是美團在 2019 年乃至未來幾年都面臨的問題,所以,「修身」就成了當務之急。與其增加規模,不如修煉內功,讓自己的三個「一」都能變得更強大,只有體魄強健,才能一邊抵抗寒冬的冷風,一邊和對手硬碰硬。

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美團要從頭開始,再走一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