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北故宮年度壓軸特展重磅來襲,千年書畫搶先看

大家是否還記得台北故宮博物院去年舉辦的“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呢?

這場獲得極大反響的特展中,王羲之、韓乾、徽宗趙佶、趙孟頫等名家之作完美詮釋了何為“國寶”。精選的45件書畫作品跨越東晉至清朝,件件俱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其中,國寶級書畫34件,重要古物11件。

“國寶的形成”部分展品

“國寶”“重要古物”,來源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古物分級製,類似於大陸的“一級文物”“二級文物”等定級標準。其實,對文物的分級在清朝時就已經出現。我們熱愛書畫的乾小四,就曾將宮中所典藏的書畫進行分類,並將其標明“上等”“次等”,先後編於《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中。

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

1956年,台北故宮在整理當年遷台的故宮文物時,大致沿襲《石渠寶笈》的體例,將文物分為“正目”“簡目”進行整理。從2005年起,台北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成三級: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其中最高級別自然是國寶。

而國寶的鑒定標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它必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即具備“歷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文化意涵”等特點。

“國寶的形成”特展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書畫菁華的展覽和詮釋,向國人推介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形成”,不只是一次簡單的劃分,更是一次對國寶的重新審視與中華文化的再度關照。

如果去年的你錯過了或是看得還不夠過癮,不要緊!

今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再續前緣,推出“國寶系列”第二彈: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這次年度特展精選書畫菁華26件,不同於上次的是,這次展件全部屬於國寶級別!台北故宮素以兩宋書畫收藏豐富著稱。這次的國寶特展中,王羲之、閻立本、玄宗李隆基、蘇軾、米芾、高宗趙構、趙孟頫等名家作品將一一亮相,可以說是誠意滿滿。

“形成”到“再現”,是與國寶的相約,也是一場古夢的回味。再次相遇,國寶有故事,你有酒嗎?快跟隨小編一起通過高清大圖來細細欣賞這些書畫菁華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吧!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展件清單

元·趙孟頫丨鵲華秋色圖

乾隆蓋了二十多個章的心頭好

細心的小夥伴也許早已發現,在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這幅畫就已經出鏡了。

劇中,乾小四為向魏瓔珞示好,以《鵲華秋色圖》相贈

這幅讓乾小四如此珍視的畫,作者便是被譽為“元人冠冕”的元代才子趙孟頫。去年“國寶的形成”展出了被定為“重要古物”的趙孟頫書法作品《致中峰和尚尺牘》。這次“國寶再現”,將要亮相的則是這一幅“國寶”級的山水田園畫作《鵲華秋色圖》。

請右轉手機觀看

就印章、題跋來說,《鵲華秋色圖》五米長的畫卷,四米都是題跋。僅乾隆皇帝的印章就二十多個!乾小四真不愧為蓋章狂魔了。

從畫作本身來看,畫中景物,因以淺色紙作為背景,色跡清晰分明。與前代大多數較深色的絹本畫跡相比,無疑是個優點。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申遠處的地平線。最吸睛的就是遠景處的兩座山:一座尖峭高聳,為華不注山。另一座圓拱如水牛脊背,為鵲山。這兩座山均是濟南的地標,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

華不注山

鵲山

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繁茂,疏落散布。或鮮綠,或火紅,或金黃,或僅剩虯枝。山與汀渚用元人稱之為“披麻皴”的皴筆繪出,所著藍色深淺不同。而彌漫全景,連綿滋生的蘆葦把整部分的韻律契合起來,幫助樹木達成統一調和的作用。

畫跡右部

汀渚、蘆葦與樹交相呼應

畫的左部分最為繁複。三、四所屋舍稀疏分布,其中一所半隱於柳樹之後。紅色的屋頂將這波暖色散發至樹葉與樹乾。山羊五隻,齧食於其間。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從水中把網提出,一切寧靜而和諧。

畫跡左部

著以黃色的山羊

工作中的漁夫

這幅畫作的特點是畫中的筆法。趙孟頫與大多數同一時代或後世的畫家不同。他並不是隻用一支筆來完成整幅畫的。學者們在這其中辨認出他曾用三、四支不同的筆:最粗的筆來畫鵲華二山、汀渚的皴紋和稚松。中鋒來畫大部分樹木和茅舍,最後再用幼鋒勾勒精細的蘆葦、扁舟和人物。這樣的裝備和細節的點睛何嘗不是作者走心的體現!

屋舍中的桌幾

依稀可見的人影

倚門而立的女子

撐船而行

整幅畫帶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古拙”,這也是大多數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所在。西洋畫中強調的色彩相互作強烈對比,在中國畫這裡變作淡藍與褐色的相融一體。

作家也並非直接著重描畫眼前所見,而是與心中之景再度融合。畫中所設水島延伸至畫卷下緣,仿佛邀請閱覽人走進作者所創作的畫境之中。恍能置身其中的親切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吳興八俊”之一“悉造其微,窮其天趣”的精妙畫藝。

《鵲華秋色圖》(局部)

當然,八卦的我們一定想要知道,為什麽趙孟頫要描繪濟南此景,創作出這幅畫呢?由趙孟頫所作的題款我們可以一窺究竟。

趙孟頫小楷題款

原來,趙孟頫作此畫,是要送給他和父親的摯交——周密。提款中的“公瑾”,就是周密的字。趙孟頫稱周密為“齊人”,其實是指周密祖籍山東。但自南宋開始,周氏家族移居南方至少已是兩代,周密又累官豐儲倉所檢察,並無機會回到故裡。

而趙孟頫此前曾被任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鵲華二山就在此地。後來他回到浙江,依據記憶畫成此圖,送給無法返鄉的好友周密,一解其思鄉之情。大概可以稱得上最美的旅遊紀念品了。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場超脫塵俗的審美體驗。

晉·王羲之丨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你若安好,我便買橘

請右轉手機觀看

王羲之這件作品是唐人的雙鉤摹本。以雙鉤廓填的方式,精心描摹王羲之三則書劄,忠實呈現了王羲之的書法體勢之美。

那麽什麽是雙鉤摹本呢?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把書上的圖案描下來,再填色的經歷吧!雙鉤摹本就是這樣的過程,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之上,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而成。

徽宗趙佶瘦金體題款

三帖即是三封信,每封均以信件中的字命名。第一則為平安帖,行書及草書書寫,內容是向友人報平安,表達思念之情。其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發。許多的帶筆及草書筆法,自然而巧麗。

平安帖

第二則是何如帖,行書書寫,內容為問候友人,並告知近況。其中“複”字三次出現,加上平安帖中一“複”字,四字寫法各不相同,靈動而鮮活。

何如帖

四個“複”字

第三則奉橘帖,是贈送友人橘子的便簽,行書書寫。字形大小偃仰,富有變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輕描淡寫卻又飽滿深情。不知為何令小編想起了“你站在這裡不要動,我去給你買幾個橘子。”

奉橘帖

整部作品點畫間充滿速度與方向的變化,尤其重視筆畫之間的牽絲映帶,書法線條仿佛有了獨立的生命。透過這類簡短如便條的信劄,我們也得以知曉,書法作品在當時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大師的一個便簽就是一件藝術品!如果沒有欣賞到去年展覽的《快雪時晴帖》,這次不要再錯過囉。

宋·蕭照丨山腰樓觀圖

我站在你左側,卻像隔著江河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山水畫成熟的階段,全景式的山水構圖在當時頗為流行。轉入南宋,山水畫的發展朝向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山石的透視縮小,背景山水朦朧,筆墨多用渲染,具有南方氤氳氛圍滋養下的風格。而蕭照的《山腰樓觀圖》,則突顯了兩種畫風過渡時期的特點。

畫的中景與近景結實凝重,對比強烈:巨大的山石佔據了畫面的二分之一,水墨蒼勁的“長斧劈皴”更顯力量感。嶙峋的石塊上長滿老樹,清泉與山石相激碰撞出浪花。

山石、老樹與清泉

如果說這部分的濃墨重筆給人剛健渾厚之感。那麽細節的點畫,則體現了畫家匠心獨具所在!數數看,畫中一共畫了幾個人呢?

A:兩個

B:三個

C:五個

D:七個

選A的小夥伴,看到的一定是作者突出刻畫的這兩位遊人:

峭壁下的平石之上,兩位文人投入江景之中,揮手指點

選B的小夥伴一定是注意到了在畫面的近景處,一葉小舟上還有一人:

泊舟之上,一人俯首彎腰,正欲登岸

選C的小夥伴就更加心明眼亮了!在畫面稍遠處,一條宛如素帶的山間小徑上還有兩位登山者:

策杖而行的登山者

選D的小夥伴大概想象力非常好了……

而蕭照畫作的過渡性,就體現在該畫右部的遠景之中。柔順的濕筆代替了剛勁的乾筆,遠樹虛化,遠山朦朧,仿佛被水氣與雲霧所籠罩,若隱若現。

淡墨一抹,猶如剪影

一左一右,一實一虛;忽隱忽現,忽暗忽明。南北宋的戰亂時期,又有多少人和蕭照及他這幅作品一樣:眼前是實,遠方虛彌;他鄉是真,故鄉已遠。仿佛近在咫尺,卻又似隔江河,觸碰不及。

宋·夏圭丨溪山清遠圖

是溪山,更是清遠

請右轉手機觀看

如果說蕭照的《山腰樓觀圖》體現了兩宋過渡時期的特點,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則將這種新風格得以完美展現。淡墨的運用上升為風格的主導,濃淡乾濕,又極盡變化,或潑墨淋漓,或惜墨如金。並發展出“帶水斧劈皴”,或者可以更可愛地叫做“拖泥帶水皴”

全卷長近九米,由十張紙拚接而成。如此長卷但卻做到繁簡得當,過渡自然,展現出了江山的遼闊深遠、綿亙無盡之勢。巨石懸崖、松林庭院、江畔山影、長橋野舟、漁夫行人……特寫切入,長卷構圖,邊角的景色反而形成了巨集大的天氣。

《溪山清遠圖》局部

和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為“南宋四家”的夏圭,還有一個外號——“夏半邊”,這是因為他作畫喜歡作半邊之景,好機油馬遠也是如此,被稱作“馬一角”。而這幅《溪山清遠圖》,卻是“淋漓蒼勁,墨色襲人”,開創了古代山水長卷繪畫的新範式。

還有去年展出的徽宗趙佶《溪山秋色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黃公望的《溪山雨意圖》等等,這些為“溪山”寫真的文人,其實,也是在為內心的“清遠”寫真。

宋·陳居中丨文姬歸漢圖

悠悠三千里,何時複交會

“文姬歸漢”的故事發端於《蔡琰別傳》和《後漢書·董祀妻傳》。文姬,指的就是蔡琰蔡文姬,這樣一位耳熟能詳的大才女,背後的經歷卻十分坎坷。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並生下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遣使臣將其從匈奴那裡贖回,但此次歸漢,已是十二年之後,人事不可量啊!

兩宋之際,許多畫家都曾以“文姬歸漢”為題材進行創作,迄今存世的李唐和陳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則是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

畫面之中,一派荒涼蕭索的塞外景象:土坡黃沙,枯樹短草……畫面中心,蔡文姬正與左賢王對坐餞別。賢王側身飲酒,但仍轉眸回視文姬,依戀不捨。文姬則盤膝而坐,面向賢王。文姬身後是她的一對子女,年幼者緊抱母親腰際放聲啼哭,年長者似乎正規勸其弟回到另一婦人(或是乳母)處。

此時文姬的心情,在其所作《悲憤詩》中即可窺見:

……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

用兒子的問話,襯托出內心的矛盾與苦楚,讓人動容。而畫家抓住人物的瞬間心情,通過神態形體刻畫托出,更讓賞畫者感同身受。

值得玩味的是,南宋畫家多此題材,實際蘊含著“托古喻今”之義。1127年,徽宗、欽宗被金人擄去,宋室南遷,之後遣使北向,迎接徽宗後妃回南。

此幅畫中,漢朝兵衛卻身著宋式衣冠,而左賢王頭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衣和馬匹配備等,亦多參考金人制度。這些“穿越”中的弦外之音大概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一幅畫,是畫中人物的縮影,是作家感情的縮影,也是歷史時代的縮影。

唐玄宗丨鶺鴒頌

人要豐滿,字要圓潤

《鶺鴒頌》(局部)

此貼共計337字,是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的唯一孤本,幅末有草書“敕”字和玄宗禦押,童叟無欺!

玄宗李隆基,一位多才多藝還會治國的皇帝(趙佶:看不起誰?)。這篇《鶺鴒頌》是玄宗觀鶺鴒鳥翔集在麟德殿有所感觸而作,實際就是一篇《兄弟歌》,頌揚他們兄弟之間親密友愛的感情。

鶺鴒,或稱脊令,這種鳥兒有個特性,只要一隻離群,其他的都會鳴叫起來。《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來就用“鶺鴒”比喻兄弟了。

在唐玄宗的freestyle帶領之下,盛唐書法的“肥厚”代替了初唐時期的“瘦硬”。雖說玄宗更擅長隸書,他的《石台孝經》展現了雍容大氣、豐腴圓潤的帝王氣魄,堪稱唐代隸書典範,這卷《鶺鴒頌》,卻是用行書書寫,間有行楷與草書,動中有靜,更添活潑。

此帖章法布局,疏密相間,呼應自然。細細看來會發現,玄宗行書受王羲之影響較多,其中多字都與王羲之的行書寫法相近。大概和唐太宗一樣,都是王羲之的小迷“帝”吧!

《鶺鴒頌》(上)與王羲之《蘭亭序》和《集王聖教序》(下)比較

宋·易元吉丨猴貓圖

看國寶,猴子與喵更配喲!

《宣和畫譜》記載的宋代畫家易元吉作品有245件,其中猿猴畫40件,是該書所列作品最多的畫家之一,可惜大部分畫作已經失傳。

易元吉早年專攻花果,略有小成,但又不滿於現狀,認為“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逸古人之所未到,則可以謂名家。”於是,他選擇了前人幾乎未涉足的猿猴作為自己的主攻目標,他用“寫生法”畫出的猿猴,呈現出一種“天然野逸之姿”,生活逼真,呼之欲出。

為了畫好猿猴,他常常離家到深山老林中觀察寫生。“寓宿山家,動經累月”,天天“吸猴”。所以易元吉筆下的猿猴無論是頑皮靈動,還是憨態可掬,總是令人耳目一新,改變了猿猴長時間在繪畫上的悲苦形象和“猿嘯哀鳴”的固定範式,拓寬了繪畫題材。

當然,易元吉不僅僅是一隻“猴奴”,他的繪畫才能是多方面的。傳說他在杭州都監廠畫鷹時,嚇得梁上的紫燕都不敢下來作巢,各種動物、花鳥,易元吉都能夠畫得別開生面,超越前人。

然而就當他聲名大振,被召入宮中作畫時,卻突染疾病而亡。另一說法是米芾的《畫史》:“畫院人妒其能,隻令畫獐猿,竟為人鴆。”易元吉因其畫藝而遭人嫉妒被鴆殺,看來宮中真是處處勾心鬥角啊!雖不知是否為真,英年早逝,也實為遺憾了。

金·武元直丨赤壁圖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武元直是金朝明昌時期的名士,擅畫山水,《赤壁圖》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赤壁圖》,來源於蘇軾的《赤壁賦》。自蘇軾《赤壁賦》問世以來,赤壁就成為文人畫家經常作畫的題材。

蘇東坡做此賦時,已被貶謫黃州多年,他以山水為伴,借史抒懷,創作了這篇名賦。而後世畫家,把這份情感揮灑於筆墨紙上,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一目了然的畫面,代代相傳。

武元直《赤壁賦》基本保持了北宋的畫風,全景式的構圖使畫面整體雄偉壯觀,陡峭的石壁與奔騰的激流幾乎佔據整個畫面。茫茫大江兩岸,石壁仞立,江水奔流。一葉輕舟,載蘇子與二客,船上健夫撐篙,輕舟順流而下。

大江奔流遠去,江面漸行漸寬,煙波浩蕩。當年赤壁鏖戰的萬軍千船已經煙消雲散,一切化為烏有,只有江山依舊。畫中水波勾線連綿起伏,弧曲的波紋與硬朗的皴石剛柔並濟。

全圖點睛之筆就是輕舟了,畫家著力刻畫的不是人物的繁瑣細節,而是人物的氣韻和神態,使人仿佛聽到了扣舷而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到了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宋人丨折檻圖

拍遍欄杆不如直接折斷!

這幅《折檻圖》,其實可以看做是《漢書·朱雲傳》的插圖了!

據《漢書》記載,漢成帝的老師張禹受封安昌侯,他利用所受寵遇與權勢處處牟利。朱雲雖是小官,卻看不慣張禹所為,上書請求朝見。朱雲義憤填膺,對漢成帝說:“請求陛下賜給臣一把尚方寶劍,斬殺一個奸臣。”

漢成帝問奸臣為何人,朱雲指著張禹說道:“就是安昌侯張禹!”漢成帝大怒,要將朱雲處死,禦史奉旨上前,捉拿朱雲。朱雲不肯就范,緊緊攀住殿前的欄杆(即檻),竟生生把欄杆折斷了。

這時,左將軍辛慶忌挺身而出,為朱雲說情:“如果他說的是事實,自然不能殺他;如果不是事實,也應該寬容以免阻塞言路。”辛慶忌以死擔保,頭也叩出血來。漢成帝被兩位諍臣感動,便赦免了朱雲。

這幅圖正是描繪了矛盾衝突尖銳之時,徐悲鴻曾評價此畫:“朱雲與力士掙扎部分,神情動態之妙,舉吾國古今任何高手之任何畫幅,俱難與之並論。”

畫家在繪畫時,作了合理的安排與變通,把本應在宮殿內的環境改換在宮廷院囿之中,史書未記載當時張禹的神情,但畫家卻將張禹暗暗得意的卑鄙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有趣的是,朱雲折檻的故事在後世宮廷建築中留下了印記,宋代《營造法式》一書中記載:宮殿欄杆當中兩栱之間不加扶手,稱作“折檻”

宋人丨冬日嬰戲圖

國寶不只有遠方的山水,還有眼前的童真

看過那些高山流水,詩酒風流,我們古代還有一類畫作,畫家們將眼光投向那些活潑可愛的兒童,將世俗風情和天真爛漫盡情展現。這類專門表現兒童生活題材的繪畫作品,被稱作“嬰戲圖”或“戲嬰圖”。

最早魏晉時期就已出現,唐代漸趨成熟,宋代則最為興盛。其實,去年的國寶展覽中,就有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這次的《冬日嬰戲圖》同樣生動可愛!

畫面中,姐姐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弟弟則拿著一支用紅線綁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貓。小貓雖與人隔有一段距離,可是眼瞳望向姐弟倆手裡的玩具,舉爪欲撲。弟弟看起來似乎還有點害怕的躲在姐姐身後,十分可愛。

左側則是奇石,梅,竹與山茶,暗示著冬令時節。但女孩發髻上的帶珠紅絲,男孩紅、黃色系的服飾,色彩斑斕的旗子以及毛絨絨的貓咪,使人不覺有冬日的寒意,反而增添幾分溫暖的情調。

這幅畫的筆墨與去年國寶展覽中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十分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面容,衣紋的描法,都極神似。一寫秋景,一寫冬景,孩童都是一男一女的組合,均呈現了天真童趣,手足融洽的氛圍。算不算得上是古人的一種“曬娃”呢?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宋高宗丨賜嶽飛手敕

展玩墨拓尤在,忠臣良將卻殞

趙構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特別對嶽飛,他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僅親筆寫給嶽飛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了。

此件是宋高宗回覆嶽飛對邊防的呈報,就書法來看,宋高宗趙構早年對書學的訓練極為用功,兼擅黃庭堅、米芾書體,更上追晉王羲之、魏晉筆法。此敕書行氣首尾流暢,氣韻清和,筆態優美,行間參差,錯落有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寬穩,顯現出極高書法的造詣。

但這個父仇不報,偏安一隅,又最終賜死嶽飛的皇帝,終究讓後人可歎。其在敕書中強調長江防偽,卻未提北方;又說“征馭良苦”,即希望嶽飛不要進攻了。而一直渴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嶽飛,最終隻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八字絕筆便含恨而去了。再看此敕,心頭又不免多了一份難言的情感。

唐·閻立本丨蕭翼賺蘭亭圖

請右轉手機觀看

唐太宗李世民愛王羲之的書法愛到癡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遍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當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蘭亭序》在辯才和尚那裡,就派大臣重金相求。

辯才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弟子,他推說不知真跡下落,唐太宗於是讓禦史蕭翼化妝作書生模樣,博得辯才和尚的好感,“賺”《蘭亭序》。所謂“賺”,其實是對帝王行為的委婉說法,說白了就是“騙”。

還蒙在鼓裡的辯才和尚

這一點上,唐太宗就不如武則天做的厚道了:武則天向王羲之後裔王方慶征集王羲之墨跡,王方慶將所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雙鉤廓填,保留了複製品,將真跡還給了王方慶。

不過關於此畫的真實身份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此畫並非《蕭翼賺蘭亭圖》,而是《陸羽點茶圖》;也有人對作者是否為閻立本提出質疑。現傳世的《蕭翼賺蘭亭圖》,一藏遼寧省博物館,為北宋摹本;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南宋摹本。儘管關於這幅畫還有諸多疑問,但價值確是國寶無疑!

除了以上這些書畫菁華,還有許多國寶級珍品:想看中唐筆勢雄健的官方字體嗎?《朱巨川告身》(告身:委任狀)當然不能錯過了!作者就是與顏真卿齊名的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

還有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寬,其作品《秋林飛瀑圖》,描繪秋山棧道的瀑布流泉,氣勢磅礴,景色宜人。

范寬 秋林飛瀑圖

更有米芾《致希聲吾英友尺牘並七言詩》、鮮於樞《透光古鏡歌》、《宋寧宗後坐像》等等……每一幅都實在是不可錯過的精品!

宋人 宋寧宗後坐像

展覽資訊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8年10月4日——2018年12月25日

(分AB檔展出)

台北故宮單景點遊學,請查看今日第三條推送(11月14日——11月15日)

參考文獻:

李鑄晉《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

武原《唐玄宗和他的<鶺鴒頌>》

孟建華《虛實在山水畫<溪山清遠>中的作用》

李松《寫心惟難——宋人<折檻圖>介紹》

呂友者《畫猿高手易元吉》

王照宇《史事與影像:陳居中<文姬歸漢圖>》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別被《延禧攻略》《如懿傳》騙了,她真的不惡毒!

一個不喜歡瓷器的書法家不是好皇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