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信軍:未來十五年,慣性判斷將失靈,價值“錨點”在漂移

CFIC導讀:

新形勢下,如何進行未來的價值判斷?日前,複星集團聯合創始人梁信軍撰文表示,由於未來15年內的重大形勢變化,會導致價值判斷的“錨點”漂移。這意味著,基於當下慣性的一切判斷結果都將可能失靈。以下是原文,值得一讀。

我們對未來的判斷,總是基於一些基礎假設,這些假設構成了我們判斷的“錨點”。

例如,做投資的時候,你會在自己心裡放一個坐標系,用價格、同行、重置成本等進行對比,最終確定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我今天要講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由於未來15年內的重大形勢變化,會導致你進行價值判斷的“錨點”在漂移。這意味著,基於當下慣性的一切判斷結果都將可能失靈。

所以,你要關注這三大形勢:

1.兩三年內,AI開始挑戰絕大部分行業的技術壁壘,很多行業將消失或被邊緣化;

2.五到七年內,區塊鏈可能重構人類“信任”彼此的方式;

3.十五年內,全球增長驅動引擎正從中國緩慢而堅定地飄走。簡單說,電梯位置變了。

汽車,醫療,保險,金融

來自AI的顛覆,遠超你想象

從2017年開始,大家能感受到AI在每個行業突飛猛進的進展。

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這個行業的投資額從2016年起開始翻倍增長,2018年全球AI行業股本融資額已達到185.3億美元:

可以預見,幾年內,很多巨頭的技術優勢將被打破,行業格局甚至將發生根本改變。

我們用汽車行業的例子來看:

汽車行業,目前的主流玩家將被邊緣化

自動駕駛的故事講起來很漫長,但技術突飛猛進是從2017年開始的。

我相信,達到L5級別的自動駕駛(即車能在完全不知道前方路況、也沒有地圖的情況下自動駕駛),技術將在2-3年內快速成熟。未來7-10年內,社會可能廣泛接受無人駕駛的車。

1. 可能的推廣順序:物流車—公車—市內交通擺渡車

最可能先上路的是固定路線行駛的物流車,其次是環境環保用車,再然後就是城市公車。此後,在城市環境內的交通擺渡車、計程車也將得到普及。

2. 私人車輛將急劇減少

自動駕駛汽車有顯著的社會效應:

跟城市的智慧交通信號管理系統協同後,道路通過率會大幅度的提高。這意味著,不用拓寬馬路,擁堵就能得到緩解。

人們擁有的私人車輛將急劇減少。由於市內自動駕駛擺渡的效率和體驗大大提升,將來個人和公司買車的積極性都將大幅下降。

3. 汽車行業將被重塑

私人購車意願的下降,將首先給整車廠帶來災難。為什麽?因為未來的車輛買家將高度集中,可能每個大車主都擁有200萬輛或者500萬輛車,供所有人擺渡使用。

當車主是分散的時候,整車廠有談判能力的,你可以通過賣給不同的人來議價。當車主變得集中,他們反向挾製車廠的可能性就提高了。最後的結局是什麽?整車廠的數量會大幅度縮小。在北美市場、中國市場,我猜可能只會留下兩三家。

整車廠的產品會大幅度減少。原來,每個車廠會推出各類不同的品牌,這個適合談情說愛,這個適合長途越野,那個適合城市平穩駕駛。但未來的主要車主們就不再需要這麽多類型的產品,可能只需要中檔、低檔、高檔三種車,配件更換方便。

所以,今天你們是如何評估汽車公司的?也許你買了行業龍頭公司股票,覺得第一名很安全。而我的問題是,這家公司10年後還存在嗎?

大家可以比較以上公司的市值,最大的整車廠如通用大眾、日產,也就是五六百億美金,現在滴滴、Uber、Waymo的市值/估值都遠超他們。

特斯拉的例子更典型,雖然它一年就產十幾萬輛車,但跟通用、豐田之類有幾千萬輛車的公司市值一樣。

用戶平台類的公司會崛起。因為預約、叫車等服務都是跟用戶打交道,能幫助用戶對接車輛的平台,市值會很高。目前,Uber估值已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的滴滴也已經560億美元估值。

自動駕駛的作業系統公司也會市值很高。搭載在汽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機的安卓系統,大概佔用你每天的兩三個小時,是非常龐大的應用。所以這類公司將來會很值錢,想象空間巨大。

Waymo、滴滴、特斯拉都可能加入這個陣營,而且將來接近贏家通吃。

這一切都與你無關?後汽車行業的連鎖反應

所有跟汽車保有量有關聯的行業都將面臨災難。

比如保險,中國財產保險中大概60%-70%是車險。車的數量在減少,那保險公司該怎麽辦?

二手車、一手車的貸款生意肯定會萎縮,汽車配件、裝潢、二手車產業也是如此。

慢慢地,停車場就沒生意了。原來之所以小區、公司停車場有生意,是因為私人車主需要停。將來所有的車輛基本都在路上跑,只有晚上需要加油和換電池,所以停車場也將深受其苦。

那麽,你在看這些行業的時候,該不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汽車行業深受AI影響之後,我投這個公司還有什麽意義?這個公司真的還值那麽多錢嗎?為什麽它還能活著?故事能不能自圓其說?這都需要重新考量。

正規軍已大規模入場

區塊鏈將重構“信任”的方式

AI對全球生產力的深刻影響,是未來兩三年內就會發生的事情。接下來看未來七八年內會發生的另一大重大趨勢——區塊鏈技術的成熟。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區塊鏈。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麽說的:

每出一個新概念,總會先被一幫騙子利用,再被一幫投資者利用,最後才能輪到一幫熱愛它的人堅守。

這話講起來很有詩意,說白了就是這個行業洗淨鉛華,輪到正規軍進場了。

我認為,2019年是真正的區塊鏈元年,原因在於:

區塊鏈3.0技術能夠提升性能、易用性、可操作性,大部分都會在2019年成熟;

穩定數字貨幣在最近一年中迅猛發展,數字貨幣作為支付工具、交換媒介、價值尺度的功能會得到解決;

區塊鏈數字經濟必須獲得法律保障,而法律法規的建設和監管體系正逐步成熟。

剛才我提到,AI是2017年開始爆發的。2018年開始,區塊鏈得到了爆發性增長,融資額達到145億美元。同年的AI直接融資額是185億美元,將來完全可能被區塊鏈反超。

正規軍進場之後,想象空間更大了。

大家所知道的區塊鏈的好處,比如分布式記账、不可篡改、歷史數據完整等,這些都對,但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區塊鏈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是它是可編程的智能合約。

降低信任成本

區塊鏈的加密幣是一段可編程的程序,這段程序帶著智能合約,可以按約定自動執行。

過去咱們簽協議,有這麽幾個環節:

法律依據。是依據英國的法律,還是大陸法律?

支付方式。付英鎊,港幣,還是人民幣?匯率怎麽算?

糾紛解決方式。爭端解決地是在倫敦還是香港?是通過法院還是仲裁機構?

而區塊鏈場景下,這些約定都不再必要。法律就是智能合約,對賭標的也會明確,只要條件成立,合約會自動執行並進行清算結算。

如同《區塊鏈與账戶革命》作者肖風所說:

分布式商業是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商業新邊疆。在分布式商業世界中,一切中介組織都將被“數學算法”自動連接和執行取代,相比傳統商業模式交易的互信成本大幅度降低。信任的邊際成本越低,商業活動空間和邊界越大。

這意味著,人類的關係會變得很簡單。

大家有沒有深入去想過,你是怎麽組織企業的?你一定想把信任成本高的環節收編進公司內部,作為自己的部門。

比如說,銀行肯定不願意把自己的清結算中心外包——記账要是記錯了,就完了。

所以企業的供應鏈組織形式非常有意思,信任成本越高的環節越需要作為組織的一部分,你要建設他、參股他、或者跟他有一定的長期合約,形成生態圈。

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則意味著,你沒有必要把企業做的很大,很多信任成本高的環節都可以通過區塊鏈的技術特徵解決,成本很低。

落地應用,可能沒有超大平台

先來舉幾個巨頭已經布局的區塊鏈應用領域:

微軟2015-2018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保險平台;

高盛在2018年8月推出了加密資產交易平台;

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是全球前五大銀行,已經開通了基於區塊鏈的跨境外匯交易應用系統;

螞蟻金服跟渣打已經合作跨境的小額匯款業務,幾乎零手續費,是非常惠民的應用;

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AXA做了一個區塊鏈航空保險產品,將來在理賠、風險認定、精算上,都有很多名堂。

現在有很多人一直在追問,什麽時候區塊鏈也能夠出一個幾億日活的殺手級應用?

肖風的觀點是,這種應用可能不會出現。

因為整個移動互聯網是把商業模式平台化,使得原本需要複雜信任機制的交易更方便。區塊鏈則相反,是把平台拆掉,凡是需要建立信任的機制都不需要了,智能合約自動就能執行。拆完平台,人自然就少了。

所以,未來的區塊鏈落地應用中,超大平台可能很少。

在區塊鏈的衝擊下,究竟誰該更焦慮?是傳統企業,還是移動互聯網企業?這個問題留給大家。

未來十五年將與過去完全不同

全球驅動引擎正在轉移

AI、區塊鏈這兩項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我們現在做價值判斷的錨點/坐標系,在未來幾年間都將不複存在。

我們來看得更遠一些,第三個需要關注的大趨勢是,未來十五年內,全球的增長驅動引擎也將發生堅定的變化。

我一開始舉了電梯的例子。巴菲特跟比爾·蓋茨都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身為美國人是有美國紅利的,天生就比生在別的國家會更成功。

企業也是一樣,你如果正好誕生在一個高成長的經濟環境下,相當於坐了電梯。所以,了解全球經濟的增長驅動引擎,跟消費市場的增長極在哪裡是很重要的。

過去20年的中國故事

從2006年起,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率大大超過美國,也就是說,全球GDP增長的五分之一,是由中國一個國家貢獻的。

我可以告訴大家,只要是做中產或者中產以上生意的公司,我不用看他報表就能知道,它的大概20%-22%左右的銷售額會來自於中國人、中國市場或者中國人在海外的購物。

如果你在中國,又做了互聯網,就更站在潮流的最前方。互聯網公司的全世界前十名中,第三、第四、第十都是中國公司。坐在這個電梯上,就不太會落伍。

未來20年,故事屬於東南亞、南亞

接下來,需要把目光投往海外。

從地理位置看,越南嵌入到中國內部,等於中國廣西的隔壁,港口條件比中國還更好。從國外到越南和到中國的成本幾乎一樣,泰國的地理位置也類似。因此,這些國家比較容易受益於中國的成長。

來做一些數據對比:

1.中國有14億多人口,南亞有17.53億,東南亞有6.49億;

2.中國的人口的平均年齡大致在38-39歲,南亞人口平均年齡大概在27歲;

3.中國GDP大概現在是12.24萬美元,南亞、東南亞加一起6萬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1/2。最終消費中國是6.4兆美元,東南亞、南亞相加大概是4.2兆美元,相當於中國的2/3;

4.外資流入增速,中國是負的,南亞和東南亞都在翻倍增長。

龐大而年輕的人口,以及製造業的飛速發展,是這兩個地區的巨大優勢。

另外,由於互聯網人口巨大,所以這些國家直接跨過了PC互聯網的發展階段,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階段,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很多產業快速就能成型,經濟成本很低。

這兩個地區的巨大潛力正在被發現,越來越多大企業,包括歐美日韓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把自己的總裝廠搬到南亞跟東南亞。

還有很多企業為了規避貿易戰影響,主動把廠南遷,使得這些地區製造業升級的速度非常快。總裝廠遷過去之後,又帶動了整個供應鏈的南遷,帶動了整個基礎設施快速的增長,這些地區完全有可能出現產業跨越性的發展。

我最近去印度也感受到,這些地區原本基礎設施非常差,港口、碼頭、機場、道路都很差。但隨著資本的流入,最近修建的速度非常快。

總結來說,我們在聚焦中國的同時,一定要對南亞、東南亞多做研究。

除了關注中國的大電梯,還得關注下一個有潛力的電梯。

作者:複星集團聯合創始人 梁信軍

本文來源:混沌大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