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聚焦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七位權威專家發表科學觀點——關於益生菌的科學真相

圖片來自網路

微信公共號:shipinanquanbao

近日,兩個重磅的頂級期刊刊發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兩篇文章研究的結果包括:其一,益生菌在不同人腸道中的定殖能力有差別,應該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及特殊需求量身定製;其二,接受抗生素治療時,服用特定的益生菌補充劑反而會阻礙原有正常菌群水準的恢復。該報導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論。

專家觀點:對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個科學嚴謹的過程

益生菌是指對宿主有益的「活的微生物」,存在於胃腸道和生殖系統。在食品製造方面,人們熟悉的被認為是益生菌的大部分種類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的飲食產品(優酪乳、泡菜、發酵肉製品等),長期的食用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

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益生菌通過調節腸道內菌群及其代謝,或者直接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發揮其有益作用。目前有上萬篇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證實了益生菌的各種功能。對人體來說,益生菌已被證明的核心功能是改善胃腸道健康,包括平衡腸道菌群、緩解腸道炎症、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等癥狀。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益生菌具有緩解代謝綜合征、調節神經系統等功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益生菌對人體的有益功能逐步被發掘,其中的機制也逐步被闡明。因此,人類對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個科學嚴謹的過程。

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權威機構認可及科研成果證實

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大量權威研究報導的支持。目前其已被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中國衛生健康委等權威機構認可為「公認為安全」及可應用於食品的菌種。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早在2011年就指出益生菌在緩解腹瀉、便秘等方面的功能有著「強有力的證據支持」;2017年WGO基於大量醫學證據,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

此外,一些頂尖的期刊報導也證明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如醫學領域頂級期刊JAMA綜合分析了39項臨床試驗(近1萬名患者),發現使用益生菌可降低使用抗生素病人的艱難梭菌感染;自然科學頂級雜誌Nature一項針對4500多名新生兒的研究證明益生菌及益生元可以預防敗血症發生風險等。

益生菌功效的發揮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

目前常用的益生菌菌株主要是乳桿菌、雙歧桿菌、芽孢桿菌、酵母菌等。研究表明,不同種屬的菌株,其生理、代謝存在一定差異,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大量研究亦表明,同種屬的不同菌株其益生功能也存在著巨大差異。益生菌在不同宿主中發揮的功能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宿主的基因型、生活環境、飲食等因素,均可以影響益生菌與腸道微生物系統、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其功能的發揮。9月6日在《Cell》雜誌刊登的兩篇關於益生菌的研究,其中一篇也提出益生菌的使用要注重其個性化。

同時,益生菌的基因組差別較大,即使是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間也存在差異性,這是由於益生菌的生活環境通常比較複雜,處於一個動態的進化過程中,會發生基因丟失、重複或者獲得新的基因,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達不同的功能基因可發揮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株的水準上進行益生功能的驗證,明確菌株的功效,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個性化使用及治療。

一種益生菌製劑對腸道無益不等於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腸道無益

《Cell》雜誌報導的第二項研究是針對46名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志願者的臨床試驗,發現與自發恢復相比,吃一種益生菌配方會推遲宿主的腸道菌群的重建。作者因此認為益生菌在抗生素處理後的「潛在(potential)」功能「可能(may)」會因為影響菌群重建而受到「阻礙(offset)」。然而,納入本研究的11個菌株的研究背景不清楚,沒有提到菌株類型,使用時菌株的各自劑量和活菌數,也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臨床研究,不足以代表所有益生菌,尤其是此研究受試者人數過少。因此,無法證明益生菌對重建微生物菌群無益,也無法證明所有的益生菌都無效。

部分媒體存在著片面解讀和不實報導

部分媒體引用了上述兩篇研究的部分內容進行報導,提出「益生菌不僅無益,還有害健康」、「益生菌,一個養生騙局」等標題,都是對上述研究的片面和不實的解讀。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第一項研究的主要結果有三個。首先,益生菌的定植高度個性化,不同個體對不同益生菌定植的敏感性不同;第二,宿主微生物組通過競爭排斥相同物種以及特定的免疫機制來影響益生菌定植;第三,益生菌的攝入並未顯著影響共生菌群的組成,而是激發了宿主免疫系統的應答。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比較關注的一個方面,由於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越來越多的學者建議從腸道菌群和宿主生理的特異性角度出發開發個性化的益生菌製劑。文中並未提及益生菌無效理論,部分媒體存在對該研究報導的片面甚至錯誤解讀。對於研究人員認為與移植自身糞菌相比,益生菌的攝入未能使腸道菌群還原為抗生素處理前的結構特徵,並不意味著益生菌擾亂了腸道菌群結構,從具體菌屬的豐度分布來看,也並沒有因為益生菌的攝入導致有害菌的增殖。因此,不可曲解為益生菌無益或有害。

在第二項研究中,作者雖然發現服用益生菌延緩了菌群恢復,但這只是針對一種特定益生菌產品(Bio-25)和特定生理狀況(抗生素處理後的菌群異常)的研究;同時,受試人群樣本量也較小(每組6-8人);因此並不能代表益生菌功能和安全性的普遍情況。

對此,國際益生菌協會(IPA)歐洲分會也在9月10日發文,認為兩篇《Cell》文章「觀察到的效果可能與採用的益生菌混合物有關。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僅以8名受試者為基礎的定量和定性比較並不被認為特別可靠,而且肯定不能被允許用來對總體益生菌做出全面的結論。」

任何科研的實驗設計與方法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研究者應在其特定條件下解釋實驗結果,他人過度解讀實驗結果是不科學的。

專家建議:科技界與產業界應加強關注益生菌的個體差異性

益生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有許多科學問題需要探索。科技工作者應採取科學嚴謹的態度,加大科技投入,系統研究益生菌的功能機制,重視臨床驗證工作。

相關學術界和產業界在選育益生菌的過程中,應注重菌株的個體差異,保證為消費者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此外,還應分析不同消費者腸道微生態的個體化差異特點,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益生菌乾預策略。

消費者應正視益生菌的功能

目前一些商家過度宣傳、「神話」益生菌的功能,導致消費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誤區;也有不實報導宣揚「益生菌無用」的觀點,嚴重誇大益生菌的危害,這些都是對益生菌功能的不科學認識。

事實上,大量的臨床實驗數據證明,針對特定的疾病(主要是腸道疾病),益生菌可以作為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但在更多情況下,益生菌應被認為是一種食品,可以提供一定的預防和乾預的健康作用,但不能取代藥物治療。

加快整頓益生菌市場魚龍混雜亂象,儘快完善益生菌相關標準

目前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菌株來源不明,且缺乏科學的研究驗證,大多認為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是益生菌的代名詞,沒有菌株意識,急需完善益生菌相關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來規範益生菌行業。

建議相關管理機構應加強相關標準的制定,科學監管與宣傳教育,促進益生菌產業健康發展。

規範引導新媒體和自媒體平台

對於每天產生的「海量」的生命科學學科科研結果,應該冷靜的、客觀地對待和處理。在學術的論壇上容許將眾多科研結果「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媒體報導前應該全文通讀,全面解析,正確引導輿論,避免偏頗。

本期專家:

陳 衛:江南大學副校長、教授

何國慶: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副主席、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

張和平: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任發政: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厲曙光: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臨床營養科主任

鍾 瑾: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微信號內容同步在以下平台發布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主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