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聊聊崖山之戰的蒙古軍指揮官張弘范的功過是非

作者:陳二虎

一、崖山勒石起風波

公元1279年,元朝將領張弘范在崖山一戰,徹底滅亡了南宋政權,志得意滿的張弘范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在一塊大石上留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這引起遺民以及後世的謾罵,罵他是漢奸,罵他是無恥之徒,罵他是賣國賊,紛紛譴責張弘范。

轉眼已經到了明朝,明代廣東提學趙瑤光臨崖山,一暏石上刻字,憤然寫了一首詩:

忍奪中華與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鐫功奇石張弘范,不是胡兒是漢兒。

到了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禦史徐瑁更是對這摩崖題字深惡痛絕,要派人鏟除題字,磨平石面,準備寫下了“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個字,而另一大臣陳白沙認為崖山一戰,南宋亡國之際死傷十餘萬軍民,不應表陸秀夫一人之事,應該刻“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於石下”才對。一時間,爭論不休,沒有結果,也就不了了之,沒有刻成。

還有的傳聞說,這陳白沙到崖門憑吊時,望著張弘范的勒石,靈機一動,令人在前面加了一個“宋”字,變成“宋鎮國大將軍滅宋於此”!其實這都是後人的一個美好願望,心系中華,愛國情腸。

但稍懂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張弘范是涿州定興人(今河北保定定興人),其世居之地,自五代時期就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王朝,是燕雲十六州之地,後來金滅遼,又成了金的疆域。兩宋以來,宋王朝先是與契丹大遼帝國一南一北共生,後與女真金王朝對峙。

到了南宋末年,大漠深處的蒙古興起,先是滅了金王朝,又滅了南宋,建立了大元王朝,縱觀這一時期的歷史,無論是契丹、女真政權還是後來的元王朝,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這張弘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根本就不是南宋人,他生於蒙古統治下,是元的將領,非金臣更非宋臣,所謂的“宋”將張弘范滅宋,是一個美好的初衷,張弘范雖然是漢人,卻沒有當過一天宋臣,祖宗八輩都與宋沒關係,人們罵他是漢奸,是賣國賊,冤枉了張弘范。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弘范孝忠蒙元,無可非議。腐朽沒落的王朝必然被新興王朝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解放以後,原來的鑿有張弘范題字的石崖被航道部門炸掉,到了公元1964年秋天,當地政府請田漢先生題寫了“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一塊巨石上,後來又增添了名人石刻,紀念這幕悲壯的歷史。

對於崖山,後人生出很多感慨與糾結,從漢族人的情感出發圍繞的無非是對張弘范的滅宋,給後人留下遺民恨,但是,歷史的進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愛國情腸,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具備,獵獵紅塵,千秋家國夢,登場與謝幕,宋王朝與元王朝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順天張氏家族

張弘范,字仲疇,是蒙古萬戶張柔的九子。

說起張柔,可是蒙金時期如雷貫耳的人物,當年蒙古兵馬南牧中原,金帝遷都,以避蒙古的兵鋒。

張柔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千余家結寨自保,因與蒙古兵作鬥勇猛,從定興令升為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

公元1218年與蒙古軍大戰於狼牙嶺(今河北易縣紫荊關附近的狼牙山一帶)馬失前蹄被俘。

成吉思汗敬重他是一個人物,招降了他,授予官職,成了蒙元漢族世侯中的一支。

張弘范是張柔的第九個兒子,生於公元1238年,此時金已經滅亡四年,所以他徹頭徹尾是元朝的臣民。

張柔共有十一個兒子,張家是一個注重儒學之家,張弘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自小就文武雙全,少年時就精於騎射,馬上舞槊,勇力過人。

由於當時男人成年都有蓄須的風俗,二十左右就長須拂胸,氣度非凡,有“美髯公”之稱,並且寫一手好詩,飽讀詩書。從他的身上勃發著河朔豪氣,遠比那些貴胄的紈絝子弟強上十倍。

當時任順天路總管的八哥張弘略赴元皇帝駐地述職,便讓張弘范代司其職,這給他提供了絕佳舞台,展示出超人能力,毫不留情依據法律行事,風氣煥然一新。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位,改元中統,張弘范得到忽必烈的賞識重用。當領有山東的漢族世侯李璮起兵叛元,張弘范隨父張柔率兩千勁旅迅速趕往大都(今北京),被任命為行軍總管。

在平叛李璮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張弘范的軍事才能,屢立戰功,讓張柔讚曰:“真吾子也!”

其實,什麽都需要天賦的,張弘范是個全才,繼承了其父張柔的優點,文韜武略頗有古良將之風,深得士卒愛戴與敬重,極有威望。

大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其兄入京城充宿衛,忽必烈在張柔諸子高職門選拔了張弘范代替張弘略的職務,任命為順天路總管,佩金虎符。

能夠佩金虎符,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享有一定的特權,這時張弘范剛剛二十八歲。

張弘范為官注重民生民苦,減輕老百姓負擔。

後來他從順天調任大名,他體諒老百姓疾苦,微服出訪,發現官吏們非法加派各種收費,老百姓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官吏,嚴懲這些不法之徒,得到老百姓的擁戴。

大名逢水災,他沒有請示上報,便自作主張免除了災區的所有租賦,這讓管理財賦的官員沒有了油水,告他“專擅之罪”,要給他嚴厲的處分。

張弘范親自到京城向忽必烈陳訴原因。

忽必烈問他要解釋什麽?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柯瑞,莫如存到大倉柯瑞好。黎民百姓遭受水災,缺衣少食,根本交納不了糧食。如果強迫徵收,搶奪老百姓賴以度命的糧食,政府小倉庫是充足了,但老百姓無糧就會死絕,等到明年你上那去收糧?讓老百姓活下來,讓他們富裕了,我們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余糧。老百姓有了余糧,日子好了,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說的大倉庫,請陛下明鑒。”

忽必烈聽了,大加稱讚,誇獎他懂得治國治民的大道理,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

三、南下橫槊揚威

公元1269年,元軍南侵,與南宋之間圍繞襄陽的攻與守展開激戰,當時圍困襄陽的元軍以李璮的舊部為主,驍勇彪悍卻難以管束,沒有一個能鎮住的將領統領很難發揮其戰鬥力,忽必烈正發愁用誰來指揮這支人馬,便有人推薦了張弘范,忽必烈一下想到這張弘范是最佳人選,立馬任命張弘范為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也就是當年李璮統治的地盤。

攻宋戰役的統帥是蒙古八鄰部人丞相伯顏,主持伐宋的軍政大事,張弘范向伯顏獻策:“要拿下襄陽,就要先切斷襄陽的糧道。”

伯顏十分讚同張弘范的建議,派他負責萬山糧道的把守。

張弘范一到萬山,便開始築城,城未成,宋將夏貴率大軍掩至,此時張弘范手下僅千餘人,眾寡懸殊,將士們意思撤退,免得被殲。

張弘范慷慨激昂地說:“戰勝敵人,是每一個當兵的職責,敢言退者,斬!”

說完披甲持槊上馬,僅帶偏將李庭率二百精銳騎兵迎戰,一鼓作氣大破宋軍,隨後築成“一字城”,如一把插在襄樊之間的利刃,阻斷了襄樊之間的相互依托。

攻打樊城的戰鬥,張弘范一馬當先,肘部被流矢所傷,他包扎一下,馬上到帥帳對伯顏晉言,提出只要攻下樊城,襄陽就是一座無險可守的孤城。應該用水師阻截江道,切斷樊城救援,提交了水陸並進的方案。

於是,集中兵力很快攻下樊城,宋守將范順戰死。樊城一破,襄陽守將呂文煥知大勢已去,開城投降,歷時六年的襄樊爭奪戰落幕。

這是宋元之間一場決定性戰役,襄樊一失,南宋門戶洞開,滅亡已成定局。

四、縱馬南下

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伯顏為三軍統帥,南下攻宋。大軍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淮西和淮東,直取揚州;一路由張弘范與大將阿里海牙率領,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由襄陽順漢水而下,直撲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

南宋丞相、奸臣賈似道裝模作樣地不得不親自出馬,督師駐扎蕪湖,並派出使者宋京到元軍統帥伯顏處議和,希望能夠像景定密約一樣,輸歲幣稱臣,達到元軍退兵的目的,結果被伯顏拒絕。

賈似道硬著頭皮派殿前都指揮使孫虎臣率七萬步兵駐守池州,令水軍大將夏貴以戰船兩千五百餘艘橫亙江上,自己率親軍屯駐魯港。可以說,從賈似道到孫虎臣、夏貴都是貪生怕死之徒。

張弘范率步騎夾岸挺進,又指揮水軍戰艦炮擊孫虎臣守軍,孫虎臣根本就沒有組織有效反擊便潰敗而逃,水軍將領夏貴聞知,也不戰而棄軍逃竄,讓宋軍江防徹底崩潰。

張弘范率軍長驅直入,佔領了建康(今南京)。三軍統帥伯顏決定在建康稍作休整,大宴隨征將校,取出宋庫黃金分賜諸將。

眾將如約赴宴,唯有張弘范姍姍來遲,伯顏有點不高興,問他:“我們祖宗留下來的習慣法規定:凡是軍事性集會,遲到有罪,無論是誰,都不寬赦。你難道連這規矩都不懂,竟然來遲?”這弦外之音就是:你是忽必烈的紅人也要聽從我的命令。

所有的人都不敢出聲,為張弘范捏一把汗,這伯顏說一不二呀。

張弘蕩神情自然地回道:“未將認為軍事集會是指戰場上的布置,在戰場上我從不遲到,今天伯顏丞相的聚會是給眾將發犒賞,在犒賞方面我從不爭先,所以來遲!”

伯顏聽了,不由笑了,點頭讚同。

我們完全可以從這個小插曲中看到張弘范用中原傳統美德來影響蒙古貴族,片言辭鋒,巧妙敏銳,頗有儒將風范。

五、焦山之戰

當元軍拿下建康,京城臨安告急,宋廷不得不號令勤王來守衛京城,宋將這些怯懦的弱骨頭,都驚破了膽,沒幾個響應,只有張世傑與文天祥帶兵前來。

張弘范率軍會同其他將領與宋將張世傑、孫虎臣所統水師展開焦山之戰。

元將阿術屯兵瓜洲,阿塔海、董文炳率兵船於西津渡。

南宋沿江製置使趙清與樞密都承旨張世傑、知泰州孫虎臣等將領率領水師布列戰艦於焦山南北,想利用宋艦船大甲厚的優勢。張弘范統兵船千余西掠珠金沙,阿術與阿塔海登上南岸石公山,指揮水軍萬戶劉琛循江南岸,繞到宋軍背後,董文炳率軍直搗焦山南麓與另一元將劉國傑部左右呼應,元將忽刺直取中路,張弘范自上遊率軍會師於焦山之北,一舉擊潰宋軍,讓宋軍全線敗亡於焦山。

張弘范乘勇直追了一程,殲滅了大量宋軍,被忽必烈賜予拔都的榮譽稱號。拔都,蒙古語,其意是勇士。

隨後宋揚州都統薑才率兩萬精兵前來迎戰,阻水為陣,元軍一時不知如何攻擊。張弘范請都元帥阿術監戰,自率精選的少量騎兵渡水破陣。由於薑才部宋軍士氣正盛,張弘范假意不敵而退,宋軍一哄而上追來,其中一員宋將躍馬舞刀直奔張弘范而來,張弘范早就察覺到,突然掉轉馬頭,大喊一聲,一槊就把宋將搠下馬去而死,令余騎大驚失色。

張弘范抓住時機,指揮軍士勢如破竹一般,很快擊敗宋軍,斬首萬餘人,讓宋軍失魂喪膽。

南宋政權看到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便派遣宗室趙尹甫、趙吉甫攜傳國玉璽、降表赴元軍大營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稱,伯顏派張弘范等人先入臨安城,責以南宋背約失信之罪。張弘范陳以利弊,說服宋廷,小皇帝改稱臣仆,寫了屈辱請降的表文。

公元1276年3月,南宋幼主趙顯及全太后一行被押往元大都。

六、受命滅宋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軍得勝凱旋,張弘范加官晉爵,被授予鎮國上將軍的軍階,表示一種榮耀,並被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奉命掃平南宋殘余勢力。因為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張世傑又擁立小皇帝趙昰,在逃亡廣州一帶後,趙昰病死在碾州島(今廣東雷州灣上一個小島)為了堅持複興宋室,文天祥他們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堅持與元軍鬥爭。

元王朝不會讓這個打著南宋旗號的政權存在,必須把這個流亡小政權扼殺在搖籃中。

於是,這個重任就交給了張弘范。

忽必烈調撥部隊歸張弘范統領,並授予他“蒙古漢軍都元帥”,全權統領蒙漢兵馬。

張弘范權衡利弊,提出“漢人歷來沒有統率蒙古軍的先例,請求皇上還是派親信的蒙古人來擔任元帥”。

忽必烈十分高興,回憶了一段張弘范父親張柔與蒙古將領察罕的一段往事,還是任命張弘范為帥,賜予他錦衣、玉帶等物,張弘范婉言謝絕,而請求賜予戰鬥用的劍與甲,令忽必烈心花怒放,立刻命令手下,把武庫中最好的劍與甲拿來讓張弘范挑選。

張弘范選了一把好劍後,忽必烈莊重地說:“這把劍就是你的副手,凡有不聽命令的,你就用這把劍處死他。”

這分明是忽必烈賜予他的“尚方寶劍”呀。

張弘范舉薦西夏王后裔李恆為副帥,忽必烈也答應了。

於是由蒙漢部隊組成的南征滅宋部隊,水陸共兩萬人,分道南下。

張弘范讓自己的弟弟張弘正為前鋒,張弘正沒有辜負張弘范,兵鋒所向,沿江的漳、惠、潮、潭等諸州,紛紛告捷。

在潮州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張弘正與南宋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部遭遇,生擒文天祥。

士兵五花大綁把文天祥押到張弘范大帳,用槍矛擊打威脅文天祥給張弘范下跪,文天祥挺胸抬頭,大義凜然拒不下拜,張弘范敬重文天祥的一身正氣和不屈的節操,讓左右給文天祥鬆綁,以禮相待。

六、崖山決戰

公元1279年,張弘范率領元軍,與固守崖山的張世傑決戰,開始了滅宋最後一戰。

這時的文天祥以戰俘的身份被帶在張弘范身邊軟禁著,張弘范希望文天祥認清形勢,希望他能寫信給張世傑進行勸降。

文天祥思潮起伏,感慨萬端,追思當年自己贛州起兵勤王,一心振興宋室江山,誰想到如今成了階下囚,壯志難伸。眼前波滔洶湧的零丁洋,撞擊著心扉,讓他堅定了必死的信心,寧願以身殉國也絕不屈服,於是寫下了流芳千古《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乾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罷,把這首詩交給張弘范算是答覆,張弘范讀了,同情他的遭遇,敬重他的人品,信服他的氣節,不再提勸降之事,有時間就找文天祥相談交流,崇尚文天祥是真君子。

當部下看到他與文天祥交流密切,勸告說:文天祥“敵國丞相,居心叵測,不可親近。”

張弘范坦蕩地說:“他是忠義至性的男兒,決不會有其他。”

與宋軍決戰前,張弘范派張世傑的外甥韓某三次去勸降,這也緣於他與張世傑是同宗兄弟,但遭到拒絕。

於是,一場慘烈的決戰開始,宋軍水師大潰,陸秀夫背負七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亡,張世傑衝出重圍,在海上遭遇颶風,張世傑人船沉入大海,至此南宋王朝宣布滅亡。

七、功過後人說

張弘范班師回朝,得到忽必烈的嘉獎與讚譽,但樂極生悲,返回大都後不久他就病倒了。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新年一過,張弘范病情加重。他意識到時日不多,就從病房返回自己的居所,把親屬賓客與故舊召集來,與他們一一道別,最後,他叫人取來南征時忽必烈賜給他的寶劍與甲胄,遞到兒子張珪手中,鄭重地說:“我當年用這劍與甲胄為國家的統一立過功勞,從此後,你佩帶這把劍,穿上這套甲胄,不要忘記為父!”

他用手觸摸著這劍與甲,那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又浮現在眼前,然後閉上眼睛。

有關張弘范的是是非非一直爭論不休,罵他的人很多,汙水四濺,但我們要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全面去考慮,他是一個軍人,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笑傲在崖山勒石紀功,被後人唾罵,是賣國賊,是無恥之徒,但誰又能真正走近張弘范,他的一生有許多令人稱道的地方。

當年崖山戰役結束,他在海中救起一個人,這個人叫鄧光薦,是亡宋禮部侍郎,原名叫鄧郯,光薦是他的字,宋景定三年進士,是大儒。張弘范勸其打消為亡宋殉節的念頭,禮聘為家庭教師,教授兒子張珪讀書。

張弘范自己的詩寫得非常棒,據說一揮而就,不留底稿,隨寫隨拋,後人收羅他的作品,刻印了一本詩集,就是現在傳世的《淮陽集》。

張弘范去世後,被元朝追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諡武烈。到了元武宗又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

元仁宗又加賜張弘范“保大功臣”,追封淮陽王。

我們不能否認張弘范是大元王朝的著名將領,更是一代名將,功與過、榮與辱,任人評說。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抗蒙前哨大獲城:蒼溪先民的精神支柱

《西遊記》是一部有爭議和成書同樣傳奇的古代心靈雞湯?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