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不是葯神》中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究竟是怎樣的疾病?

最近,電影《我不是葯神》備受關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原研葯」、「仿製葯」等成為了熱搜榜的關鍵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這種疾病常見嗎?真的有特效藥嗎?患有該類疾病的患者到底會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仁濟醫院血液科倪蓓文醫生,為大家解答心中的疑問。

什麼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我們知道,人體細胞內都有基因。所謂的基因,就是記載著遺傳資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而它們可以決定細胞的發育和功能。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的發生就是由於9號和22號染色體部分片段易位,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而這種基因發揮作用的BCR-ABL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會惡意地持續傳遞增殖的信號,最終導致了慢粒的發生。在我國,慢粒的年發病率約0.7/10萬,年齡集中在50~60歲,男性略多。國內慢性白血病患者中,90%為慢粒。

如何診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粒起病緩慢,病情隱匿,在體檢或其它疾病診治時,因發現白細胞數過高或脾腫大而就診。確診則需要做「骨髓穿刺和活檢術」,「染色體核型分析」和「BCR-ABL基因檢測」。患者如檢測出:9號和22染色體易位及BCR-ABL融合基因,就可以確診了。慢粒的病程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慢性期自然病程平均3~4年,一旦急變,平均壽命約半年。

什麼是靶向藥物?

目前,已有針對BCR-ABL融合基因的靶向藥物---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也就是電影裡出現的昂貴藥物。

第一代TKI藥物名叫甲磺酸伊馬替尼,慢性期的患者每日需口服400mg。一般來說,慢性期患者服用這種藥物,其10年的無病生存率可接近90%,還是很高的。但並不是說一直吃就可以了。服用期間,患者還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檢測血常規、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以判斷治療的效果。

如基因監測一旦發現療效不佳,就需要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及時更換二代TKI,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TKI是一種抑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藥物,所以病情緩解後的TKI停葯問題仍在探討中。

傳統的治療還包括細胞毒藥物(如羥基脲、小劑量阿糖胞苷)和干擾素,雖然他們也能使大部分患者白細胞降低,但不能抑製或清除BCR-ABL融合基因,故不可能治癒這類疾病,且毒性大。

當然,在上述治療效果均不佳、患者處於加速期或急變期時,有合適的供者,患者應選擇造血乾細胞移植。

2017年,TKI藥物納入了全國醫保目錄!對於廣大的慢粒病人來說,這就像一股春風吹來了新的希望。

(本文來源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