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入伏」第一天,你知道「三伏」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嗎?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五、「入伏」(指「進入三伏天」)第一天,雖然北京還下著雨,但這意味著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已經到來。而且,今年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一直到8月25日才結束,長達40天,是加長版「三伏天」。

那麼,問題來了,「三伏天」到底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呢?每年三伏天的日期是固定的嗎?為什麼會有加長版「三伏天」?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聊聊以上3個問題。

所謂「三伏天」,就是指出現在小暑和處暑兩個節氣之間的日子,大約是陽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三伏天」一般持續三、四十天,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暑氣潛伏於地」(想想都覺得熱),所以「三伏天」代表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

「三伏」和「三九」對應,民間一般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

此前,我們曾在《「入九」第一天,你會數九嗎?知道「數九寒天」怎麼讀嗎?》一文中提到過「入九」的規則,即「入九」是從冬至那天開始的,每九天為「一九」,「九九」一共八十一天。既然「三伏」和「三九」對應相對應,那「入伏」的規則是不是也和「入九」的規則差不多呢?

恰恰相反,「入伏」的規則要比「入九」的規則複雜得多。在了解「入伏」規則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使用的「乾支紀日法」。

所謂「乾支紀日法」,就是指用10天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錄日序的方法。具體來說,「乾支紀日法」就是用乾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60天為一周,循環記錄。

了解了「乾支紀日法」之後,我們就可以接著聊「入伏」確立的依據——「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指,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換句話說,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開始的第一天以今年(2018年)為例,今年「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日)。所以,今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18年7月17日(庚子日)。因為初伏是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7日-7月26日。

由於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並不固定(和「陽曆生日與陰曆生日不一致」一個道理),所以每年入伏的時間也就沒法固定,導致很多人分不清「三伏天」到底從哪一天開始。再加上 每年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10天 或 20天),不能簡單按照「一伏10天」 (初伏、末伏都是固定10天) 的演算法計算,所以又有 很多 人分不清「三伏天」到底到哪一天結束。

不過,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因為「三伏天」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只需要確定「初伏」第1天和「末伏」最後1天,就可以知道中伏到底是10天還是20天了。在這基礎之上,我們就可以知道「三伏天」到底是30天(正常版)還是40天(加長版)了。

那麼,「末伏」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和「入伏」確立的依據差不多,「末伏」確立的依據是「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以今年(2018年)為例,今年「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6日。因為末伏和初伏一樣,都是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8月16日-8月25日。

初伏和末伏的日期都確定後,中間的日子就都是中伏了。所以,今年中伏的日子是7月27日-8月15日。其中,7月27日-8月5日稱之為「中伏」,8月6日-8月15日稱之為「閏中伏」。

順便提一下,有「入伏」就有「出伏」,那「出伏」是什麼時候呢?其實,出伏就是「三伏天」結束後的第一天。比如今年「三伏天」到8月25日結束,那麼,出伏就是8月26日。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數伏規則」:①初伏10天,末伏10天,中間的10天或20天是中伏;②「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1天,數頭伏就從這一天開始;③「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從這一天開始數10天,「三伏天」就結束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大家準備好開啟防暑裝備最高級模式吧,但是不要太貪涼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