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膏方:秋冬調養,首選膏方;海派膏方,上醫傳承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秋季燥邪為盛,易傷人肺陰。入秋後氣候逐漸乾燥,應注重收斂、調補元氣、生津潤肺、補益肺氣。往往秋季調養不當,易秋病春發,尤其表現為支氣管炎、哮喘、鼻竇炎等。如若秋冬調理得當,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強健體魄。「秋冬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膏方調養,養生進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順應自然規律調整人體生活,是最好的養生之道。秋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好季節。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藥物劑型,除用於皮膚、瘡瘍等疾患以外,也在內科和婦科等病症中使用。

九州上醫建議膏方的具體服法:一是根據病情決定;二是考慮病人的體質、應時的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時、因地製宜。

傳承古法,源遠流長

「方用大烏頭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張仲景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一些所謂「煎」,已與現代膏方的製作方法十分相似。水煎藥物去藥渣後,繼續濃縮藥液,入蜜,再煎煮薰發水分的方法,就是現代一般製膏滋的方法。膏方的起源可上溯到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內經》中關於膏劑的記載,如「豚膏」、「馬膏」,是以動物脂肪為基質,主要外用以治療外、傷科疾病。

至明清,膏方已進入成熟階段,主要體現在:

1、膏方的名稱:採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以及用水多次煎煮,濃縮藥液,最後加蜂蜜的製劑方法,已基本固定下來;

2、膏方數量大增,臨床運用廣泛。各類方書記載,膏方數量大增,反映了運用的普及。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有內服膏滋方近30首,也表示膏方在宮廷中的廣泛使用。晚清時膏方組成漸複雜,如張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藥往往已達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時常選加阿膠、鹿角膠等,並強調辨證而施,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

近現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廣東廣泛使用,尤以上海為甚。

海派膏方,上醫傳承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黃帝內經》

法於陰陽,順應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九州上醫館建館的觀念即秉承「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想法,膏方順應自然調養滋補,與治未病的目的一致相同。


海派膏方作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進補、治療、調養於一體,「醇正和緩」的給葯特色和「糾偏卻病」的調補精髓,適合冬令進補、生津養血。九州上醫選用海派膏方製作方式,每一道方都出自名醫,遣方用藥、一人一方;每一道方都是精品,治養結合、葯補相宜。九州上醫協同名醫專家,針對不同的體質人群,個性化膏方辯證調養。

在選擇膏方調養的時令節氣,滋補的為主的膏方容易被機體吸收儲藏,更好的幫助人體滋養調理。「三斤藥材一兩高,調補結合百病消」,這個冬季選擇九州上醫海派膏方調養,來年健康伴您同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