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物流失海外最嚴重的時期,並非民國

海外文物回流,一直是近些年藝術市場的熱點話題之一,無論是媒體,還是藏家甚至是博物館都在熱議,這也意味著海外文物回流蘊藏巨大的市場。

但前幾年持續的海淘購,也讓這一塊市場積累下了許多問題。面對這一塊不知還剩多少的“肉骨頭”,它的未來前景該何去何從?

比如,從“皿方罍”事件看海外文物回流的熱情:

在近些年的海外文物回流中,國寶“皿方罍”的回歸絕對是最搶眼的案例之一。因為它的“身世”十分坎坷,幾經波折。“皿方罍”自出土後不久就身首分離。

皿方罍於1922年在湖南桃源出土,其發現者起初並不知道這是一件寶物。然而,挖出一個有著精美紋飾的大銅罐,畢竟不是件平常事,鄉親們將這件事越傳越遠。

後來,一個湖北籍的石姓古玩商人得知了此事。他來到器主的家中,想要收購方罍。經過一番論價,雙方講定以四百銀元成交。見來人竟願出此高價,器主又心生疑竇,生怕賣低了價錢。故一邊巧言穩住石姓古玩商人;一邊密囑其子持器蓋到附近一所學校,找有學問的人問個底裡。

哪知學校的校長見此器蓋非比尋常,知是寶物,當下願出八百銀元。器主之子大喜過望,狂奔而返,一路呼號。其聲被石姓古玩商人聽到,知不妙,遂不顧器蓋,丟下四百大洋,抱器身而去。

“皿方罍”從此身首異處。器身幾經輾轉,流落海外,曾為美利堅合眾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所收藏。器蓋則落到了當地湘軍的一位周姓團長手中。

雙方都想買入對方手中的那一半,讓“皿方罍”合體,但是,遲遲沒有達成一致的協議。

解放後,“皿方罍”器蓋依法收歸國有。1952年由湖南省文管會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此後,“皿方罍”器蓋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館的藏品。

“皿方罍”的器身,曾在冷戰時期一度脫離了人們的視線。

直到1992年,上海博物館原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才在出訪日本時,在一位友人家中偶然見到了久違的“皿方罍”器身。但是這位友人不知道蓋子這回事,馬先生告訴他,蓋子在中國湖南。

日本友人聽後非常興奮,親自前往中國湖南,想通過捐建陳列館換取蓋子,但是沒有成功。而湖南也曾派人去談此事,但因法律問題同樣沒能成功。

後來,日本友人因遭到生活重創,決定出手。得知這個信息,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聯手籌集了一筆巨款,赴美參加競買。

在拍賣中卻被一位法國藏家以924.6萬美元成功競得,創下當時亞洲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記錄。

13年後,“皿方罍”再度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

當時一封湖南省博物館致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女士的信函,迅速引起大家關注,信中寫到:

“敬啟者,承蒙您賜電告知,貴公司將於3月20日在紐約拍賣的中國商周時期青銅饕餮紋方罍,鑒於其與湖南之淵源,惠允先期與敝館商購,不勝感激!囿於本館為非營利受託遺產保管機構,所需購藏經費全賴各方資助,今雖多方努力,目前仍僅籌措到兩千萬美元。因此,祈貴方能同意以此價格(含貴公司傭金)成交。如允此議,則我方將在一周內先期付款三百萬美元,余款在兩個月內付清。謹此奉複,期盼佳音。”

面對湖南省博物館這樣的舉措,國內拍行和買家紛紛表示支持,呼籲華人個人藏家放棄購買。

但由於消息的走漏,不少藏家也表示擔心2000萬美金能不能順利的買回來。大家都怕在競拍的途中被老外拍走,後來一致決定以洽購的方式購買。

最終於紐約時間3月19日下午,正式向紐約佳士得提出聯合洽購皿方罍一事,以促成此青銅重器“身首合一,完罍歸湘”。至此,皿方罍終將在世紀分別之後,再度身首合一。

其實,很多人未必清楚:中國文物是如何外流的?

國寶皿方罍的回流,讓人們再次重視起外流的文物。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被侵略者搶奪;

二是被外國人倒賣,如外國學者(包括探險家、博物館策展人、大學教授等)來中國探險,直接從中國以低價購買或免費帶走文物。比如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買走敦煌古文書、古佛畫等。還有人直接在中國發掘古代遺址,把出土文物全部運走,包括去佛教石窟、寺廟搬佛像,切割壁畫等;

三、盜墓走私。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遼代南海觀音木雕和山西廣勝寺熾盛光佛壁畫

據統計,1856-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大量中國文物;

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和八國聯軍搶劫北京城,他們通過過戰爭、不正當交易等手段對中國的珍貴文物進行瘋狂掠奪,使至圓明園中大量瑰寶流落國外;

1899 年左右,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藥材販賣,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梢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

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內優外患,各地盜掘成風,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

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 ,將六大箱共計1200 余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

1928年,清東陵慈禧太后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 ” 事變後,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蕩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在建國以後,尤其是20 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也有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販賣到海外。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乾事虞長生曾說,“很多人以為中國文物流失最嚴重是在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其實不是,真正流失最厲害的是在近30年裡。

▲1924年華爾納從敦煌盜走的唐代壁畫,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的有164萬的外流文物分布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但這個數字並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

就中國古書畫而言,在19至20世紀世界格局中,就形成了中國、日本、歐美『三分天下』的格局。歐洲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分別在1860年和1900年兩次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中國古書畫作品。

到了20世紀美國對中國古書畫開始收藏。雖然在19世紀的幾次戰爭中美國沒有獲得收藏品。但憑借資本的美國卻在中國古書畫收藏方面後來居上,他們有魔幻三傑的收藏模式,即博物館收藏、大學研究和展覽機構舉辦展覽。如今的美國在中國古書畫的收藏上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十分驚人的。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 局部),大英博物館藏

目前中國外流文物的種類主要是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家具等,它們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迄現當代。

其中,佛教造像與壁畫均來自佛寺或石窟,主要是中國人或外國人直接去佛寺收購或盜竊的。其它文物多是傳世品,即家族世代相傳下來的。還有一些是出土品,主要是青銅、陶瓷與部分佛教雕塑等。

海外文物回流的困境,是你想不到的。

就當下形式而言,海外文物回流共有五個途徑:

1、依法追索

2、民間捐贈

3、商業回購

4、跨國訴訟

5、直接談判。

有報導稱,目前流失文物的回流,有90%是靠回購,即個人或者機構參與國際市場上的商業拍賣,將文物買回來;

我國也成立過流失文物的回購基金會。

1957年我國花巨款回購了著名畫家韓滉的《五牛圖》。

2002年國家啟動了珍貴文物征集專項資金,並花了2999萬元買回了國寶級文物——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

此後,又先後花費2億多元買回了包括戰國虎形佩等在內的多件文物。

國內機構和企業、個人也回購過不少文物:

上海圖書館1998年花450萬元從佳士得拍賣行買回了《翁氏藏書》;

保利集團也曾斥巨資買回了圓明園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銅像。

▲韓滉《五牛圖》(局部) 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而,在商業回購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稅收,中國高額的關稅是海外文物回流的困難因素之一。

2007年,國家稅務部門第一次將文物藝術品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並與奢侈品放到一類中,規定:

對於進口的文物藝術品將收取12%的關稅。2012年對關稅稅率作出調整,降到6%。此外還要對進口文物藝術品收取17%的增值稅。

目前,根據新規定,超過100年以上的文物可以免收關稅,但仍要徵收17%的增值稅。

如此一來,許多文物收藏家在海外購買了文物藝術品,都不願意帶回到中國內地,而采取放在香港的保險箱裡或境內的保稅區裡保管,以規避交納高額關稅和增值稅。

對比英國對文物藝術品隻徵收5%的增值稅;美國海關隻對時間小於100年的藝術品徵收6.6%的進口關稅,超過100年的文物可以免稅,而且免收增值稅;香港對文物藝術品免征進口關稅及增值稅來說;

中國內地對於文物和藝術品的稅收可以說是相當高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阻礙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2002年回流文物,米芾的《研山銘》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除了稅收問題,海外文物的回流還面臨著真偽的問題。

在中國的富人帶動下,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大量的中國文物也通過各種途徑開始“回流”回國內。

粗略統計,過去20年間,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超過10萬件。而在目前的中國內地拍賣市場,海外回流文物已超過30%,利潤也佔到50%。

在這些回流的藝術品中,當然不乏珍貴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卻是高溢價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贗品。

現在國內拍賣公司到海外征集拍品,國內收藏投資機構從海外拍賣行拍獲帶回,以及海外人士捐贈給國內博物館——這看似簡單的三種海外文物贗品回流渠道,背後常有“曲線救國”的利益輸送。

很多造假商人也開始利用“海外回流”曾經積累下來的“好名聲”,轉而將高仿品滲入其中,謀求暴利。

內地製造的現代贗品先經包括拍賣行在內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藝品”送出海外,一到海外古董商馬上讓它們搖身一變成為“文物”;

或“自我征集”帶回國內拍賣,那些入關的手續就成了“回流文物”的憑證;

或委託海外拍賣公司拍賣自我拍回,再拿到國內拍賣,這就成了“回流文物”。

這類問題的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真正的文物回流。

此外,以書畫市場的規律來看,當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就會造成整個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並且會影響到市場。

而且從書畫市場的情況來看,許多海外回流拍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對於書畫市場造成衝擊,即使拍品本身真假沒有問題,但隨著市場存量越來越多,許多原先的一些書畫藏品的價值也會受到影響。

那麽,究竟該如何正確看待海外文物回流市場?

雖然海外文物回流面臨種種困境與問題,但仍然是藝術品市場成交份額的大頭所在。即便戰後藝術、印象派市場再火,也僅是以拍賣場中的專場呈現,但中國流失文物竟能夠撐起紐約亞洲藝術周的一大半份額,並持續走過了九個年頭,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而紐約亞洲藝術周正是中國文物回流的聚集地。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Heavn)表示,“整個紐約亞洲藝術周中,中國古代書畫、雕塑、瓷器佔據著非常大的比重。”而上文中提到的皿方罍也是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覓得的。

▲紐約亞洲藝術周主辦部門與大都會博物館合作籌辦秦漢時期文物特展

前兩年,紐約亞洲藝術周有明顯收縮之勢,有觀點指出海外文物回流市場呈下降趨勢。但在去年春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中,南宋陳容的《六龍圖》以3.4億元的價格拍出,否定了這個觀點的同時,也標誌著海外文物回流將進入2.0時代。

▲南宋 陳容《六龍圖》

從2000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書畫市場的升溫,中國國內與海外書畫價格發生逆轉,商家發現國外價格低於國內市場,因此,大量書畫乃至篆刻作品開始從國外尤其是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場回流。

2007年11月,倫敦蘇富比拍賣公司在倫敦舉辦了一場中國書畫拍賣會——“木扉堂”藏書畫專場。從拍賣行推出的拍品來看,大多數為小幅的古代書畫作品,作品年代從中國的北宋時代一直到近現代各個時期均有涉及,而作品的成交價位也多處在幾十萬元至一、二百萬元的價位區間,但是這批書畫之後出現在國內的拍賣市場上,像2009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估價680萬至880萬元的蕭雲從《青山高隱圖》手卷,最終成交價達到6720萬元,而這在當年的倫敦專場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才不到300萬元。

▲蕭雲從《青山高隱圖》

面對如此豐厚的回報,收獲了許多收藏者,也包括投機者。季濤稱:“很多回流文物具備真品含量高、精品多、新鮮感強、價位彈性大等優勢,從而吸引各界收藏人士到內地拍賣會上舉牌競買。”當年因為各種原因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又大量回流到中國內地拍賣市場。

海外文物回流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也對藏家、對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上文,海外回流存在的困境,所謂撿漏的前提已經不複存在。因而在“2.0時代”,回流藝術品的價值定位將更多地取決於眼光、經驗、知識和財力。

結語:

文物的回流代表了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和對文化的重視。並且從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表現來看,藝術市場的焦點又回歸到中國傳統藝術上,海外外流文物將佔據著市場很大一塊份額。相信隨著政策的不斷調整,海外文物回流會是未來市場的大頭所在。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立場無關。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