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加強患者血液管理,減少夏日「血荒」現象

一到夏季暑期,不少城市就會出現「血荒」現象。原因也顯而易見,氣象炎熱,街面上的人少了,獻血車常常是無血可采。再加上學生暑期放假,進一步導致獻血人群減少。一些城市的血庫出,現血液存量銳減。

人人身上都有、血管裡時刻流淌的血液,成為一種嚴重稀缺資源。血荒為什麼會發生?獻血與用血的背後,又有怎樣的科學問題呢?

首先,血液的採集供應與使用需求,像一架天平的兩端。當某段時間內,臨床手術的用血需求急劇升高時,而血液採集供應未能增長,便會出現用血緊張現象。用血緊張帶來的後果是,可以開展的擇期手術量減少。比如說,原本每天可展開十台大手術,而血庫的儲存血量只能保證五台手術順利開展。相應地,另外五台手術只能被迫推延,只有等血液供應充足時才能進行。

人們不免疑惑,開刀為什麼要輸血?沒有血液,外科醫生就不能開刀了?這像個不言自明的問題,卻又難以回答。當手術刀切開皮膚,便是出血的開始。手術出血量,又與手術類型、創面大小、手術時間息息相關。一名正常人的血容量,也只有4.5升上下,對腹部大手術、骨科腫瘤手術、心臟及開顱手術而言,患者失血量經常在1000毫升以上,甚至達到上萬毫升。

血液像一種載體,它供給全身器官、組織與細胞氧氣與養分,來回往返,日夜不息。當機體缺血達到一定標準時,便必須進行輸血。人們或許會問,手術時不也在輸入各種液體與血漿代用品嗎?遺憾的是,它們雖能補充一定血容量,但最解"體渴"的還是血液。

輸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一種治療措施。隨著醫療技術發展,人們可開展的手術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它們對血液的需求更加倚重,如心臟手術、器官移植手術。血液像是一頂安全帽,只要手術醫生戴上它,進入施工現場便多了一項安全措施。沒有這頂安全帽時,進入工地或許也不會被墜物砸傷。但對病人的性命安危而言,醫生們並不心存一絲僥倖。

在7月27日至29日,我前往北京參加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血液管理分會主辦的第二次全國學術年會。這次會議同時也是2018患者血液管理國際論壇。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患者血液管理:國際視野和中國聲音」。在會上,我有幸聆聽了一系列關於血液管理的新理念。

簡言之,患者血液管理是從預防輸血的角度出發,前移輸血關口,其內容包括貧血藥物治療、減少出血措施、回收式自體輸血和限制性輸血。看上去,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就是為了共同應對血源緊張和輸血風險,同時增加醫療安全,降低醫療費用。

例如,如果手術可能需要輸血,推薦患者在手術前一個月進行全血細胞計數的檢查。隨後,根據檢查的結果採取下述的綜合策略:

1. 手術前

根據檢查結果,是否需要使用重組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口服和靜脈)、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C。還需在手術前了解患者所服用的藥物,尤其是可能在術中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一些中草藥具有抗凝作用,也必須詳細了解。

2. 手術中

術中自體血回收和回輸策略,應用止血藥物,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當然,精細的外科操作和止血技術,也有助於減少出血,如小切口等微創外科,採用電凝止血,使用外用止血材料等。

3. 手術後

建議儘可能減少血標本的採集,可以降低貧血的風險。當需要采血檢驗時,用最少量的血來完成檢測。術後促紅細胞生成素和鐵劑應用,參考術前治療策略。

我想,如果切實地遵照患者血液管理的理念,更多地通過藥物和技術的方法來減少失血和糾正貧血,就能有助於減少和避免輸血,不但能改善患者的預後,也能很大程度上破解「血荒」現象的發生。

延伸閱讀

小龍蝦怎麼吃才健康?

喝咖啡真的會上癮?

燕窩真的能養顏嗎?

部分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