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脫實向虛+自我膨脹”,消費金融高增長還能持續嗎?

近幾年消費金融的貸款規模不斷擴大,但實際上已經走在了脫實向虛的道路上,部分消費貸款被借款人用來以貸還貸,總的貸款規模也陷入了並不真實的高位徘徊階段。

100%地控制資金流向不現實、不經濟、不可取,所以,脫實向虛廣泛存在,脫實向虛也並不可怕。但如果脫實向虛自我加速、自我脹大,那就需要注意了——虛的就是虛的,泡沫一旦破滅,後果往往嚴重。

虛的東西,往往會自我膨脹。先來看看現金貸的膨脹史。

“花錢買入流量、降低準入門檻、定價覆蓋風險”,是不少現金貸平台崛起的秘訣。現金貸不受場景製約,理論上所有人都是潛在借款人,金融機構只要敢貸,業務就能快速上量。這個“敢”字,卻不容易,金融不是魯莽者的遊戲,魯莽的下場往往慘痛。現金貸之所以2017年才全面爆發,全因為邁過了從“不敢”到“敢”的心理門檻。

以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為例,2015-2017年,實現了年放貸從2.8億、62.6億到297億的三級跳。這期間,公司的流量池“2345網址導航”用戶數不過從4500萬增長至4800萬,貸款三級跳,只能靠降低借款門檻來實現,即,100人申請貸款,早期放行5人,後期放行80人,業務量不暴增才怪。

之所以敢降低借款門檻,一則是高利率定價覆蓋高不良風險,更重要的則是對於欺詐風險有了對治辦法。否則,若貸款全都進了欺詐團夥口袋,一分錢都收不回來,利息定得再高也沒用。反欺詐能力的長足進步,便是金融機構敢於放貸背後的科技基礎。

2017年之前,欺詐風險長期被互金機構視作頭號敵人,因騙貸損失倒閉的消費金融創業機構不勝枚舉,有數據顯示當時行業近70%的損失來自欺詐。場景分期依托於真實消費場景,且資金不直接進入借款人账戶,騙貸難度大幅提升,成了創業者的安全港。當時,最穩妥的做法是先做場景分期蓄客,再從存量用戶裡優中選優,以白名單形式試水現金分期。

隨著反欺詐能力的提升,再輔以高定價,繼而降低申請門檻,直接做現金分期的模式被跑通,於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現金貸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借助“風控同質化”和“獲客貸超化”兩支箭,很快帶來了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問題,以貸還貸是“脫實向虛”,過度借貸就是“脫實向虛”的自我膨脹。

第一支箭,風控同質化。反欺詐成了現金貸崛起的突破口,也促成了幾個頭部反欺詐平台的崛起。隨著越來越的機構接入這些平台,黑名單數據越來越龐大,繼而吸引更多放貸機構接入,強者恆強,頭部反欺詐平台就誕生了。

這沒什麽不好,只是帶來了風控同質化問題。全行業使用相同的反欺詐數據,此時,同一個借款人,既可以被幾十家平台秒拒,也可以被幾十家平台秒批。

第二支箭,獲客貸超化。現金貸成為風口後,各路資金都來分杯羹,流量分發成了好生意,貸超(貸款超市)作為一個群體一度登上舞台中央。貸超以分發流量為生,必然一客賣多家,多賣多賺。

貸超一客多賣,平台風控同質化。站在借款人角度,同時收到多家平台貸款額度,這裡一千,那裡兩千,就會產生多頭借貸問題。30天后要還錢,恰好手裡沒錢,還能再去借、還能借出來,靠以貸還貸渡過難關。循環往複,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借了十幾萬,背上了債務大山。

行業層面的風控同質化和獲客貸超化,導致個體層面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個體的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反過來又會加速行業脫實向虛和自我膨脹。

時間越久,問題越大。

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