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盤點 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熱點,請專家為您逐一解讀

「咖啡會致癌嗎?」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

「虹鱒究竟能不能當三文魚來吃?」

…………

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們仍然遇到許多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話題,許多熱點事件更是引發全民關注。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熱點,食品科技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就公眾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進行嚴謹、專業的解析,以科學的建議肅清食品安全謠言。

熱點1.咖啡真的「致癌」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咖啡中含有丙烯醯胺,並不能推導出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我國人群咖啡消費量很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醯胺而言,人體的暴露量是很低的。如果一個人體重為60千克,他每天至少可耐受156微克丙烯醯胺,相當於沖泡咖啡12千克提供的劑量,約等於30杯中杯咖啡。即便是把咖啡當水飲用的人,一天也很難達到這個數量。

熱點2.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製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患病豬肉也很難流入正規市場,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豬肉及其製品。非洲豬瘟病毒對高溫較為敏感,60℃持續加熱20分鐘即可滅活。家庭食用鮮(凍)豬肉時,其烹飪溫度往往在90℃-100℃,該病毒同樣失去活性。

熱點3.辣條「同品不同標」被處罰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辣條作為一個新的食品品類,其標準建設需要一個科學的流程。各地方執行的標準不統一、參照的生產許可分類不統一,必然會導致辣條產品在市場監管中品質判定不一,「同品不同標」的情況由此形成。國標的頒布將會徹底改變辣條「同品不同標」的問題。而辣條行業應貫徹「三減、三健」的方針,依託工藝和技術的革新,在生產中進一步減油、降鹽。

熱點4.食用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亞鐵氰化鉀是我國允許使用的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精製鹽結塊,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氰化鉀。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添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熱點5.江蘇消保委揭「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醬油是中國家庭廚房必備調味品,目前市場上存在部分產品虛假宣傳和過度行銷的問題,應引起重視。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但社會監督應嚴守科學原則,慎重發布相關資訊,對輿論誤讀也應及時糾偏。大眾媒體應客觀、全面地報導食品安全,拒絕蓄意炒作和借題發揮。

熱點6.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2018年9月起,有兩個頂級期刊刊發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一些媒體在援引這兩篇研究文章時指出,「益生菌不僅無益,還有害健康」,一時間,益生菌成了「無益菌」。益生菌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的飲食,長期的食用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不同種屬的菌株,其生理、代謝存在一定差異,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一種益生菌製劑對腸道無益不等於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腸道無益。

熱點7.木耳久泡有毒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汙染的食品包括變質木耳、鮮銀耳、穀類發酵製品和薯類製品。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並不常見,但此類中毒發病急,無特效解毒藥物,如果懷疑發生疑似中毒,必須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儘快催吐並及時送醫院救治。

熱點8.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國家重拳監管

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教授:央視報導稱,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欖油調和油,產品的標籤標識聲稱與實際成分含量不一致。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誇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頒布相應檔案,予以有效監管。與此同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的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熱點9.「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一篇題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被稱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的羅伯特·歐·楊,在法院上承認了他的「酸鹼體質理論」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一石激起千層浪,「鹼性飲食療法」「鹼性保健食品」等一批偽概念也紛紛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質疑。人體攝入食物後的代謝非常複雜,迄今為止,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攝入酸、鹼性食物能夠影響人體血液的酸鹼度。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建議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每天都應攝取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而非單一地攝入某種或某類食物。

熱點10.三文魚標準之爭

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教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歸為三文魚的範疇。這一標準發布引發了關於「淡水虹鱒魚在市場上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的熱議。一般而言,海水養殖的魚類(大西洋鮭,即三文魚)相對淡水(虹鱒)寄生蟲較少,但並不是說生食淡水魚類就一定風險較大,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其實,虹鱒魚在營養價值上與大西洋鮭魚差別並不大,國內引入虹鱒養殖的時間較長,但消費者對虹鱒並不了解,造成人們普遍對虹鱒的評價不高,企業不敢亮出虹鱒的名稱,反而借用三文魚的名字,顯示虹鱒行業對虹鱒魚的不自信。事實上,虹鱒也是優質魚,虹鱒行業應建立並推廣國產虹鱒品牌的信心,引導消費者採用生食以外的醃製、熏製與熟製等虹鱒魚的加工消費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風險。

熱點11.美國環孢子蟲感染事件解讀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研究員:媒體報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等部門在沙拉中檢測出含有環孢子蟲病毒。近年來,因環孢子蟲而引發的寄生蟲感染事件在美國層出不窮,由此也引發中國消費者廣泛關注。環孢子蟲病是環孢子蟲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要癥狀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被環孢子蟲汙染的生鮮食物或水感染,很難直接通過人傳人這一途徑進行傳播。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加強原料選擇及過程式控制製,滅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汙染的環孢子蟲卵囊,確保生鮮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消費者應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吃蔬菜水果前,應清洗乾淨或去皮;飯前便後、做飯前後、接觸寵物後洗手;不吃不乾凈的食物,不喝不乾凈的水;生熟分開。

熱點12.「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教授: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簡報》中,披露該市搗毀了以敲詐勒索為手段謀取不當利益的「職業索賠人」團夥。事件引起飽受職業打假人襲擾的食品行業及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2013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規定》及相關指導案例中,將「知假買假人」視為普通消費者,並對其請求賠償行為予以支持。然而,不法分子假借「打假」的旗號,實為「職業索賠」,以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為自己牟利,採取敲詐勒索等犯罪手段向經營者索償,實際是偏離了立法的初衷。在當前的新階段,政府對惡意打假實施「零容忍」,逐步遏製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

(據中國經濟網)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