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咖啡致癌?益生菌無益?2018年這些食品安全熱點值得回顧

播放GIF

咖啡真的會致癌?益生菌成了「無益菌」?三文魚標準之爭,知名辣條品牌上黑榜,「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剛剛過去的2018年,公眾最關注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你是否誤信了朋友圈流傳甚廣的謠言?

2019年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食品領域最「大牌」的專家學者,逐一解讀2018年的12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2018年12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專家解讀

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解讀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教授

食品中丙烯醯胺來源於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證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建議應強化針對消費者的「劑量-效應關係」的公眾科普;同時,食品加工企業應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減少生產過程中丙烯醯胺的形成。

熱點二:豬肉還能吃嗎?

解讀專家: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王守偉 教授級高工

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近百年來沒有一例人感染的情況。因此,現在可以說,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製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患病豬肉也很難流入正規市場,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豬肉及其製品。

熱點三:辣條「同品不同標」被處罰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研究員

標準不統一,給監督執法帶來困難,使行業蒙受損失。國標的頒布將會徹底改變辣條「同品不同標」的問題。而辣條行業應貫徹「三減、三健」的方針,依託工藝和技術的革新,在生產中進一步減油、降鹽。

熱點四:食用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孫寶國教授

亞鐵氰化鉀是我國允許使用的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精製鹽結塊,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氰化鉀。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已被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添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建議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提升消費者安全用鹽的科學素養。

熱點五:江蘇消保委揭「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鍾凱博士

醬油是中國家庭廚房必備調味品,目前市場上存在部分產品虛假宣傳和過度行銷的問題,應引起重視。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但社會監督應嚴守科學原則,慎重發布相關資訊,對輿論誤讀也應及時糾偏。大眾媒體應客觀、全面地報導食品安全,拒絕蓄意炒作和借題發揮。

熱點六: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解讀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厲曙光教授

人類已有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國內外大量對益生菌與健康相關性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益生菌對人體發揮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因此,一項顯示益生菌製劑無效的實驗結果並不代表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人體無益。一個「實驗結果」不能等同於學術界公認的「科學結論」。

熱點七:木耳久泡有毒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 李寧研究員

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該菌代謝產生的米酵菌酸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汙染的食品包括變質木耳、鮮銀耳,穀類發酵製品和薯類製品。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並不常見,但此類中毒發病急,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可鋼彈40%,病後恢復情況與攝入毒素的量有關。

熱點八: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 國家重拳監管

解讀專家: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 王瑞元教授

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誇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頒布相應檔案,予以有效監管。與此同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的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熱點九:「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

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馬冠生教授

只有「酸鹼平衡」的說法,沒有「酸鹼體質」的概念;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體液的酸鹼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呈酸性或呈鹼性食物並不能造成酸性或鹼性體質;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才能促進健康。

熱點十:三文魚標準之爭

解讀專家: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 潘迎捷教授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生食虹鱒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鮭(三文魚)更具風險,這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虹鱒也是優質魚,對虹鱒產品的品質、品牌宣傳等方面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熱點十一:美國環孢子蟲感染事件解讀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 劉秀梅研究員

環孢子蟲病是環孢子蟲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要癥狀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被環孢子蟲汙染的生鮮食物或水感染,多發於6-9月份,很難直接人傳人。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原料選擇及過程式控制製,滅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汙染的環孢子蟲卵囊,確保生鮮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消費者應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食用不乾凈的食物和水,生熟分開。

熱點十二:「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解讀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雲波教授

「職業打假」並不能有效提升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水準,以敲詐勒索方式牟取利益的惡意打假屬違法犯罪行為,應依法取締。

食品安全現「四大短板」

2018年,距離「三聚氰胺」事發已整整十年,大宗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顯示,糧、肉、蛋、乳等大宗日常消費品的樣品合格率均處於較高水準,尤其是乳製品,合格率持續在99.5%以上。但食品安全形勢整體趨穩之時,孟素荷反倒再三提醒「警鐘長鳴」。

以環境汙染為源頭的食品原料汙染,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中檢出非食用物質;保健食品摻假成為目前食品安全的「四大短板」。

孟素荷介紹,目前食品中微生物汙染的問題逐年降低,說明生產企業的過程式控制製逐漸到位。但令人擔憂的是,食品中農獸葯殘留指標不合格的問題在逐年升高,「這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頑症,說明破解原料汙染問題的複雜和艱難」。

公眾對保健食品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健食品行業更是以近乎食品工業4倍的速度發展,但魚龍混雜、亂象叢生。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等現象仍然存在,摻假造假、誇大宣傳是主要矛盾。

互聯網時代,網紅食品層出不窮,但「有品牌,無工廠」,產業鏈安全建設空心化,食品欺詐問題多有發生。「產業鏈安全建設,將成為決定網紅食品能走多遠的關鍵製約因素,也將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的新熱點。」孟素荷說,「產業鏈安全建設,將成為決定網紅食品能走多遠的關鍵製約因素,也將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的新熱點。」。

下面這些知識,對您也非常有用:

人生有個癌症「黑色5年」,在這個年齡段的人要小心了!

全國大降溫!一張圖教你不帶感冒回家!

圖文來源 : 健康界、馬肅平、健言 、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