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美國,多少寒門學子“高才低就”

出於經濟原因或其他因素,許多優秀學生選擇了與他們的實力不匹配的院校。圖片來源 美國《大西洋月刊》雜誌

校園“高才低就”現象是指,根據學生的學力,他們本來可以進入更好的高校。在美國,“高才低就”的比例高達41%;低收入家庭學生、農村學生及家中第一個大學生“低就”的可能性更高。

2012年,美國史丹佛大學學者卡洛琳·霍克斯比和哈佛大學學者克里斯·艾弗裡首次提出“高才低就”理論。他們發現,大多數中高收入家庭的優秀學生申請的大學與他們的學術能力相符,但只有8%的低收入家庭優秀學生申請的大學與他們的學術能力匹配。而且,53%的低收入優秀學生隻申請了一所大學。霍克斯比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採訪時表示,名校“對低收入的優秀學生而言更實惠”,但無法改變“高才低就”的現狀。

關於“高才低就”的原因有多種推論。一種可能的原因是,貧困生沒有足夠的錢去申請那些更有競爭力(通常也更昂貴)的大學,即便在這些大學裡他們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另一種可能性是他們“對高等教育領域信息獲取不足”。低收入學生在高中時期的升學顧問沒有足夠的知識或資源指導他們申請名校,再加上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和家庭普遍抱有“與精英學校格格不入”的觀念,寒門學子“高才低就”的現象時有發生。

霍克斯比指出,“高才低就”會顯著降低學生的收入。“保守估計,這些學生一生會少掙50萬美元。”

研究還發現,跟那些在適合自己的大學就讀的學生相比,“高才低就”的學生按時畢業的可能性更小,其中許多學生是少數族裔。一般來說,他們就讀的院校往往缺乏足夠的資金或資源。

紐約州立大學一項調查發現,不同族裔的學生“高才低就”的程度不一樣。其中,黑人學生的比例最高(49%),其次是白人學生(45%)、拉丁裔學生(41%)和亞裔學生(31%)。

有觀察人士質疑,“高才低就”現象是否像許多人說的那麽嚴重。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大學可上,而不是讓他們上名校。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成績優異的低收入家庭學生隻佔低收入家庭學生的4%。

美國“高等教育內幕”網站援引印第安納大學學者凱文·福斯納赫特的一項研究稱,在校園裡,“低就”的學生往往比其他學生表現得更好。他們在學業上更加“積極、合作”,與教師的互動也更多,“對學校的教育質量有重要影響”。研究認為,“高才低就”不應該完全被視為消極的事情,許多學生可能在全面評估自身條件後,出於個人原因而自願“低就”。

不過,他強調擇校決定有明智和不明智的區別。“我很擔心那些不了解大學之間差異的人。”福斯納赫特說。

原文刊載於《青年參考》8月2日11版

作者 哈裡埃特·阿尼娜

編譯 侯明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