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法國滅國前,英法縱容希特勒崛起的三大主因

19世紀70年代 ,作為錯過大殖民時期的德國,不甘心自己只能對英法依靠殖民地大吃四方的行為乾瞪眼,因而決定向英法主導的舊殖民地秩序宣戰,為德國索取更多的“水和土”。

而考慮到一己之力“難以翻天”,德國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思路,從1882年開始相繼邀約被英法“排擠”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2個地區大國入夥自己,建立了軍事集團——同盟過。

並於 1914年以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由,對支持塞爾維亞的協約國(英法俄)進行全面猛攻,打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上天並沒有眷顧挑戰者“同盟國”, 由於缺少大量殖民地的持續輸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長達數年的對峙中,同盟國內部秩序相繼在殘酷戰爭中走向崩潰。

取而代之的同盟國新政府在民眾“反戰”的高呼聲中紛紛向協約國投降,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投降 、11月奧匈帝國、德國相繼投降。

然而雖然同盟國沒能顛覆英法的舊殖民秩序,但是也讓其意識到新興力量崛起,一定會向自己舉起“顛覆的屠刀”,因而要將“潛力股”通通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也就有了以肢解同盟國為指導思想的“ 巴黎和會 ”,通過和會懲戒檔案“凡爾賽和約”精神,德國被一分為二、奧匈帝國一分為五、奧斯曼則是一分十餘國。

然而從歷史結果來看,這次肢解事件的效果有點適得其反,尤其是對德國人。 1933年1月依靠著德國民眾對“ 巴黎和會 ”壓迫德國的不滿,極端民族主義者希特勒打著“推翻凡爾賽和約”的旗號,順勢當上德國內閣總理。

而為了能夠保持民眾對自己“喜愛”,希特勒上台後大肆搞政治“博弈”,先是1935年實施普遍義務兵役製 ,宣布要組建 600萬備份軍 ,然後是1938年兼並奧地利,吞並蘇台德地區.

對於希特勒這種明目張膽的撕毀“凡爾賽和約” 的行為,按理作為一戰凡爾賽秩序的締造者英法應該聯手阻止,甚至是給予德國懲戒。

但是英法的反應出乎所有當事方的意料,它倆選擇縱容希特勒,搞出了二戰最大的政治黑幕“慕尼黑陰謀”, 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換取希特勒停止擴張。

至於英法執政黨為何要這麽縱容希特勒,總結起來無非3個要點。

一:選票

希特勒上位前,德國戰後經濟處於大蕭條階段,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水深火熱,出生求生的本能,民眾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麽這麽慘。

而由於凡爾賽和約直接目的就是“弱德”,執行中有大量“壓榨”德國民眾利益的手段,譬如德國主要工業區·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採15年、約113億英鎊且還要以黃金支付的巨額賠款,所以德國民眾開始滋生反凡爾賽和約的情緒,將德國的“貧瘠”完全怪罪“萬惡”的凡爾賽和約。

希特勒則很是“聰明”的抓住了這個情緒,煽動民族復仇情緒,贏得數不清的選票。相對的英法的執政黨同樣面對怎樣贏選票的“困境”。

隻不過它面對的民眾情緒不是“復仇”,而是“厭戰”情緒,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陣亡約90萬,法國陣亡約124萬,近乎打光了一代年輕人,老百姓從死亡中感受到了戰爭的冷酷與無情。

因而一戰後幾乎所有的協約國都充斥著 “厭戰”情緒,所以那時英法政黨想要獲取執政地位,對於“戰爭”這個字可能提都不能提,整個政治氣氛為好戰者是“惡魔”,所以為了選票和自己不是好戰者的形象,對於德國的“挑釁”,英法選擇忍一忍海闊天空。

二:經濟

一戰雖然沒有二戰打的悲慘,但是也直接造成了1600萬人喪生,歐洲法德交戰區可謂是被打成廢墟一片,所以當一戰結束,加上群眾的“厭戰情緒”,那時英法主要精力是在怎樣戰後重建。

且比德國擴張更棘手的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1929年大蕭條”爆發了,原本還在重建中的英法工業瞬間陷入困局,根據1932年的數據英國失業人數達到了280萬、德國則更是高達560萬。

在危機中希特勒依靠軍備擴張、修建基建設施創造就業崗位走出了困境,其聲望也由此達到了頂峰。而相對的英法就要尷尬多了,就在希特勒走出困境開始擴張之時。

英法依舊被困擾在經濟危機之中,那時的政府面對的第一問題不是德國擴張帶來的潛在威脅,而是若沒有把經濟搞好,減少失業率,而以俄羅斯帝國經驗來看,長期下去英法很有可能會徹底內亂。所以由於有更迫切的事要做,對於德國英法選擇性的“無視”。

三:意識形態

1917年11月7日,由於俄羅斯帝國在對德國的戰鬥中發力“過猛”,讓國內的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俄羅斯沙皇在一聲槍響中被“抓捕”,俄羅斯帝國搖身一變為蘇聯。

由於蘇聯所奉行的社會制度在理論上是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且蘇聯還有意識的扶持它國的工人階級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因而蘇聯從成立那一刻就不受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歡迎,這不在成立之初英法美日等14個資本主義國家就曾聯手扼殺它,“扼殺”行動一直持續到1922年蘇聯徹底清除國內的前俄羅斯帝國勢力。

所以當希特勒崛起,並表現出強烈的“反蘇”情結之後,英法是有一個小心思的,想著要不就讓德國去打蘇聯,這樣可以做到“禍水東引”,加上若英法自己強勢介入德國,在經濟不穩,人民“厭戰”的情況,參考俄羅斯帝國的下場,很有可能亡在內戰中。因而當面對德國崛起之時,英法選擇“養虎護院”。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