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技術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報導組“我這裡,幾乎都是失敗的案例。”

曾經,一位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員不無失落地告訴記者。他所研發的高端設備,“可以達到國際頂尖水準,而且成本更低。”卻得不到市場青睞,落寞地躺在實驗室中。

採訪之時,他所做的一項產業化項目,是在事業之餘所做的一項技術商業化項目,是幫助一家企業解決能夠監控全場景的特殊攝影頭,與企業人員的交流,耗費了他大量心力。由於話語體系不同,雙方“難以溝通。”因此,他的工作,大部分時間仍然是承接縱向課題,學術科研,因為“這條路更穩定。”“科研人員是期待創新的,但公司不願去冒這個風險,因為他們對新產品沒把握,除非科研人員可以證明這個東西百分之百可以成功。但對於科研人員來講,他們如果隻做一些維護性、穩定性的工作,這不是科研人員該做的事情。”他說。

技術商業化的“不穩定”,更多的體現在科研和產品之間的“死亡之谷”。真正做過產業化的人士都清楚,從研發到產品,然後投入市場,每一個環節,都是“驚險一跳”。一位從事新材料研究的老師,研發出了一種能夠鍍在眼鏡鏡片上的特殊材料,正好解決了某家企業的痛點,卻沒有辦起公司,因為從實驗室到量產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工程化,和與企業的溝通難題之外,法律問題,也是科研人員轉化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曾經,一位作熱泵技術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有一次他為一家大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口頭答應的技術授權和股份最後成了一紙空文。一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家告訴記者,國內很多老師,專利要麽是自己寫的,要麽是自己的學生幫忙寫的,專利寫的不專業,容易在國際上吃虧。這其中,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進來,幫助科研人員進行成果的轉化。但是,技術經理人團隊需要很強的專業性,門檻極高。一個合格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必須具備這幾點,專業化、風險控制、戰略焦點、全球資源匯集、技術集成與工程化能力、成功的商業化模式以及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其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商業模式有,專業化的谘詢服務、以服務企業需求和提供技術整體解決方案、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的技術許可、技術集成與技術轉讓、戰略性和行業關鍵技術的孵化,還有以技術轉移為目的的創新型企業的並購與重組。

業界觀點

在經濟觀察報科技成果轉化閉門會上的專家稱,目前的常態是,絕大多數的科研人員能夠和企業之間直接形成合作達成技術轉移轉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要做增量,這意味著其所需要做的一定是更難轉化的技術項目,這類轉化通常是靠科研人員自己和企業雙方之間難以達成合作的。此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需要挺身而出,給有轉化需求的科研人員匹配資源、缺團隊就幫他匹配團隊、缺資金幫忙找資金,一個企業的技術不夠,還要匹配其他幾家。

目前在技術商業化的供給端上,對於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來說,挖掘出來的技術一定要把其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做一個基本判斷,“現在很多人寫項目,常常是寫一個簡單的說明用來做推介,難以描述清楚技術的競爭力及應用場景;由於自身缺少對技術的深入了解,經常被別人一兩個問題就把你問倒了。”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李紀珍經過研究發現,中國目前做科技成果轉化,最缺乏的就是高品質的中介機構,如果中介機構做得很好,或者說他們能夠構成一個很好的網絡,對學術創業的影響深遠。

一線體驗

長期從事產業化實踐的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賽科康侖常務副總林曉表示,他用來解決科研和產業之間鴻溝問題的方法,就是多下企業。有一回,他到葫蘆島去做項目,一年裡在那裡的時間就有11個月。

那所工廠裡的工人,超過半數是林曉和他的同事們幫忙招聘和培訓。在實踐中,他也常遇到企業的目標、思路和科研人員的目標、思路矛盾的情況。有一位科研人員去幫企業做工程項目,企業認為產品研發周期太長,但科研人員卻認為研發時間太短的話、這個項目不一定能做成,研發過程中必須要有數據,不然沒法寫文章。有時,他需要承擔這個中間人的角色,幫助企業和科研人員之間的溝通。

國際案例

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尹西明的觀察,在美國,技術轉移辦公室的組織能力建設是推動大學技術轉移和學術創業的重要部分。大學技術轉移團隊規模一般是14-20人,其中1到2個人負責某一個專業領域。斯坦福的技術轉化中心(OTL)目前有45人,是美國最大的技術許可辦公室,其中12-14人負責具體技術許可,其余是支持人員。從事技術許可的人員大部分有生命科學或其他高科技專業背景和商業經驗,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提升對技術潛力和商業價值的判斷能力。

哈佛大學特色是在技術轉化中心的基礎上,創辦大學的校辦風險投資基金,來結合市場的需要,就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斷裂帶”階段進行引導性投資,即就市場需要的科技成果,與外部資金進行組合型投資,大學的風險投資基金佔學術創業企業投資總額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準,往往能夠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劍橋大學創立了“劍橋企業(Cambridge Enterprise)”,將技術轉移辦公室、大學風險基金和劍橋創業者中心整合為一個新組織。劍橋企業作為知識產權產業化和商業化的孵化器,主要承擔以下職能:開展技術評估、保護和知識產權認證;為創建新公司提供谘詢和指導;提供種子基金並與有關基金組織建立聯繫;提供成本計算、合約協商、報價、保險和增值稅等專業化谘詢服務;提供展覽服務和社交網絡服務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