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塔克拉瑪乾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被稱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曾在新疆南部塔裡木盆地肆虐。20世紀80年代,一批科研人員臨危受命,來到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策勒縣,用30多年時間建起一座「荒漠化智庫」,源源不斷為當地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如今,科研人員又開始為沙區百姓「用沙致富」貢獻智慧。

20世紀90年代末,曾凡江來到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治沙站。那時,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正以年均1.04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胡楊、紅柳、駱駝刺、沙拐棗……這些生於沙、立於沙的固沙植物,成為他的研究對象。在新疆生地所前輩以及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國來此進行防沙治沙科學家的共同指導下,曾凡江成為策勒站第一個培養的碩士生。

「那之後,我每年都在策勒站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時間。」曾凡江說。

如今,他已成為新疆生地所研究員、策勒站站長,帶領20餘名科技人員,不斷在塔裡木盆地南緣綠洲生態屏障建設、沙區農牧民增收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

「駱駝刺在沙漠邊緣發揮著重要防風固沙作用,自然情況下根系可達20米左右,我們已經連續研究多年。現在,我正在研究農田生態系統大氣氮沉降對駱駝刺的影響,這將是沙漠植物未來要面臨的新環境。」正在策勒站進行研究的植物學博士張志浩說。

來自哈薩克的留學生阿勒詹則在研究不同棉花品種在中哈兩國的產量及適應性。

目前,每年約有15名碩博生在新疆生地所策勒站工作,除了科學研究外,還利用他們的學術優勢,組織當地農民科技骨乾進行科技培訓,並對當地農區青少年進行科普知識教育。

如今,中國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曾凡江帶領的這支團隊依舊駐守沙區,用科技的力量改變著這裡的生態與人民的生活。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