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奏響荒漠化治理綠富同興協奏曲

“茫茫萬畝沙,從來無片瓦。”曾幾何時,這是官井村的真實寫照。

官井村地處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南緣,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一個小村莊。曾因常年風沙肆虐,幾乎寸草不生,全村只有一棵柳樹成活。為減少流沙堆積,官井村家家戶戶都不建院牆,可沒有院牆,一刮風沙,流沙直接封門。

上世紀八十年代,官井村依然無井、無電、無路,不少村民因不堪忍受風沙之苦遷往他處謀生,人口流失最嚴重時只剩下一半人口。 

土生土長在官井村的周玉小今年52歲,他說,由於土地貧瘠,種糧產出微薄,“自家吃都不夠,那時家裡每年都要借錢買糧,一直到我參加工作後才還清欠債。環境惡劣加上窮,沒人願嫁來這裡,村裡好多光棍漢。”

為了保家護田,官井村村民上世紀90年代開始植樹造林,從一人、一鐵鍁、一輛牛車的“單兵作戰”到規模化、科學化的植樹造林,從一棵樹到萬畝綠,昔日茫茫黃沙頭變成了鬱鬱蔥蔥的一片綠洲,不少當年“逃離”的村民近幾年也陸續返回。

沙柳,由於其抗旱耐貧瘠、成活率高的特點,成為官井村大面積種植的主要樹種。如今官井村33萬畝總佔地面積中,林地佔19.2萬畝,其中沙柳種植面積達12.3萬畝。

官井村

周玉小說,沙柳屬於“平茬複壯”植物,每三五年一平茬,會越長越旺,而不平茬則會枯死。過去平茬下來的沙柳枝都當柴燒,現在做種苗向外出售,成為村民創收的一大來源。因此,每年三四月份的植樹售苗季節是官井村最忙碌的時候,也是村民們“大賺一筆”的好日子。

“四十多天裡,僅沙柳種苗一項,每戶能賺一到兩萬元,加上其他收入,村裡戶均年收入能達10萬元。”周玉小說。 

2013年8月,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官井村成立了綠生源林業專業合作社,吸納造林大戶,對外聯絡市場,拓展沙柳種苗銷路,對內組織貨源,管控樹苗品質。另外,合作社還形成了萬畝野生甘草圍封基地、紅棗種植基地和奶牛養殖基地等,帶領官井村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增收”。

官井村僅是中國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成功實踐的一個縮影。

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與第四次監測相比,五年間庫布其沙漠極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2063平方公里,重度和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76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植被蓋度大於60%的面積增加了973平方公里。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封山育林、封沙育林育草”,到90年代的對綜合治理開發沙區山區的項目實施優惠稅收政策,再到近十年來的加大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生態補償、土地流轉、生態移民等系列措施……庫布其沙漠的綜合治理被一屆一屆黨委政府推向新階段。

達拉特旗旗委書記奇·達楞太說:“過去我們植樹造林是單純為治沙,現在我們走上了一條治沙與發展雙贏的路線。”

統計數據顯示,達拉特旗的生產總值2017年達到333.8億元,是2000年的十倍多;農牧民平均收入也由2000年的2500多元增長到2017年的16600多元。“未來達拉特旗將繼續依托沙漠發展經濟,將沙漠旅遊、沙漠光伏、沙漠農業更好地統籌起來。”奇·達楞太說。

在庫布其沙漠,中國通過黨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和技術持續性創新“四輪驅動”,將防沙治沙與發展沙漠產業結合,治沙同時治貧。

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產業化治沙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通過規模化和產業化治沙,我們走出了一條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路子,堅持先綠再富,實現綠富同興。”

扎根庫布其沙漠30年,億利集團打造了一個涵蓋生態修複、農牧業、健康、旅遊、光伏和生態工業六大產業的生態產業體系,並總結研發了微創氣流植樹法、迎風坡造林技術、甘草平移種植技術以及無人機播種等技術。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並發布了《鄂爾多斯宣言》,認可了庫布其“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多次點讚中國“庫布其模式”,認為該模式體現出中國政府對環境的重視力度和在沙塵暴治理方面的積極探索,“值得世界借鑒”。(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