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趨向於消亡的瀕危傳統文化

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與演變,二月二節至今仍然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得以傳承,又因地域或者自然等其它條件的差異而各具特色,固有的文化內核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傳承著,在我國色彩斑斕的眾多節日文化中獨具特色。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的強勁衝擊,“二月二”節已明顯呈現出衰亡的跡象。作為一種瀕危的傳統文化,對“二月二”節俗的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緩。

一、漢族現存二月二節俗

二月二節自唐時開始成為一種節日,至元代最終得以定型,歷經明清各朝的不斷完善,融入了眾多的文化內涵,延綿不息的傳承了下來,時至今日仍是許多民族盛行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漢族過二月二節相對少數民族來說較為盛行,我國北方流傳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日舉行的習俗活動不可勝數,陝西地區人們於此日在房屋周圍撒草木灰,謂“打圍牆”。其意在於消毒驅蟲,防蛇蟲叮咬。陝西佛坪地區,人們在二月二清晨要端上一簸箕灶灰或者其它草木灰,圍屋撒上一圈,敲開門時要用擀麵杖,以驅蟲消毒。漢中一帶南鄭、西鄉地區,人們在二月二日用簸箕盛草灰,沿著房屋圍撒,邊撒邊念到:“二月二,灰簸箕,蟲子螞蟻飛過去。”據說這樣可以防止蠍蟲入屋。

陝西北部府谷、榆林一帶過“龍抬頭”節,清晨以灶灰為屋舍,防蟲蠍,並將栆面製作成“棗牌”(一種祭品)分給家裡老幼食之,以圖吉利。北京等地,有諺語“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流傳,就是指照每年二月二日的照蟲活動。此活動一般在二月二日的晚上進行,人們將過完年後剩下的蠟燭點著到屋內的四處角落各照一照,認為這樣做的話,馬上就要復甦的蠍子、蜈蚣等蟲蟻會因為油煙熏射和年燭晃照而掉落而死,已達到驅除蟲蛇的目的。

東北等地則流行二月二日婦女以布製作成雞形,懸於室內,從而“避蚰蜒、製蟲蟻”,有些地方還要在此日清掃房間,認為這樣可以讓人身體健康。

南方有的地方有二月二祭蟲之俗,江南一帶,每逢二月初二家家戶戶要把陳年的玉米、高粱、糯米及蕎麥等磨成米粉,製作成卷團、壽桃等各種各樣的果子形狀,有的還捏成豬、狗、羊、雞等家禽形狀,蒸熟插上竹稍,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送至田頭,或者擺在各家祖墳前。據說百蟲之神食用之後就不會去吃祭祀它的人家的莊稼了。蘇杭一帶人們在二月二祭祀土地神,認為此日為土地爺爺生日,擺案設香火,拜祭土地老爺,祈求五穀豐登。

成都等地人們在二月二還有外出踏青、賞春之俗。江南地區尤其蘇杭一帶,二月二的節日食品也很具特色,江蘇人自清代始便習慣在二月二吃“撐腰糕”,這種年糕經油煎炸後食用,特別可口。南北各地老百姓還習慣在二月二食用的食物上冠以“龍”字,如“龍須面”、“龍麒麟”、“龍角”、“龍耳”等等,食物要做成龍或者龍身上某個部位的形狀。

天津地區人們於是日吃“煎燜子”,燜子即龍鱗的象徵,燜子的製作有澱粉熬成膠塊,切成小片後置於平底鍋油煎,直到煎出一層黃色脆皮,然後盛到碗裡澆上醬油、芝麻糊,再撒上蒜末,攪拌好即可食之,味道非常鮮美。俗雲:“吃了龍鱗餅,全年不受凍”。

東北一帶,還有逢二月二日吃豬頭之俗,龍頭節這一天,要在家中設一桌豬頭宴,象徵食龍頭。一家老小圍而食之,一邊吃著香味撲鼻、熱氣騰騰的豬頭肉,一邊食用一些煎餅之類的熟食作拌料。做豬頭肉時,要先將豬毛拔乾淨,用開水煮爛,食用前加上醃韭菜、醬、蔥花等佐料。這樣做出來的豬頭肉肥而不膩,味道香美。另外,北方有的地區人們還要在二月二這一天舞龍歡慶、聽評書,南方則由演社戲、祭土地老爺等集體歡愉場合。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在近代社會還如此流行的節日習俗隨著當代社會市場化的強勁衝擊,已嚴重淡化。如今,在漢族民眾中大多已僅存一些形式,以剃龍頭、吃龍須面以及一些依稀的娛樂形式保留了下來。

二、二月二節淡化的原因

自20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治變革速度的加快,我國曾經異常風靡的全國性傳統節日在很大程度上遭受衝擊,尤其以二月二節為代表的一些瀕危節日更是趨向於消亡,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節日民俗文化被人為的扭曲、變形,有些則被人淡忘,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逐漸為人們所遺忘。

首先,長期以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形成了一種偏見

近世以來,社會變革激烈,社會政治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加之移風易俗運動數十年的推廣,封建落後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慢慢的在人們的內心裡聚集,包括二月二節在內的傳統文化被人們一刀切的捨棄、淡化。

我們看到,現代節日如“元旦節”、“勞動節”等等在當代人那裡更有市場,人們熱衷於“黃金周”的享受,而那些傳承了數千年、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卻處身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下,只有在農村和偏遠的地區還保留著一些原始風貌,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它們生存的空間也在逐步擠壓,內容和形式均在急劇縮小,生存的環境嚴重惡化。

其次,節日文化的形式不易保留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實體性的“文物”做為依托。現代社會,娛樂方式日趨五花八門,精神享受的快餐化加速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消亡,像二月二節這樣一種靠群眾自發組織、資源參與的較大型大眾節日,已很難延續它的生命力。很多年以來,我們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上的不力,保護意識的低下以及思想上的重視不夠,使得二月二節的習俗瀕臨消逝,二月二節的文化內涵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最後,外來文化的衝擊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二月二傳統節日的消亡

自清末國門被強行打開,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一時如潮湧般湧入國內,而改革開放以來,上至政府下至民間主動的迎合,西方文化的衝擊已使二月二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為青年一代所淡忘、冷落。他們普遍的認為,祖上傳下來的這些傳統的節日即土氣又缺乏時尚,普遍的以追求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等為時髦,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致使傳統節日日趨收到冷落。

在全球化逐漸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傳統的社會生活結構正在快速的結構,我們固有的文化傳統正發生急劇的變遷。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的大環境中,以二月二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遭到嚴重毀棄已隨處可見,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鏈接紐帶的缺失使得傳統節日逐漸喪失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日趨“空心化”,剩下的僅僅是一些表象的吃吃喝喝的形式。如此等等,使得我們的保護工作將更加艱巨,保護的緊迫性也日漸深刻。

參考文獻: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

楊權山,戴洪祥《中國節日風俗欣賞》

申士,傅美琳《中國風俗大辭典》

黃浩《“二月二”傳統節日研究》

辛夷《說二月二——節日風俗鉤沉》

馮敏《范莊二月二“龍牌會”考察紀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