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獨角獸” 的生死興衰,中國明星硬科技公司大盤點

以科創板的視角再看“獨角獸”。科創板提出後,代表著中國新經濟發展動能的獨角獸企業們再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獨角獸企業蓬勃發展為中國誕生新的科技龍頭企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有利於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繁榮。安信證券在去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全方位解碼“獨角獸”——新經濟研究系列之二》中,已經對當時中國的獨角獸做出了詳細的解讀。時隔9個月,獨角獸的自身演化已經出現了新趨勢,同時科創板的提出也為獨角獸的未來指出了新方向。因此站在當前背景下,本文將對中國“獨角獸”企業的發展進行跟進,立足於科創板所重視的硬科技,重新審視中國的獨角獸企業。

來源:陳果A股策略

作者:陳果彭瑋駿夏凡捷

投資要點

2018年中國獨角獸演化趨勢:

2018年中國獨角獸演化呈現出四大趨勢:趨勢一:商業模式創新進入退潮期,一部分憑借商業模式創新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開始走下神壇;趨勢二:新一代超級獨角獸正在成長,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17年末的120家增長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181家,增長幅度超過了50%;趨勢三:獨角獸發源城市逐步形成“4+N”格局。北、上、杭、深等城市在獨角獸數數目和規模上都位居前列,受科創板提出的影響,其他省市政府也正積極關注本地的創業公司及獨角獸企業,有望最終形成“4+N”的發展格局;趨勢四:獨角獸所在行業呈現“T型”分布。其中縱向的“|”代表在互聯網領域獨角獸公司數量眾多且已經取得深入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股突出的勢力;橫向的“一”表示獨角獸在硬科技、娛樂、教育等領域內獨角獸有著比較廣泛而全面的分布,並且在向更多的新興領域源源不斷地擴展。

獨角獸的三類創新模式的興衰:

獨角獸的創新模式可以歸為三類:新模式、新產業、新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科技壁壘低,大量公司湧入帶來了商業模式的興起,但大量資本投入沒有構建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鏈的戰略布局,導致之後產品帶來的利潤和公司估值支撐不起公司前期的回報,導致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困境。而依托新產業和新技術的創新企業更具長久活力,新產業促進了經濟蓬勃發展,新技術則為企業構建出更寬廣的護城河。

未來屬於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創新的硬科技型獨角獸:

一方面,國家正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補齊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短板,翻越硬科技的高山;另一方面,依托硬科技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動能的產業趨勢正在逐步成型。在兩者的共同助力下,中國的硬科技企業有望享有政策支持和產業繁榮的雙重紅利。以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航空航天、資訊技術為代表的工程技術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的需求,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強。科學研究的代表性行業有新能源、生物技術、光電芯片、新材料等,當前科研投入佔比低,未來成長空間值得期待。

中國明星硬科技公司大盤點:

在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資訊技術、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硬科技公司是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我們基於硬科技的定義,參考胡潤、CB Insights公布的獨角獸榜單,以及各級長官調研情況,總結了中國硬科技領域代表性創新企業。

風險提示:1、科創板推出進度不及預期;2、高科技公司研發和經營風險。

正文

1. 2018年中國獨角獸演化趨勢

1.1. 趨勢一:商業模式創新進入退潮期

獨角獸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壯大,往往依靠的是特有的核心技術,即硬科技,或者獨具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借助硬科技建立領先優勢的獨角獸企業通常難以被其他競爭對手模仿,因此具有更深的護城河。而商業模式則更容易複製,在資本的大力推動下可以快速發展,形成群雄割據的行業格局,但在發展後期容易出現惡性競爭和經營困難的情況。

2018年以來,由於資金端的收緊和股權投資機構運營合規成本的提升,原有的資本加持下的商業模式創新越來越難以維持。一部分憑借商業模式創新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開始走下神壇。以胡潤研究院公布的《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為例,自2018年起共有26家公司退出了獨角獸的行列。排除上市、借殼和並購的情況後,絕大多數由於自身資質原因退出獨角獸行列的公司均是基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從胡潤排行榜中退出的一家互聯網房地產中介企業,儘管在發展的早期憑借全新的模式和“燒錢”的助力在18個月內就成長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但卻由於成本高企、用戶流失、競爭對手湧入、資本枯竭等問題而匆匆隕落。這家獨角獸企業的發展變遷折射了憑借模式創新可能存在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隱患。

另一個典型的遭遇困境的模式創新領域是共享經濟。在共享概念提出後多個細分領域裡都湧現出了大量創業公司,其中不乏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例如ofo小黃車和摩拜。但由於簡單的商業模式創新缺乏護城河的保護,在激烈的競爭下產生了產能過剩、用戶押金挪用等諸多社會問題。共享單車領域裡的兩大獨角獸,一方在被收購後仍持續高額虧損,另一方在目前已經遭遇了用戶擠兌押金,再次印證了沒有硬科技支撐的模式創新難以維系。

在2018年已經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中,依賴商業模式創新的大多數未取得良好的股價表現,表明市場並不充分認可這些商業模式的未來前景。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在去年上市的獨角獸企業中,商業模式創新類公司的股價和超額收益情況普遍不佳。反觀立足於硬科技的上市獨角獸寧德時代,作為動力電池行業龍頭企業,上市以來取得了超過100%的漲幅和超額收益。我們認為,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憑借過硬技術成長為優質的獨角獸,並有望走上科創板,得到用戶與市場的共同認可。

1.2. 趨勢二:新一代超級獨角獸正在成長

從2017年底至今,中國獨角獸企業在數量上和估值上都經歷了穩定的成長。獨角獸企業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群體,既有大獨角獸的上市退出也有新生小獨角獸的加入和成長。因此,獨角獸數量與估值的變化反應了獨角獸內部的新舊交替。根據胡潤研究院的統計,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17年末的120家增長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181家,增長幅度超過了50%,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獨角獸企業誕生。獨角獸企業的總估值也在去年第一季度突破了4兆人民幣,目前已經接近5兆。

當前獨角獸數量增長趨勢仍在延續,而估值增長已經略有放緩。這表明目前仍有眾多新生小獨角獸不斷湧現,部分超級獨角獸(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獨角獸)則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在不久的將來或將通過上市等途徑退出獨角獸行列,而未來新一代的超級獨角獸則有望在現有的小獨角獸中誕生。

當前獨角獸的估值分布主要集中在300億以下的區間段內,且估值100億以內的小型獨角獸的數量增長最為明顯。但與此同時,估值最高的前4家獨角獸的總估值佔據了全部獨角獸總估值的40%以上。在幾家頭部獨角獸上市後,獨角獸的總估值可能會經歷短時期的下滑,然後進入下一個高速增長周期。

由於中國具有良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廣闊的消費市場,2018年以來新誕生或排名有所提升的獨角獸大多集中在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領域。這些行業也是孕育超級獨角獸的搖籃,從中走出了螞蟻金融和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巨頭。此外,諸如醫療、大數據與雲計算等硬科技的代表性行業也出現了較多獨角獸公司。基於目前已有的格局和科創板推進後帶來的積極影響,我們認為硬科技領域在科創板的帶動下也可能成為下一個超級獨角獸的聚集地,與此同時從基於互聯網的模式創新行業中仍有望發展出新一代超級獨角獸。

1.3. 趨勢三:獨角獸發源城市逐步形成“4+N”格局

在我們去年3月發布的報告中就已指出,北、上、杭、深等城市在獨角獸數數目和規模上都位居前列。在經過了1年的發展後,這種格局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前述四大城市不僅在獨角獸的存量上佔據領先地位,同時在2018年獨角獸的新增總數量和新增總估值上同樣位居TOP4。此外,杭州市依然以更少數量的獨角獸在總估值上排名超越了上海。

受科創板提出的影響,其他省市政府也正積極關注本地的創業公司及獨角獸企業,並推出了部分支持政策。其中西安市在科創板正式提出前就已推出了“打造硬科技之都”的發展目標,並於6月份發布了《西安市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細則》,為硬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知識產權方面的保駕護航。隨著科創板的推進和各地支持政策的持續頒布,在“北上杭深”4座城市之外,也有望發展出一批獨具特色的獨角獸發源地,例如打造硬科技名片的西安市、科教資源豐富的武漢市等,最終形成“4+N”的發展格局。

1.4. 趨勢四:獨角獸所在行業呈現“T型”分布

中國獨角獸的行業分布可以形象地用字母“T”來表示,其中縱向的“|”代表在互聯網領域獨角獸公司數量眾多且已經取得深入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股突出的勢力;橫向的“一”表示獨角獸在硬科技、娛樂、教育等領域內獨角獸有著比較廣泛而全面的分布,並且在向更多的新興領域源源不斷地擴展。

從縱向看,互聯網行業獨角獸基數最大,且數量和估值增長最快。根據胡潤研究院公布的數據,2018年第三季度互聯網服務行業的獨角獸公司數達到了45家,互聯網金融獨角獸為21家,分列獨角獸最多的行業前兩位。互聯網服務行業獨角獸相對2017年新增23家,為全行業第一。

從估值角度看也可以得到類似結論,互聯網服務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獨角獸在最新的總估值和2018年總估值增長方面在各行業中均高居前三位。

從橫向看,中國獨角獸有較廣的覆蓋面,並且在其他新領域持續填補空白,與美國獨角獸覆蓋行業差距減小。根據CB Insights數據,在18年二月時,中國獨角獸分布於18個行業領域,美國獨角獸分布於23個行業領域。而根據18年8月的統計數據,中美獨角獸分布行業數分別為22個和25個,其中中國在旅遊、生物科技、建築科技、汽車交通等領域填補了原有空白,並且與美國之間的行業覆蓋廣度差距進一步縮小。

2. 獨角獸的三類創新模式的興衰

獨角獸的創新模式可以歸為三類:新模式、新產業、新技術。

2.1. 商業模式創新類獨角獸的興起與困境

· 商業模式創新紅海一片,資本退潮風光不再

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指企業在一定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向客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賺取利潤的方式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代表有以ofo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以豬八戒為代表的“平台+”經濟模式,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新零售”經濟模式等。

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其商業模式創新讓商品、服務、數據等在不同細分市場優化配置,提升效率,更貼近用戶需求,使得商品的使用成本更低,獲取也更加方便快捷。

這類創新的數量和規模從2015年開始來呈現爆炸式增長。以互聯網產業股權投資為例,2016年互聯網產業股權投資規模比2015年多了5倍,而2017年互聯網股權投資數量是2016年投資數目的2倍多,而投資規模接近2016年股權投資規模的6倍。但是商業模式創新獨角獸數量逐年減少,逐漸顯現頭部效應。

但是去年市場和監管的多種因素影響下,私募股權投資面臨著從上遊募資到下遊投資整個鏈條上的資金難題:一級市場募資難,二級市場退出難。2018年,赴美IPO的公司高達89家,募資金額高達89億美元。投資機構資金回籠的壓力、巨集觀經濟政策降杠杆的壓力,讓企業寧願放低估值也要上市融資。有17家獨角獸公司赴香港或者美國上市,其中有15家已經破發。商業模式創新獨角獸公司因為文化差異等原因在美股、港股市場中不受追捧,而且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和企業自身經營狀況業績不匹配,導致大量破發。二級市場退出的困難讓一級市場募資更加艱難。

· 商業模式創新的特點

特點一:商業模式的創新主要集中於O2O領域。

豐富的生活場景造就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在不同生活場景或者提供新服務、或者通過標準化、資訊化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其本質是生產關係的改變,改變原有資源配置使其更有效率。

特點二:商業模式創新前期主要靠燒錢支撐。

商業模式的創新沒有類似高端科技的壁壘,這會導致每一種場景的創新都有非常多的初創公司湧入,通過“燒錢搶佔市場份額”。通過燒錢支撐的運營本身沒有可持續性。通過燒錢搶奪市場的結果是大量資源用於補貼客戶而不是技術研發。大量的補貼使產業大幅擴張,但是沒有技術研發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燒錢沒有形成商品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構建與其他產品的壁壘也沒有用於戰略布局。

八年前的中國互聯網,第一次燒錢模式的“千團大戰”,也經歷過“眼球效應”和資本聚集帶來的巨大增長。2010年團購浪潮來襲,1月份還只有寥寥幾家團購網站,12月份已經增長到了1880家,銷售量達到了20億。經過短暫的市場搶奪站、價格保衛戰以及資金鏈短缺後,幾千家團購公司紛紛落幕或轉型。在低門檻、資源同質化、無技術壁壘的團購百團大戰中,從六千多家團購公司到如今的一百多家,只有去年港股上市的美團點評在團購燒錢大戰中真正活下來。團購吸引的消費者本來就價格敏感,在沒有團購折扣消費時的時候就容易轉向其他商家進行消費,這種結果顯然與商家開始參與團購希望在沒有折扣時依然靠品質和用戶慣性吸引客戶的目的不同。艱難活下來的美團點評也沒能實現匹配估值的盈利,在上市不久就跌破發行價。規模盲目擴大導致用戶體驗跟不上,線下管理失控。沒有形成客戶粘性。當資金鏈斷裂補貼消失時,用戶會被提供補貼的新企業吸引。

商業模式創新科技壁壘低,大量公司湧入帶來了商業模式的興起,但大量資本投入沒有構建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鏈的戰略布局,導致之後產品帶來的利潤和公司估值支撐不起公司前期的回報,導致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困境。

2.2. 依托新產業和新技術的創新企業更具長久活力

· 新產業促進經濟蓬勃發展

每個時代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硬科技”都會催生一系列新產業。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國國內產生了鋼鐵冶煉等現代重工業以及輕工業,改變了英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第二次電氣化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德國、美國、日本先後躋身國際強國行列。第三次科技革命把矽谷推向了全球中心,塑造了目前的世界格局。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圖景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基於大數據提供商、物聯網以及互聯網,數據的積累使得AI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並對其進行優化,進行學習預測創造。這些技術結合實體產業無疑會改進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並提升組織的績效。4G網絡的興起就催生了一大批相關產業,如全民直播、智能手遊、自媒體和O2O。未來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硬科技發展而帶來的產業更新和新產業的創造無疑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 新技術為企業構建出更寬廣的護城河

企業研發硬科技需要長時間投入積澱,形成的新技術短期內難以被複製和模仿,因而能夠形成企業的護城河。在新技術領域布局,對於企業塑造核心競爭優勢、利潤長期增長有著重要意義。以史為鑒,亞馬遜依托新技術從一家零售企業成長為世界級科技巨頭的歷程充分體現了發展新技術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意義。

Amazon在1994成立,經過24年的發展,經歷了重資產投物流、高研發投技術、盈利能力顯著提升三個階段,實現了零售商向科技公司的轉型。隨著網上商城業務擴大,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服務。2007年,亞馬遜設計並開始銷售第一代Kindle。2012年,亞馬遜宣布以7.7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機器人製造商Kiva。

現在的亞馬遜已經分成兩家公司,一家是零售電子商務公司,另一家是雲存儲和服務公司。,如今在雲計算領域,亞馬遜把谷歌、微軟等競爭對手甩在後面,人工智能方面同樣不甘人後。由此可見,亞馬遜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在線零售商,已經成為一家高科技公司。亞馬遜股價隨著其科技轉型,在技術、物流方面形成核心競爭力而逐漸上升。

3. 未來屬於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創新的硬科技型獨角獸

3.1. 補短板與轉動能共同利好工程和科研型企業發展

中國在4類創新領域已有建樹,硬科技是短板

按照麥肯錫的分類方法,創新可以分為客戶中心型、效率驅動型、工程技術型和科學研究型4類:

客戶中心型指通過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上的進步來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效率驅動型指有助於減少成本、縮短生產時間、提高產品品質的製造業改善;

工程技術型指設計開發全新的產品(可能涉及技術吸收和整合);

科學研究型指通過基礎學科研究成果商業化來開發新的產品。

在客戶中心型創新方面,由於中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針對產品服務和模式的創新能夠快速充分地得到市場的反饋,並迅速迭代和發展,從而使中國在客戶中心型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在效率驅動型創新方面,中國經歷了數十年的工業化後具備了比較健全且龐大的工業體系,具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且提升生產效率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技術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此方面的創新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在工程技術型和科學研究型創新方面,由於對硬科技的要求較高,而我國在此的積累仍較為薄弱,因此兩者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短板。科創板的出現表明中國已經對硬科技所驅動的領域產生了高度的重視和急切的需要,未來工程技術型創新和科學研究型創新或將迎來蓬勃的發展。

硬科技短板已成為中國企業必須越過高山

通過對比中國五百強和世界五百強企業在各行業的數量比例,我們發現我國在汽車與零配件、醫藥生物、通訊與設備、電腦及產品等行業大企業比例明顯低於國際企業。這些產業的落後不僅事關經濟增長的潛力,更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的“阿克琉斯之踵”。例如18年爆發的“中興事件”令中興遭到十年技術禁令,雖然後來被巨額罰款和保證金取代,中興也逐漸恢復運營,但是未來十年都要在美國監管下艱難運營。類似芯片製造核心硬科技的薄弱,不僅對相關企業的運營造成重大打擊,甚至還會影響國家安全,因此是中國產業必須彌補的短板,中國企業必須越過的高山。

硬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動能

創新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後,受限於人口老齡化、環境汙染、產能過剩等多種問題,原有的依靠勞動力、資源投入等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維持:例如根據麥肯錫的測算,目前每產出1部門GDP所需的資本比1990-2010年間所需的資本多60%,這意味著資本推動的GDP增速可能從90年代的4.2%大幅下滑至2.3%,成為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因此未來經濟的發展動能必須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也即多要素生產率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預計在2015-2025年間,以多要素生產率為代表的廣義的科技創新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將會達到35%-50%,即能夠貢獻2%-3%的GDP增速,成為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面臨人老齡化、債務率等問題困擾,貿易摩擦又對短期經濟構成了一定壓力,但我們很高興得看到目前正處於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生命科學、腦科學等科技變革為代表的科技轉折期,我們需要抓住機遇發展和培育硬科技產業,使其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同樣經歷過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日本是較短時間從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從197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到1983年的10333美元,日本僅用10年就從中等收入階段成為高收入國家。在這過程中,除了社會基礎福利保證制度的建立,日本政府通過“追趕型發展戰略”,引進先進技術、推動產業更新。科技革命帶來了生產資料的變革、勞動者素質和組織管理的變革。實現了從資本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跨越。

國家支持+產業趨勢,硬科技企業有望受益

針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在科學研究型和工程技術型企業中最能夠帶來業績上的回報,因此在國家逐步補足硬科技短板和轉換經濟發展動能的過程中相關行業和企業有望顯著受益。例如,以專利強度衡量科技創新水準時,醫藥和電信等科研和工程行業中企業業績和科技創新呈顯著正相關,而在智能手機和太陽能等客戶中心型和效率驅動型行業中則不明顯存在這種相關性。這說明在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等硬科技行業的投入可以更為順暢的轉化為經濟產出。這種正反饋關係將進一步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綜上所述,一方面,國家正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補齊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短板,翻越硬科技的高山;另一方面,依托硬科技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動能的產業趨勢正在逐步成型。在兩者的共同助力下,中國的硬科技企業有望享有政策支持和產業繁榮的雙重紅利。

3.2. 工程技術創新:本土需求高,扶持力度強

以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航空航天、資訊技術為代表的工程技術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的需求。特別是鐵路、電力、通信等行業的國有企業作為相關領域工程技術的使用者,每年均會產生大量的採購需求。在高鐵、大飛機等領域,中國憑借廣闊的市場實施“市場換技術”策略,吸收國外的部分核心技術,給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好的創新環境。

除了龐大的產業需求外,國家對於工程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也在持續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物聯網“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檔案實現了對於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航空航天、資訊技術這四大工程技術領域的全方位支持。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共同支撐下,工程技術領域有望誕生更多優秀的獨角獸企業。

科創板的創立將為這些硬科技企業創造更多融資機會。例如西安首批30家企業擬在科創板上市超半數具“硬科技屬性”,而且除了淨盈利等指標,西安市此次還獨具特色地要求意向衝板企業在申報材料中列明“發明專利數”、“研發投入佔比”等指標,更加保護有硬科技但因各種原因難以獲得資本有效支持的企業。體現了國家政策對於硬科技產業發展的支持。相信2019年科創板的設立將成為中國硬科技企業跨越式發展的一次契機。

3.3. 科學研究創新:目前投入佔比低,未來成長空間大

科學研究的代表性行業有新能源、生物技術、光電芯片、新材料。由於科學研究存在著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問題,通常需要國家和企業共同的長期深耕。科學研究一旦成功意味著出現了突破性的技術進展,隨之而來的經濟回報也十分可觀。

目前從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看,中國的研發投入相對於美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科研創新型國家仍有較高的成長空間。在未來大量持續的科研投入下,結合中國的人才規模和制度效率上的優勢,未來科學研究創新型企業的成長空間值得期待。

4. 中國明星硬科技公司大盤點

人工智能

曠視科技:曠視科技(Face++)專注於人臉識別,影像識別和深度學習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商業化應用,是純技術驅動型獨角獸的典型代表。曠視的核心優勢在於它是世界最大面部識別雲平台。截至2016年底,曠視已為超過1.12 億人提供了實名驗證服務,並賦能超過4.38億台終端設備實現智能化,為各行業提供的智能數據服務已超過62.57億次,覆蓋金融、安防、地產、零售和機器人等多個重要領域。

寒武紀科技:源於中科院計算所背景的寒武紀科技是全球首家大規模量產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2016年推出的1A芯片是全球首個商用的能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已經成功應用在華為Mate10手機中,並能同時應用在終端和雲端。

雲從科技:專注於人臉識別的高科技公司。雲從科技的核心優勢在於多行業的數據、算力和人才等積累,真實解決行業需求。目前,雲從科技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第一大AI供應商,全國400多家銀行已採用公司產品,為全國銀行提供對比服務日均2.16億次。在安防領域,公司產品已在29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實戰,截至2018年3月份已協助各地警方取得4376個案例戰果,獲得警察部高度認可;在民航領域,已有54家機場選擇雲從產品。

商湯科技:專注於電腦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其核心技術在於深度學習引擎和技術體系,可以短時間推動AI在相關領域的落地。作為一家2017年已經實現全面盈利的AI企業,商湯科技的營業收入連續三年保持400%的同比增長,主營合約收入同比增長10多倍,業務在娛樂、汽車、金融、零售等行業快速落地,並且在多個領域佔有率位居第一。

智能製造

優必選:專注於研究智能機器人。核心優勢在於商業機器人方面的成本優勢。公司未來將跟B輪投資的許多企業如騰訊、居然之家和工商銀行等進行業務合作。此前優必選已經與迪士尼、曼城足球俱樂部、爸爸去哪兒等進行過跨界合作;與亞馬遜一起合作推出了Lynx機器人;而優必選的產品已經在全球近500家蘋果門市有售。未來優必選計劃推出人形家庭服務機器人作業系統,推動智能家庭的發展。2018年8月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組蒞臨優必選調研。

極智嘉:專注於互聯網物流。估值約20億。2017年6月收到A+輪祥峰資本領投,火山石資本、高榕資本跟投的1.5億資金,7月收到華平、火山石投資的6000萬美元,其機器人銷售已經超過4000台。

資訊技術

華雲數據:專注向企業級用戶提供私有雲、混合雲解決方案,已成為業界唯一在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領域均通過可信雲認證的雲服務提供商。作為中國私有雲廠商前三甲,華雲科技先後達成很多合作關係,推出了很多聯合產品解決方案。江蘇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2018年10月調研華雲數據。

除以上3個領域外,在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硬科技公司也都是當前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我們基於硬科技的定義,參考胡潤、CB Insights公布的獨角獸榜單,以及各級長官調研情況,總結了中國硬科技領域代表性創新企業,詳見下表。(如無特殊說明,本章資料來源為各科技公司官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